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雅姆的诗平易自然 ,但意境幽丽 ,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余音缭绕。本文着重从词汇、结构、韵律、主题等方面分析了雅姆的一首诗 ,展现了作者的主要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音、形、义的完美统一.而在法汉诗歌互译中,原诗的这种独特性很难得到再现.本文探讨了诗歌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并以此界定了诗歌不可译的含义,在系统介绍中法两国的翻译界在诗歌不可译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由于汉法两种语言系统、汉法两种文化以及汉法诗歌诗法等的差别导致的汉法诗歌的不可译.  相似文献   

3.
刘艳 《法国研究》2003,(1):140-148
通过对一个法国语言教师在“对外法语”教学班教学活动的观察分析 ,本文指出 ,在第二语言习得教学中 ,教师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掌握和适时调节言语输出的机制 ,扮演“交流导演”的角色 ,并随时向学习者提供正确语料 ,保证外语输出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傅荣 《法国研究》2003,(1):109-131
本文以法国原版教材<法律法语>为例,展示对外语教材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5.
此文是对20世纪上半叶法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的总体回顾.作者结合现代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着重论述了五四运动和<新青年>杂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法大学等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对传播法国文化所起的作用,并介绍了这个时期法国思想和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  相似文献   

6.
沈志红 《法国研究》2004,(1):197-207
本文通过对一电台节目--"法兰西例外"(Exceptionfrancaise)的时间构成、题目内涵、音乐效果和主持风格的分析,试图把握法国文化电台所体现的文化宗旨和由此而见的法国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7.
胡晓莉 《法国研究》2001,(2):197-211
繁荣于十五世纪的勃艮第大公宫廷文化是式微的中世纪骑士文学过渡到文艺复兴的最后辉煌.面对旧的价值体系即将崩溃、新的道德观尚未形成的危机,四任勃艮第大公均采取了鼓励把重写骑士文学与描述当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的文艺创作方案,从而使一种文化传统成功地在特定的环境中发扬光大,在肯定自我的同时巩固宫廷的统治.本文以文本分析的手法,通过比较中世纪传说的不同版本,试图揭示社会性话语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谢詠 《法国研究》2004,(1):69-78
本文讨论了"文化定型"(le stéréotype culturel)的性质、作用、弊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文化定型"指人们对某一民族或国家所持有的一成不变的简单化看法,有"自定型"和"他定型"之分.这种看法受观察者特定文化视角的影响,主观色彩较浓,其最大弊端是容易导致对他民族的偏见和歧视.但定型同时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认知方式,是人们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现象和文化差异进行概括、分类时必定要采用的一种基本认知策略.法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增强对"文化定型"的敏感性,创造条件和设置情景以帮助学生揭示隐藏在跨文化交际行为中的"定型",进而分析它、超越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9.
在巴尔扎克的《无名杰作》中,描写和绘画相互借用,互为补充叙述者力图使描写具有绘画特征,而老画家弗朗奥费尔则试图借助诗的语言使画中人物摆脱画框。真实绘画作品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通过画中女性暗示出女主人公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王战 《法国研究》2007,(3):57-62
产业集聚是工业结构变化的一种现象。世界各国的产业发展模型依靠市场因子运行,公共干预基本缺位。而在中国,无论是集群还是集聚,公共干预是发展和成长的动因。武汉“光谷”,“汽车城”和“都市工业园”的产生和发展见证了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规划和组织效用。  相似文献   

11.
祝虹 《法国研究》2001,(2):44-53
自二十世纪末,任何一个文学理论在研究文本文学性时都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文学性在那里,怎么科学地对它进行衡量.无论是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是阐释学理论,还是接受主义……,每个学派都不同程度地对这个问题作出过决定性的贡献,但文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科学性,还有待于新世纪的学者们在融会各种理论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冯学俊  王靖 《法国研究》2007,(4):103-106
本文全面地回顾了27年以来由老校长刘道玉所开创的武汉大学与法国合作的历程,详尽地列举了现今正在执行的各种与法合作的计划与方案,并对未来的合作前景提出了一些设想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此文中综述了关于兰波《彩图集》中“野蛮”一诗现有的各种诠释,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此诗中两个含义费解的段落(第二段和第六段),试图说明隐喻如何成为变形,隐喻如何使诗歌转向神话,以及“野蛮”一诗如何引导读者超越现实,发现本质。  相似文献   

14.
陈映红 《法国研究》2001,(1):189-196
一、纳喀索斯自由的原型 安德烈·纪德,一个孤独的灵魂,终其一生在寻找着人性的自然.而这一特性却隐匿在纷杂的冲动、诱惑、矛盾冲撞、情感交织之中.他本人也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一个真实的存在,一个难以揣度的存在.因此,纪德以自身为出发点,开始了寻觅的漫漫征途.当他承认世界对他而言是一面镜子时,当他惊异于镜子扭曲了他的影像他便惊诧不已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现代纳喀索斯,弯下身面对永恒的泉水,回应水中自身形象的呼唤:他不断地寻找,试图在各种景象中,在别人身上甚至在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刘珂 《法国研究》2001,(1):164-176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个人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译本读者的接受视角.本文拟以圣-琼·佩斯的长诗<阿纳巴斯>的第一章为实例,通过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比较,探究翻译者的主观诠释对读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并由此切入,表达一种更具本体论意义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6.
刘海清 《法国研究》2005,(2):182-191
二十世纪初,面对西方文化的价值危机,安德烈·马尔罗(1901-1976)试图从东方文化中寻求新的灵感,为西方文明的复兴注入活力.中国传统的文化哲学成为马尔罗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以孔孟为主要代表的儒家宣扬孝道和礼治,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因愤世嫉俗而远离政治,因循自然.马尔罗创作的诸多小说人物是道儒结合体,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汇.总之,东方思想同西方文明一起,为马尔罗提供了从两个不同角度反思人生哲理的明镜,共同守护着人类精神的尊严,使人超越荒诞的境遇,获得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老龄社会:现状&#183;影响&#183;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当今世界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日本有关机构统计,65岁以上的老龄者占人口总数的比率(以下老龄者的年龄含义皆为65岁以上),1950年仅为4.9%,1995 年升至14.8%,2004年达到19%。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25%,也就是说每4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是老龄者,日本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老龄社会。而到2050年这一比率将达到32.。3%。另外,15-54岁的就业人口己于1995年为拐点趋于减少。据估计到2050年就业人一口只有现在的6成左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较快。据统计,法国、瑞典、美国、英国利德国,老龄化率从7%上升到14%倍化年数,分别为114年、82年、69年、46年和42年,而日本仅为24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潜在的老龄化问题较  相似文献   

18.
米歇尔·福柯 (MichelFoucault,1 92 6-1 984)对理性、知识、主体性和社会规范的疑问和怀疑 ,对后现代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他的理论对当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人都能够从中汲取到十分有益的东西 ①。在一生的创作和研究中 ,福柯给文学也留出了一个特别的位置。《词与物 :一种人文科学的考古学》不仅在题目上提到了文学问题 ,而且在作品中也对文学进行了极为深刻论述 ,尤其是从“词”与“物”的离合 ,知识范式的转型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深入地探讨了“人学”。 …  相似文献   

19.
龚艳  宋健飞 《德国研究》2004,19(1):20-24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冲突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这个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争论.德国资深批评者之一哈拉尔德·米勒专门出书分析并批驳了亨氏的这一观点.本文从两人观点的"冲突"入手,对两人观点的"共存"进行总结,从而点出米勒眼中的世界秩序,亦即文明的共存.  相似文献   

20.
法国礼仪是西方礼仪的重要代表 ,十七和十八世纪被誉为“欧洲高雅礼仪的中心”。法国礼仪在历史上经历过波澜起伏。骑士文化 ,文艺复兴 ,沙龙文化 ,法国大革命等 ,无一不与礼仪的变革有关。今天 ,传统的礼仪形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但它仍然以新的精神和形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