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过知识青年的人,很少有不知道金训华这个名字的. 金训华,1949年3月27日出生,1968年毕业于上海市杨浦区吴淞二中高中部.1969年5月29日,金训华响应党中央"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与妹妹金士英以及23名同学一道,背起行囊、告别家乡,从黄浦江边、苏州河畔来到了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插队落户.  相似文献   

2.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农民观指导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西方学者中流行着一种认为毛泽东是民粹主义者的观点,将俄国民粹主义的农民观与毛泽东的农民观等同起来,知青运动似乎也就成为毛泽东民粹派思想“潜流”的产物。其实,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将青年就业出路导向农村。不过,这只是一场不成功的社会实验。 民粹主义是一种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认为发展农村“村社”就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的知青运动前后共有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与民粹主义的“到民间去”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0,(8):100-104
1968年,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奔赴农村和边疆。知青运动从狂飙突起到最后的偃旗息鼓,延续了整整10年。而张铁生、李庆霖、肖芸等的三封信却真实地影响了千百万中国知青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4.
李文清 《实践》2011,(6):15-15
孙奎连是一名重返"知青"路、带领第二故乡人民脱贫致富的共产党员。39年前,孙奎连跟着父母随医疗队来到宁城县大城子镇"上山下乡",在八里罕中学高中毕业后,他到了大城子镇鸡冠山村当了一名知青,那年他刚刚17岁。三年的"知青"生涯,使这个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学生,成长为大队团总支书记、民兵副连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相似文献   

5.
黄禹康 《世纪风采》2007,(1):23-24,25
30多年前,在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中华大地顿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今天的老知青们,一定还记得福建省有个小学教师慨然向毛泽东写过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吧?这封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这位写信人就是当年向毛泽东“告御状”的李庆霖。  相似文献   

6.
王勇 《党史纵横》2004,(11):32-32
2004.11党史纵横“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啊,彩虹般的大桥,直上云霄,横断了长江,雄伟的钟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对于在那个特殊岁月里当过知青的人来说,这首歌恐怕为很多人所熟悉。这首歌原名叫做《我的家乡》,又名《南京知青之歌》。它的作者是南京人,而且就是当年的知青,他的名字叫任毅。1968年12月26日,也就是毛泽东诞辰纪念日那天,南京五中的一批学生坐着卡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来到江浦县插队落户,任毅所在的生产队正好是公社所在地,于是他们这个知青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全公社知青聚…  相似文献   

7.
1968年12月,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指示的发表,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发展为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大运动。其时,上山下乡“一片红”成了“文革”的一个“战略部署”,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运动推向极端,从而改变了一个时代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日一夫 《学习导报》2014,(21):54-56
发源于罗霄山脉西麓炎陵县枝山的水河,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源自炎陵,绕茶陵,穿攸县,于衡东新塘镇水河口流入湘江。在水河上游的炎陵县城西北角,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古书院,因为它位于江边,故名为泉书院。就是这座普通的千年古书院,却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演绎出了促成两位历史巨人第一次握手的红色传奇。  相似文献   

9.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在那场运动中,无数花样少年由革命小将变成了“再教育”对象,他们从幻想、希望到痛苦、绝望,又到努力、奋斗。尽管接受“再教育”的生活是艰苦的,前途是未卜的,但他们青春的生命是顽强的。他们抗衡着社会角色转换后带给他们的一切艰难困苦,在“广阔天地”里,留下了青春的血汗和热泪,留卞了红色或灰色的记忆…… 40年过去了,那代人现在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不少人成为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40年前的那场“青春实验”尽管让他们有些伤感,但那段苦辣酸甜的岁月,仍使他们刻骨铭心,毕竞那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片段。现在,就让我们重拾当年知青们的青春记忆,重新体验知青们当年翻越“上山下乡”这座陡峭高山的感受吧——  相似文献   

10.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长达20余年,涉及人数几达2000万的运动。研究这场运动,应当成为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定宜庄的这部以1953至1968年为迄止时间的知青史研究专著,从严格学术研究的角度,以严肃客观的态度叙述了这段知青史的起因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文革”之前知青运动的全景。全书共12章,分别为:第一个回合、向荒地进军、不平常的夏天、一条崭新的就业道路、难忘一九五八、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到农村去安家落户、知青群体的形成、走在与农民结合的道路上、这条路能够走到底吗、第一次返城风、从红卫兵到知青。这本专著的分析重点,在于讨  相似文献   

11.
1978年因云南农场知青写给邓小平同志的公开联名信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知识青年回城事件,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关注下,这一事件得到妥善解决。通过这一事件,全国逐渐停止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0世纪80年代初知青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2.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千万的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以他们血与火的青春践行着革命理想。  相似文献   

13.
初到兵团 1968年,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上山下乡成了安置“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相似文献   

14.
万强  林蓉 《党史文苑》2004,(11):34-37
在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曾经多次组织大批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安家落户,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实属罕见。也正因为如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从运动的发起到结束的十几年来,邓小平的政治生涯虽几经伏起,但他时刻都在密切关注着这一牵动中国百万知青命运的重大运动,也正是由于邓小平举措得力,才使这一运动带来的社会问题最终得以顺利解决。邓小平提出插队为安置知青的主要方向从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起,共和国政府在积极振兴国民经济的同时,努力普及教育,短时间内就取得了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5.
2011年3月10日,我来到抗日航空勇士阎海文烈士的家乡——北镇市大市乡道台子村。在烈士祖屋附近,有一株阎家先人种下的大古榆,我同烈士的后人们就在这棵树前聊起了烈士的英雄事迹。"做个为国为民的好青年"还是在1969年,我随奶奶离开城市回到辽西农村老家,当了一名下乡知青。我偶然得知祖父是一名中国空军飞行员,在抗战中壮烈殉国。后来,奶奶还向我讲  相似文献   

16.
李杨 《党建文汇》2002,(20):32-32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布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敦育.很有必要一要说服城垦的下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随后,全国即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17.
彭雁  刘青崧 《学习导报》2008,(11):56-57
2008年6月15日对于炎陵县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连接湘赣两省的炎睦(炎陵县至江西省井冈山睦村)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动员大会在这一天隆重举行。从仅有一条崎岖狭窄国道的湖南边陲小县.到即将建成的衡炎(衡阳至炎陵)高速公路、炎睦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公路和衡茶吉铁路纵横交错的交通要塞;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山间小路,到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和美观亮丽的长街通衢,  相似文献   

18.
彭雁  刘青崧 《新湘评论》2008,(11):56-57
2008年6月15日对于炎陵县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连接湘赣两省的炎睦(炎陵县至江西省井冈山睦村)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动员大会在这一天隆重举行。从仅有一条崎岖狭窄国道的湖南边陲小县.到即将建成的衡炎(衡阳至炎陵)高速公路、炎睦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公路和衡茶吉铁路纵横交错的交通要塞;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山间小路,到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和美观亮丽的长街通衢,  相似文献   

19.
李庆霖原系福建省莆田县的一名小学教师。1972年12月。他给毛泽东主席写信,反映他儿子李良模(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劳动期间的口粮、住房、看病等方面的困难,以及知青工作中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1973年4月,毛主席给他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  相似文献   

20.
知识青年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到工厂、到农村、到边疆、到基层,是青年学生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在实践中成长的必由之路。这是毛泽东反修防修百年大计的指导思想,也是五六十年代热血青年的自愿之路。然而,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使工厂停工,学校停课,“老三届”积累在城,无学可上,无业可待。于是乎毛泽东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青年学子纷纷响应: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一场影响了一代人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出现了。从它的开始,到它的落幕,其中的经验教训,其中的酸甜苦辣,可待寻觅,可待追忆……当年学子鬓未霜,岁月人生两茫茫。改革春风吹神州,此辈今日是栋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