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秋石撰文认为,“三个代表”是着眼于解决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总纲领,是着眼于回答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作出的重大战略性思考,是着眼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形成的新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执政理念也不断创新发展。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升华,是顺应时代潮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宝贵结晶。  相似文献   

3.
万建强 《世纪桥》2004,(6):58-6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这是我们党执政几十年的正反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践的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和党执政环境的变化,着眼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新的实践和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并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5.
依法执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玲 《新视野》2006,(5):50-52
依法执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提出的执政新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新认识,对法治作用的新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的重大战略举措。依法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依法执政。保障人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党依法执政水平和能力的根本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提高党运用法律管理社会的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以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不仅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同时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发展和提升;这不仅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发展、引导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担负着调节社会不同阶层利益、保证社会公平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任。大学生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用和谐社会的理念去指导大学…  相似文献   

7.
黄刚 《理论研究》2010,(4):40-43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执政活动中所形成的关于执政实践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导向,创新执政理念是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执政理念创新中体现着深刻的社会建设意蕴,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新思想体现着党的执政方略创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目标标示着党的执政目标创新;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发展新思路显示着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路创新;"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布局展示着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格局创新。  相似文献   

8.
张德学 《奋斗》2005,(12):34-3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表明我们党清醒地把握住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清醒地把握住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表明了我们党在执政理念、执政目标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根本目的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新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执政目标,要实现这一执政目标,必须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通过健全社会分配机制,使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是达茂旗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的过程中给我们提供的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50多年执政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要长期执政、执好政,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宪政的角度来构建我们自己的政治文明,即合理配置国家权力,加强权力监督;完善执政法治环境,严格依法办事;构筑社会公平体系,切实保障人权;注重调查研究、强化科学决策。只有按社会主义宪政要求来科学执政,党才能完成自身历史使命,实现长期执政。  相似文献   

11.
路敦英  孙昊 《奋斗》2005,(4):32-3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提高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是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先行一步,走在前面.当好和谐社会的宣传者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我们党立足于所处的历史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向全党提出的党的建设的这一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是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提出,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沉思考,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迫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正如马克思所说:"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我们党在全部执政活动中,都要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作执政施政的最高准则,切实解决好"为谁执政"的问题;就是要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当代伦理共同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又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这一执政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党高度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度重视弱化和消解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丰富的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古城 《学习论坛》2005,21(10):34-36
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执政理念,从斗争的执政理念到发展的执政理念,是执政理念的大跨越;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与升华,同时也决定着执政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必须是和谐的,但社会又往往是不和谐的,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构建和谐社会,是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并致力于达成的目标和任务.没有哪一国哪一届执政领导层不希望自己所领导的国家不和谐.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55年来在执政理念上的重大突破,是党的建设在实践上的一次飞跃,是我们党在探索执政规律认识上的一次升华.这一理论的提出,体现我们党不断走向成熟,我们党的建设在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上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虞云耀 《求是》2012,(13):19-22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执政理念也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衣芳 《理论学刊》2006,3(4):4-7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着眼于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从思想道德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和作用的意义上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当代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要求,同时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必将更加有效地推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研究古今中外执政的客观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而得出的新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20.
边文 《党课》2006,(9):15-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清醒把握,是对我们党执政的历史方位的清醒把握,是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清醒把握,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我们可以用三个“必然”来概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