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国悬棺葬的分布及其族属 对广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十多个省区的悬棺葬俗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已有不少文章对它加以研究和论述,大多认为悬棺葬最初为我国古代越族的一种葬俗,它应是百越文化的内容之一。 据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和调查,不仅福建、江西、广西左右江流域①有悬棺葬,而且在湖南省湘西地区永顺、保靖的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在古代福建省,有一种将棺木或船棺悬架在高岩洞穴中的葬法,文献上称为“悬棺”,又称为“架壑船”。这种葬法除在崇安县武夷山发现外,在福建省其他地区(如建阳县栏杆山,安溪县鸟石岩等地)也有。在这些葬区中,以武夷山的悬棺数量最多,流行时代最长,保留时期最久,直到现在仍有少许悬棺留存下来。所以,武夷山的悬棺葬,不仅在福建,而且在分布广泛的我国悬棺葬中,是最有名的一个。武夷山的悬棺葬传说是武夷君留下来的。关于武夷君和武夷山悬棺葬的记载,最早见于  相似文献   

3.
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我国古代南方民族中的百越、干越、僚人、(焚)(音bó)人都有悬棺葬的习俗.其中,知名的有川南的(焚)人悬棺和福建的船形悬棺,规模和存留量以(焚)人悬棺为最. (焚)字最早见于《礼记·王制篇》,所谓"屏之远方,西方日棘(同(焚))".《吕氏春秋·侍君览》始作"(焚)","(焚)人野人".周朝时,(焚)人因助武王伐纣有功,被册封为"(焚)侯",在西南建立过"(焚)侯国".《珙县志》载"珙本(焚)地,(焚)人多悬棺".珙县的洛表麻塘坝和苏麻湾是(焚)人悬棺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存上万个棺桩棺孔,存有265口悬棺,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是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方,悬棺的周边有数百幅岩画,风格奇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牧马、垂钓、舞蹈、球戏、踢键等,构图简练、线条粗犷、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纪实性强,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形象地再现了(焚)人时代的自然环境、社会生产、民风,这里被誉为"天然悬棺葬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古代,在我国东南和西南的广袤地区,分布着百濮和百越两大族系,百濮行悬棺葬式,百越行岩穴葬制。岩穴葬,有的史家叫幽岩葬或洞穴葬,这种丧葬习俗流行于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地,延续的时间长,有的民族一直到今天还保留了此种丧葬形式。根据文献记载,试述古代黔、桂地方,实行岩穴葬的一些民族。  相似文献   

5.
贵州崖葬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崖葬是将死者葬在悬崖之上的一种丧葬形式,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一般又将之分作悬棺葬和岩洞葬两类.两类崖葬在贵州均有发现,分别分布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内.通过对贵州两类崖葬的考察,我们认为悬棺葬和岩洞葬是渊源有自的两类葬习,应区别对待.贵州悬棺可纳入到长江流域悬棺葬系统中予以考察,而岩洞葬与广西岩洞葬一体,应源自黔桂山地.它们都是少数民族特殊的信仰和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岩洞葬,是一种选择天然的岩洞、岩厦或人工凿成的壁龛作为墓地,放置棺木但不封闭洞口的墓葬。它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少数民族古老的葬俗。解放后,随着民族研究工作的深入,岩洞葬被大量发现。它的分布、范围、形制、时代、族属正在被逐渐认识。仅目前掌握的资料,这种葬式主要分布在广西和贵州。而贵州又以黔中、黔南地区最多。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2个县市中,除瓮安县还未见列报道外,其他11个县市皆有岩洞葬。现就多年来笔者的考察和接触列的材料,谈点初浅认识,以求教于行家。  相似文献   

7.
唐月 《传承》2013,(6):140-141
西南地区古老先民仡佬族人在历史的发展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祖先崇拜、梯田、干栏式民居、凿齿、贯头衣、悬棺葬等是仡佬族重要的古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8.
余群 《传承》2013,(4):140-141
西南地区古老先民仡佬族人在历史的发展中,以自己的勘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祖先崇拜、梯田、干栏式民居、凿齿、贯头衣、悬棺葬等是仡佬族重要的古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9.
仡佬族在商周时属于“濮”族群。春秋战国时,广西进内的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进,移入西南地区。杂居于西南地区的濮人、越人生活习俗互相影响渗透的部分,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族群———“僚”(“僚”原写作“獠”,作为族称当读作“佬”)。战国时期即有“僚”人出现。《华阳国志·蜀志》载,保子“帝攻青衣,雄张僚”。汉代的僚人已是夜郎国的主体居民。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发展为单一民族———“仡佬”。《六祖坛经·行由品》载慧能法师语:“汝是岭南人,又是葛僚,若为堪作佛。”《元和郡县志》卷三十载,洛浦县“甚险固,仡僚反乱,居人皆保其土…  相似文献   

10.
分布在四川南部兴文、珙县、高县、筠连等县一些陡崖峭壁上的一种奇特的古墓葬——“僰人悬棺”,近年以来已成为学术界所熟知的历史文物。但是,这个“僰人悬棺”,自从三十年代登上学术舞台以来,谁是它的主人,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1981年3月,在珙县举行的“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上,墓葬的族属问题仍是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虽然会上曾有过一番热烈的争论,最后还是莫衷一是,有待继续深入。讨论中,不少同志对“僰人悬棺”的提法提出一些疑难。他山之石,获益匪浅。但对这些疑难的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一年三日中旬,由四川省历史学会、四川省民族研究学会、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宜宾专员公署文教局联合在四川省珙县召开了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有关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共一百三十多人。会议先后收到论文和调查报告,共七十多篇。会议期间,大会还组织代表们到珙县洛表公社悬棺莽的遗址,进行了现场参观和调查。讨论会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于中国古代悬棺葬的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这些问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的“濮越人”(pu~(42)?jei~(42))或“濮夷”(pu~(42)?ji~(22)),(晋)《华阳国志》曰:“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 又曰:“历夏、商、周,武王代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南中” 即今之贵州省、云南省及四川省南部,这一地区自周代以前历来都住着越人。该书对“夷越”这一人们共同体,同时称之为“夷濮”。《后汉书》则称之为“夷僚”。可见“夷越”、“夷濮”、“夷僚”都是古代布依族先民的不同称谓。  相似文献   

13.
清初以来仡佬族居住区域的改变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仡佬族是贵州高原和湘西丘陵地的土著民族。战国至西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夜郎国,其主体民族濮人即为仡佬族的先民。魏晋至唐宋时期,活跃在西南地区的僚人,是从濮人中发展出来的。自南宋起史籍上出现有仡佬族之称,仡佬族的族源与僚人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夜郎自大”的典故,素已脸炙人口,但夜郎国主体民族的后裔,仡佬族的历史,有待深入研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仡佬族的分布区域变化很大,逐渐与其他民族相融合,而人数则趋减少。解放以来,仡佬族是全国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据1982年7月1日全国人口普查,共有仡佬族53,802人。以贵州仡佬族人数最多,达51,204人。其余分布在广西、云南等省(区)。本文仅就清初以来仡佬族居住区域的改变与民族融合,试作粗略的探讨。由于文献资料的不足,探讨范围仅限于仡佬族的主要居住区域。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回顾历史,亦略涉清代以前仡佬族的分布情况及其居住区域的建置沿革。  相似文献   

14.
僚是古代中国南方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其上承骆越,下启壮侗语各族和掸泰民族.对僚作系统、全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今天中国南方乃至中南半岛北部各民族的由来和发展,对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发展与东南亚各国关系也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僚族称的由来和含义、僚的族属和流变、徼外僚人以及僚人入蜀等几个方面,对于僚人向现代各族流变的研究较为薄弱,徼外僚人的研究还很不足,研究视阈较为单一、短狭,从整体上对僚发展、演变的历史关联性关注不够,所以对僚作系统、缜密的通史性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四川西北地区的石棺葬文化,是一种有别于现在尚居住于该地的汉、藏、羌族昀独特的文化。此种文化究竟是历史上什么民族创造的,这是一个长期以来集讼未决的问题。正确认识这种文化的性质,对于解决秦汉之际川西北主要民族的族系,以及研究古代西北和西南地区之间民族迁徙和演变的情况,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可乐套头葬俗与南夷原始信仰试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套头葬是贵州省赫章县可乐镇发掘出来的夜郎时期特有的一种葬俗。墓中用铜釜或铁釜或铜鼓套在死者头部 ,个别还同时在死者足部套一件铁釜。这种墓葬则有可能系夜郎“夷人”之墓。  相似文献   

17.
(一)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贵州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指导下,地区和县的文物工作人员赴道真县复兴公社牌坊大队“华尔山”和“癞子扁的”(音)两地清理了悬棺墓葬两座. 位于“华尔山”的悬棺葬(编号m1),棺长2.18米,内空长1.85米,宽:头0.42米、尾0.34米,棺高0.74米。是一具圆头嵌合式棺木,即现代普通用的“大三头”形制。置于华尔  相似文献   

18.
距惠水城三十公里的摆金公社石头寨附近,有两个奇特的天然溶洞。上洞为出水洞,过去悬棺百余具,现存棺十具。下洞为穿洞,一九四○年以前悬棺七百多具,现存棺二百多具。附近二至七里的卡喇关、杉木寨、嘎攘、鸭棚四个棺材洞共约悬棺五百多具,而今棺材散逸。这是当地苗族先民悬葬的遗址,可称为摆金岩洞悬棺墓葬群。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白族火葬墓的时代上起大理国晚期,下迄明代末叶,元明时期居多。以洱海为中心广泛分布于白族居住区。虽然各时代火葬墓的葬式、葬具、墓碑形制等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但墓碑、幢上的经文、画像皆由佛教密宗阿叱力所书却是相同的。结合阿叱力教在洱海白族地区的流行时代、传播路线、地区及该教的内容、葬俗,可以认为白族火葬墓是一种较典型的受佛教密宗影响的文化现象、与氐羌民族的火葬习俗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黎伟盛 《传承》2007,(4):22-23
我国南部、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区,以及夹杂在其中的河谷、平原、丘陵地带上,生活着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壮族。壮族先民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据考古发现,早在几十万年至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在广泛活动,而在广西的桂中、桂北、桂南、桂西等地,已经发现了属于五万至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13处,文化遗址、遗物分布点100多处。学术界认定,壮族由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秦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鸟浒,宋以后的僮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