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钱柱 《国际展望》2013,(2):101-117
澳大利亚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国家之一,一度因其议题倡导能力而位居中等强国前列。随着中国快速崛起而来的中美权势转移、亚太地区主义进程的迟滞以及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澳大利亚的国际战略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面临这一严峻挑战,澳大利亚近年来逐渐将视野转向印度洋地区,将该地区当作其摆脱战略空间压缩和应对国际体系转型的新的战略增长点。这一新的战略思维既立足于澳大利亚在印度洋地区的既有利益,也缘起于印度洋地区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展望未来,澳大利亚的印度洋战略将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强化与印度洋地区主要国家的双边关系,开拓新的战略空间;促进印度洋地区一体化进程,恢复澳大利亚的议题倡导能力和中等强国地位;强化澳大利亚在西海岸地区的海上力量,凸显其战略存在。澳大利亚探寻体系转型中的战略增长点的努力,既为中澳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也为中国应对国际体系转型的努力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大国,从历史实践上看,陆海复合型特征对中国地缘战略的选择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地缘战略转型引起了美国的忧惧,美国地缘战略的核心在于维持欧亚大陆均势,防止欧亚大陆由一个敌对的大国主导,并保持其海上绝对霸权地位,中美地缘战略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中国地缘安全环境呈现"陆缓海紧"的特点,中国必须谨慎审视与评估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运行成本与战略风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海洋战略,稳健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储昭根 《南风窗》2012,(21):28-30
首艘航母的亮相,也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由近海驶向远海,由"黄水海军"、"绿水海军"转向"蓝水海军"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起点。是这个国家由弱到强崛起的"图腾",将把中国带上最终成为海上强国的征程。9月25日上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交接入列仪式并登舰视察。"辽宁舰"顺利交接入列,是我军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4.
前言 随着欧盟海军"转型"的加速,其向岸性濒海作战的战略定位已与美国海军战略协同接轨。随着欧盟成员国海军越来越多频繁地参与在第三世界国家沿海的低强度海上两栖军事行动,许多欧盟国家的海军迫切需求能够集完成海上战役/战术投送,海上指挥与控制以及向登岸部队提供全方位后勤支援等任务于一体的多用途、多角色的两栖舰船。当然,这种新概念的濒海支援型的两栖舰船在平时还必须可用来执行国际化的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援助和联合国维和行动。 尽管目前时尚的现役多用途大型两栖舰船可胜任上述濒海两栖作战和平时救援任务,但是其昂贵的造价和不菲的运行费用只有少数经济强国的海军才能够承担得起。一些欧盟成员国的海军只能以过时的坦克登陆舰勉强应对低效运作,而个别的成员国海军只好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国化"过程中,如何处理与当前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关系,在中国外交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中美在努力推动"跨越太平洋的合作"、避免双方战略意图误判的同时,也在亚太地区就地区影响力和塑造力进行激烈的竞争。面对美国构建的亚太安全体系对中国的战略挤压,中国外交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部署,以更好地维护和拓展自身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中国的海权潜力得以开发,同时致力于建设海洋强国。但中国面临比较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美国的海上霸权、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以及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共同制约着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目前,对中国海权战略的发展存在三种观点:无足轻重的海权、辅助性海权及主导性海权。结合中国的现实需要和海洋安全形势,无足轻重的海权和辅助性海权不能保障中国的海洋利益,主导性海权才是中国发展海权和建设海洋强国的理想选择。作为海权的核心,中国海军必须实现作战理念、军种战略、编制体制以及作战能力方面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印度莫迪政府对其大国外交战略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印太战略"推进上,莫迪政府同美国及其盟友打造海上战略"准同盟"的意图日益凸显;在对外经济布局上,大幅推进同中国"经济脱钩",并希冀重塑印度同全球产业链的相互依赖关系;在价值观念上,刻意突出中印意识形态差异和对立,以所谓民主国家自居,拉近与美国的距离。印度的这些战略调整,一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给印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则由于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使印度认为其战略投机空间加大。印度大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与未来发展,主要取决于莫迪政府在国内经济发展及疫情管控上的成效以及中美战略竞争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普京执政20年来,励精图治,在压力和挑战中积聚并提升了强劲的国家力量,获得了民众和精英阶层的持续支持。普京坚持保守主义政治路线,保障了国家统一与大国地位,并坚定不移地抵御霸权,为维护全球与地区稳定作出了贡献;与中国合作为构建睦邻友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推动国际秩序的完善与改革做出了努力。当今,俄罗斯对外政策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和定位。从"大欧洲"走向"大欧亚",表明俄罗斯对外战略发展重点在统筹兼顾中发生重大转移;从"大三角"转向寻求中、美、俄三方关系的新构架,以及在全球有所选择的拓展中发掘新机遇,说明俄罗斯正在力争实现"和平的支持者、自由选择发展道路的担保者、反对霸权与‘新不结盟运动’的领导者和地球环境的维护者"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困境与创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强国"本身既是一个目标性、结果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性和过程性的概念。实现从建设到建成海洋强国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必将遇到各种困难、面临各种挑战。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面临陆海复合地缘两难、海洋强国战略挤压、与邻国海洋争端、海洋意识欠缺、海洋力量相对薄弱等诸多战略困境。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坚持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相统一,从意识养成、发展理念、法制完善、海军建设、海洋外交等方面进行创新是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2017年伊始,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同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为中国从将强未强向世界现代化强国挺进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2018年,中美战略竞争态势进一步升级,中国周边逐渐出现"分化"与"合作"两股力量的抗衡。面对当前中国周边形势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和新特点,中国周边外交需要与时俱进做出新的定位,在战略层面重新布局和设计,继续维护中国崛起所需要的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历史与地缘战略相结合的视角,对大国角逐中亚的历史、现实与前景进行考察,着重分析各大战略力量特别是美俄在中亚的竞争与合作,探寻大国间的互动与影响。当前的大国角逐既是历史上中亚霸权竞争的延续与扩展,又具有全新的地缘战略内涵,中亚自主性力量的苏醒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地缘战略意义。本文还力图对此种背景下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作出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12.
近期美国国内展开了对华政策的大辩论,中美关系成为中美战略界的热点话题。迫于近年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奥巴马政府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调整,并形成了以"制衡中国崛起"为核心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巧实力"和"多伙伴"政策为重心的"再平衡"不断强化亚太地区伙伴与盟友,意图以"借力打力"的手段实现"低成本霸权"。甚至外延扩展至"全球再平衡",强化美古复交和对越外交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外交行动。在与中国既竞争又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越南等国的关系,其中用意不言而喻;而借美古复交缓和了与拉美世界的关系。奥氏总统任期将尽,急欲青史留名,以极大的"战略耐心和克制力",推动落实了伊核框架协议。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如何看待上述美外交行动,本刊特别约请专家撰文,以做梳理。敬请读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国际事务杂志》2005年12月号刊登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史都华·哈里斯题为《中国的区域政策:有多少霸权成分?》的文章。该文认为,作为一个地区强国,中国虽然希望扩展其影响,但是中国运用这种力量与影响的能力仍将十分有限。过去,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主要是为了维护周边安全,为经济发展寻求机会。接下来的若干年内,这方面的目标加上确保能源安全,很有可能仍是中国区域外交政策的重点。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心—侧翼理论:解释大国兴衰的新地缘政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大国的兴衰或霸权的交替,迄今的地缘政治研究未提供一种基于地理因素的一般性理论模式。基于对历史经验尤其是中国战国体系和16世纪以来的欧洲及世界体系的经验分析,本文较系统地提出了一个“中心—侧翼理论”,它把强国分为位于中心地带的中心强国和位于侧翼地带的侧翼强国,并且认为就中心和侧翼地位的政治意义而言,侧翼强国具有相对于中心强国的若干重大地缘战略优势;相应地,中心—侧翼地位影响着大国的兴衰,身处侧翼比身处中心更有利于大国的崛起,近代以来的霸权国家都出自侧翼强国。该理论可被视作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发展“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努力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2019年1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在五角大楼讲话时把中国列为美军首要作战目标。这是美国国防战略的重要转折,对美国"印太战略"及海上安全政策产生直接影响。在此背景下,美军在印太地区的行动呈现一系列新动向:海上安全战略和政策制订无不以中国为目标,海军舰队建设重视高精尖科技装备、出现了美军可能介入南海局部地区武装冲突的迹象等。这些新动向中,美军特别关注中国海军走出马六甲海峡的行动走向、中国海军对高新技术的追求和军民融合行动,重视拉拢濒海地区的中小国家,企图以武力威慑和武装干预手段介入海上冲突。美军"印太"海上安全战略转型给中国带来挑战,包括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推动建设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架构遭遇挑战,中国的海洋权益遭受侵蚀等。面对挑战,中国应采取措施塑造周边安全环境、建设强大的海军,保卫岛屿主权和管辖海域不受侵犯。此外,中国还须加强军事前沿科技研究,特别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争取尽快改变国际军事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16.
印度尼西亚新任总统佐科将打造"全球海上支点"战略作为政府今后施政的重点,中国政府也正在推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倡议。这两项战略规划将深刻地影响未来中国和印尼的双边关系。本文在对印尼"全球海上支点"战略进行评析的基础上,讨论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和印尼"全球海上支点"战略对接的必要性、条件和具体路径,以及战略对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国与印尼良好的双边关系与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共同利益是保障两大发展战略成功对接的现实条件,中国与印尼双方可将贸易均衡化、增加投资、能源资源合作等领域作为突破口,逐步推进战略对接。另一方面,中国与印尼双方的战略对接也面临一系列潜在挑战,如印尼海上强势执法、其国内对华人的态度以及一些大国如美国、日本的干涉等。探讨中国与印尼双方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可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确立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国际     
《南风窗》2013,(15):22-23
周边∣Around越南新建空军-海军旅据英国媒体7月7日报道,越南组建了一支空军和海军的合并旅,以开展一系列的海上任务。这支新组建的954空军-海军旅7月3日正式承担任务,其中包括海上巡逻和搜救。它还会执行如部队运输那样的常规陆上任务。虽然报道没有提及部队的驻地、人数或平台类型,但越南空军和防空部队有多种固定翼和旋翼飞机,  相似文献   

18.
安全观是国家安全思维的系统化呈现。剖析中国与美国的国家安全观的差异,是促进中美相互正确认知、增加战略沟通成效的重要环节。对于彼此战略意图和行动的判断,成为中国和美国国家安全观中他者构建的主要内容,中美两国的国家安全观建立于相互关系定位和发展预判之上。美国是"安全威胁"范式,中国是"安全状态"范式。在安全维度、安全区分思维、安全措施、安全价值等方面,中美的国家安全观存在系统的差别,其背后有深刻的文化背景、政治基础以及实践机制等多维的塑造力量。正确认识中美国家安全观的差别及其原因,有助于规避中美战略沟通过程中的偏差,增进双方安全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保持"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续性并作出相应调整是其重要的外交政策特点,其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缘战略进行新调整;继续运用综合性手段全方位推进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等。但受美国国力下降、国内因素和国际热点牵扯美国注意力等因素的制约,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的连续性、系统性和深入性受到影响。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继续"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的依然是试图通过塑造符合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的亚太秩序来重振和扩展美国的霸权。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亚太局势和中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软实力"理论之父约瑟夫.奈从"软实力"的角度否定了美国国内新一轮"美国霸权衰落"论。奈认为,国家实力的来源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当前美国力量依靠的是包括信息技术优势在内的许多东西。"大国衰落宿命论怪圈"更多地表明人们心理上的担心,而这将导致政策制定出现错误。在中美力量博弈中,奈虽然承认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指出中国内部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将超越美国。中国时代尚未到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