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与主义之争、基尔特社会主义之争和无政府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程中的三次重要论争。通过这些论争,马克思主义者初步明确和揭示了以下原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些原则为党后来明确提出和正式确立"四项基本原则"作了最初的奠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 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 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 要经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 包心鉴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充满无限 生命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存在于各 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 决本国实际问题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理论与实 践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关键在于一切从中国的实 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作为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创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在  相似文献   

4.
论八七会议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七会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第一次实现了“主义”与道路“本土化”的创新与结合,是确立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初始标志。  相似文献   

5.
苏礼和 《桂海论丛》2009,25(6):6-10
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面临着如何认识社会发展动力、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认识发展等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是辩证的,中国化内含着现代化,中国化必须体现现代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现代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徐庆东 《前沿》2004,2(1):45-4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 ,对于坚持和发展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 ,无疑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的分析研究 ,认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实践需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核心在于应用 ,本质在于创新 ,目的在于“管用”能解决实际问题 ,归宿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为新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肖浩辉等同志的新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一书最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总结 ,对于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很有启迪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 ,本质上是一个创新工程。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80年中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从本国国情出发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80年来 ,我们党开辟了三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这就是以农村为革命阵地 ,农民为革命基本力量 ,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义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事业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关键,包括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本质属性,以及中国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关系、思想文化内涵等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自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发展,其发展演进的过程是学习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改革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发展历程,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我们党前进的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遵循,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内在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个鲜明主题。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消除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误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思想障碍;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政治保证;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08,(5):81-81
张国宏在《探索》2008年第1期撰文认为,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和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过程,只有正确把握和处理一些事关全局的辩证关系,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和遵循坚持和发展的辩证  相似文献   

12.
作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第一次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对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主义、什么样的方式来拯救自己进行分析,使得广大进步知识分子、社会团体出现了分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并将其予以政治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统一,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张清学  蒙丹 《人民论坛》2012,(14):158-160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实事求是"精髓,并不断发展创新,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问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取得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发展的百年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场域和动态时空中得到与时俱进的运用,具备了中华民族的特征、时代的特色和实践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紧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逻辑主线.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不断保持着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使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机契合,在良性互动中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作了系统阐述,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坚持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艾思奇与叶青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论争,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能否中国化展开的。这一论争,对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发展、推动中国抗日战争的不断胜利产生了重大影响。重温这段历史,对于今天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工作者来讲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胜利,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形态。把握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推进与取得成功的科学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高度融合与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7.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开始了其历史进程。在其九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时代特征、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形成了一条自己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探索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析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艰难曲折而又灿烂辉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三个30年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思维方法。中国共产党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牢记苏共亡党失政的教训,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9.
向警予关于在中国建立一个"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妇女大联合""实行夺取政权的总暴动"等革命主张和观点,初步阐述和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道路、依靠力量、斗争策略、领导核心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原则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做出了不可或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问题和主义"的论战。论战的一方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共产党员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所倡导的实用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是革命救国还是改良救国。对于这场"问题和主义"的论战,学术界大多从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成果颇丰,本文立足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研究这场论战,阐述论战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及意义,分析此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对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确立的影响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