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展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是国家稳固、人民安康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时期,中央和地方制定一系列防灾减灾救灾政策规划,助推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政策工具(X轴)—政策目标(Y轴)—政策主题特征(Z轴)三维框架,借助NVivo11 Plus分析中央和地方(西藏自治区、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除外)颁布的172份“十四五”防灾减灾救灾政策规划文本,运用ROSTCM6计量软件分析政策规划文本主题词。研究发现,在中央和地方“十四五”防灾减灾救灾政策规划文本中,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居于主导位置,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相对较少,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明显不足;不同的政策目标对应的参考点数量差异较大,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和政策主题特征三维度之间存在较强联系及相关性。最后指出,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和方法,顶层设计注重整合多主体力量,中层政策注意协调工具箱合力,基层实践聚焦释放示范点效能,是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谢觉哉身为新中国第一位内务部部长,对建国初期救灾工作的本质、内容、任务及具体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他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救灾理念,科学统筹救灾工作,扩大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进一步推进救灾社会化,救灾与防灾相结合,防灾重于救灾,在救灾工作中保持优良工作作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等思想对新时期救灾减灾工作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灾害具有外溢性、扩散性和跨区域性特点,基于属地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与灾害发展属性不相契合,由此导致灾害管理失灵。整体性治理理论倡导通过合作,解决复杂的公共问题,契合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重构的现实需求,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协作提供了理论支撑。我国目前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协作无论在范围上还是程度上均比较有限,防灾减灾救灾各自为政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性突破。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需要重视区域协作这一重要因素和薄弱环节,通过理念变革、制度创新、模式重塑、组织整合和治理机制整合,实现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协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推动灾害从属地管理走向整体性治理,以真正提升政府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农业大国,只有提高和增强农村减轻和防御各种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因灾致贫,不因灾返贫,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减灾防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文章在分析我国农村减灾防灾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农业、农民要全面提高减灾防灾能力,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灾害管理是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事实表明 ,缺少防灾意识和必要有效的管理措施是许多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依法治理灾害是提高灾害治理水平的必然发展趋势。为了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借鉴发达国家防灾减灾立法和依法管理的经验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法规体系 ,依法明确政府救灾责任 ,进行灾害管理 ,系统治理区域灾害。提高防灾减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展灾害社会保险 ,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法制在灾害治理中不可替代的规范和指引作用 ,是我国政府治理灾害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到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问题。对于减灾防灾也应提升到一个事关政治大局的层面来认识,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然而,当前农村地区减灾教育与减灾意识方面的研究,既在理论上存在着薄弱环节,在实践方面也存在欠缺,必须构建农村地区减灾教育与减灾意识培养体系:转变观念,农村减灾教育应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以系统论的思路为指导、多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形成长效机制;培养减灾防灾教育的各层次专业人才;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健全多渠道的农村地区减灾教育与减灾意识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7.
将成本分担机制引入防灾减灾工作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控制防灾减灾总成本,降低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各个社会主体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合作关系,提高灾害应对的有效性.防灾减灾成本分担机制不仅要解决由谁来负责防灾减灾投入的问题,还要解决以何种方式、以多大比例来分担防灾减灾成本尤其是灾前的成本投入.这将有助于把防灾减灾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8.
扬汤止沸,莫若未雨绸缪:从“预警”到减灾防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管理生命周期中具有基础意义的第一环——减灾防灾环节(Mitigation),对于整个危机管理的成效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这已在各国危机管理实践和研究中取得共识。然而目前中国的应急管理领域,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务工作者,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对"减灾防灾"这一环节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纵然在危机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危机的预警和响应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政治意义,但是缺乏长期的减灾防灾环节很难取得应急管理能力的综合提升,同时灾害响应的有效性也会遭遇瓶颈。本文在对减灾防灾的概念和作用进行梳理和界定之后,总结了国外在减灾防灾中的成功之处,希望能为中国减灾防灾环节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成为新世纪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完成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和政策取向。统一战线工作历来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思想同样是统一战线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实  相似文献   

10.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影响着应急体系建设工作。陕西省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存在工作长效机制未确立、风险评估工作缺乏专业性、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社区防灾减灾机制与应急能力建设必须以"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引领,"多元参与"为主导,长效激励机制为着眼点,夯实基层应急能力,从而达到完善社会整体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提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任何法都有自己的基本原则,我国防灾减灾法也不例外。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防灾减灾法的制定与实施全过程,对防灾减灾法的制定与实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我国防灾减灾法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相协调"、"政府主体、公众参与与灾民自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政策实践基本经验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实际上就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策实践史。我们党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坚持以人民利益作为政策的价值取向 ,坚持民主的和科学的政策运行机制 ,坚持把中国国情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坚持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政策决策方法 ,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的政策执行程序 ,坚持实践第一的政策评价标准 ,坚持不断解放思想的政策创新机制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13.
党领导下的百年青年对外工作是党领导青年工作和对外工作的历史缩影。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青年对外工作先后经历了1921—1949年以服务中国革命为中心的探索开展阶段,1949—1978年以服务政府外交为中心的曲折拓展阶段,1978—2012年以服务改革开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阶段和2012年至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新发展阶段。回顾党领导下的百年青年对外工作史,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决定了青年对外工作的发展方向,党的中心工作决定了青年对外工作的中心任务,国际形势决定了青年对外工作的功能空间,而青年特性决定了青年对外工作的实践形式,上述机理构成了党领导青年对外工作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自由产物,“人民至上”理念是制度的价值根基,为制度的选择、设计和安排奠定合法性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坚持并鲜明体现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人民性价值实现的刚性保障,二者互嵌,协同发展。“人民至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以贯之的价值属性、贯穿始终的价值原则和完善发展的价值源泉,有着发挥制度强大优势的价值动力、促进制度优势转化的价值指引、更加坚定制度自信的价值自觉、推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行动导向的实践价值,对发展和完备我国制度、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5.
全国人民防空会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防空、防灾一体化进程,在认真做好战时防空准备的同时,积极为城市防洪、防潮、抗震、防核化等应急救援工作服务,不断提高防护与救灾水平,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民防建设的差距。这既是对近年来  相似文献   

16.
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从而推动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进入21世纪后的短短10年中,中国大陆就发生了4次特大自然灾害,如南方冰雪灾害、汶川、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并迅速进行灾后恢复建设,中国人民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不仅可以为我国以后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短时间内实现经济恢复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可为国际社会提供减灾救灾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伟 《理论前沿》2009,(15):27-28
以人为本是民生观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评价性价值因素,“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实效性价值因素。要真正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在社会原则价值取向上必须实现三个基本转变。  相似文献   

19.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每年的5-10月为讯期,也是我省地质灾害多发期。多年来,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已逐步构建起基本完备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这一机制在我省防灾减灾的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20.
统一战线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必须始终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必须坚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不动摇;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不偏移,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