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视窗     
﹃平稳、较快﹄今年经济发展主基调展望今年宏观经济走势,经济学家们认为,尽管中国还面临着一些长期问题的困扰和短期矛盾的挑战,但平稳较快增长仍将是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对国内52个经济学家的信心调查显示,57%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的经济增长会在8.5%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认为,中国经济仍然处于本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今年还将是一个较快发展的年头。他说,经过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趋于缓解,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这些为今年的经济增长打下了较…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全球经济表现疲弱、国内通胀压力不减的大背景下,我国及浙江经济发展确实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从上半年及7月份的经济数据看,总体上说,经济增长平稳,物价在可控范围,内需稳定增长,外需保持增长,民生继续改善,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3.
"男主外,女主内",这是中国人的老话儿,也是中国历史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家庭关系中男女关系的真实写照。但是,到了现在,"男主外,女主内"已经不是我们的惟一选择,"男主内,女主外"的模式已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面对这样的变化,男人怎么看?女人怎么想?  相似文献   

4.
《思想工作》2005,(3):24-24
展望今年宏观经济走势,经济学家们认为,尽管中国还面临着一些长期问题的困扰和短期矛盾的挑战,但平稳较快增长仍将是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发展理论研究在国外一直是一门“显学”,流派纷呈,观点各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观,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使人失去了人性,人成为物、工具。近几十年来,西方社会对传统的经济发展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再到人类发展按照传统发展观,发展即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被等同于经济增长。但这种发展观并没有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相反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发展论者对此进行了反思,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并不是一回事,“增长”不等于“发展”。  相似文献   

6.
余南平 《人民论坛》2013,(19):32-34
外贸新战略面临挑战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呈现出"两降一升"的趋势。出口这驾"马车"能否越过泥泞,重上快车道?从光伏产品到葡萄酒,再到不锈钢管,中欧贸易战火药味越来越浓。中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严峻的外贸困局如何破解?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7.
今后5到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第一,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从发展速度看,新兴产业会超过传统产业;从在我国  相似文献   

8.
祝宝良 《政策》2004,(1):11-13
2004 年中国经济及宏观调控政策将呈现以下十大趋势一、现实经济接近潜在经济增长水平,GDP 有望增长8.5%从决定经济增长潜力的几个因素看,2003 年、2004 年两年,我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不会慢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 3% 的水平,潜在生产能力在 9% 左右,略高于 1997 年至 2002 年 8.5% 左右的潜在增长水平。从现实经济增长因素看,2004 年,国际国内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因素很多。首先,世界政治环境趋于缓和,不会重现 2003 年伊拉克战争那样严重的政治事件。世界经济复苏加快,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国际环境将有…  相似文献   

9.
刘彦华 《小康》2015,(1):32-33
"稳",虽然对中国楼市只字未提,但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宏观经济如此定调来看,2015年房价是涨是跌,中国楼市何去何从,关键还在于,谁会先扛不住。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楼市在新常态下步入了"白银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应该如何梳理总结2014年中国楼市发展态势?起落转折的中国楼市在2015年又将走向何方?政策、市场、房企……我们该怎么看、怎么办呢?担忧不等于看衰2014年的中国楼市降温明显,房  相似文献   

10.
王敏正 《思想战线》2008,34(3):105-109
从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逻辑看,内生性的经济发展形态是当前的发展阶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选择.内生性的经济发展形态就是通过理论创新和经济实践,将经济系统内不可回避的核心要素内生化,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形态,这是扭转"三高一低"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是我们这座工矿型城市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实现从经济下行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压力下成功突围的主基调。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建设转型是一枚钱币的两个面,辨证统一,缺一不可的。加快新常态下的马鞍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双转型"应是题中之义。一、从城市形态历史演变轨迹看,城市建设转型升级是马鞍山实现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形态指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结构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基调复旦大学殷醒民博士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或者说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什么?这是确定经济发展目标的基本前提。90年代初以来,政府部门和经济学界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金融、贸易、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并以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中的...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以FDI为国际影响力指标,说明虽然中国国际影响力在快速上升,但相较美国而言,仍然有很大差距。美国在发达经济体中率先稳步复苏,中国在新兴经济体中依然独领风骚。在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且不均衡的态势下,中美两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主引擎。这使得"中美经济发展谁更成功"这一议题,在最近一段时间被广泛关注。根据中美两国经济发展近5年的季度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经济发展表现均很出色,中国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经济发展质量有所提升;美国经济复苏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时,一些研究者越来越偏爱用"后发优势"一词."后发"既针对现实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又着眼于振兴中华的决心.我不禁为中华民族语言的丰富叫绝,也为"后发"将至的"优势"而倍受鼓舞.然而,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但放眼看看世界,还是让人吃惊不小--近几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是前进了,而是后退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更远了.这就不能不使人深思这样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后发优势到底优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文摘     
翻两番是能够实现的二十年翻两番,意味着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2%,这当然不是很轻松的事情,但绝不是不可能达到的“高指标”。事实上,我国从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3年开始,到1981年,尽管经济发展屡遭破坏,特别是遭到“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破坏,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增长的速度仍然达到8.1%。再拿1979年到1981年这三年来说,这是我国经济的调整时期,放慢了速度,但是工农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仍然达到6.7%。可见,设想今后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2%,不是什么“高指标”。再从国外的资料看,苏联社会产品总产值从1956年到1975年的二十年间翻了两番,每年增长速度为  相似文献   

16.
"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这个指标既是五年规划的核心指标,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究竟是什么样?惠及14亿全体人民的目标导向如何实现?对此,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二部分做了充分的说明。"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指标,包  相似文献   

17.
夏斌 《当代思潮》2012,(4):43-45
日前,国际上一些人在唱空中国,“中国经济要崩溃”。国内的房市正出现价量拐点,又一些人纷纷要求放松银根“保增长”。到底怎么看中国经济?2012年中国经济该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与物价变动,是经济生活的一个热点问题,倍受各级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关注,1993年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年,价格改革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出了较大的步伐。那么,今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物价变动趋势怎样?需要采取什么对策?本文就这些人们关心的问题谈些看法。 一 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是;(1)从我国经济的大环境看,各地抓机遇、求发展的热情不减,有些地区还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并为这些计划作了充分的准备,各级领导和各界群众对经济发展也投入了极大的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2016年中国提前四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2020年图景展望:到2020年中国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握。2030年图景展望:预计从2020年到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在5.3%-6.0%之间。尽管进入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20.
《松州》2016,(6)
正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1981年,中国的GDP是美国的6%。2015年,也就是34年之后,中国的GDP已经是美国的60%。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相比,从6%到60%,对世界经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经济学家有很多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我提出的问题是:究竟哪些因素是改革开放前后最大的不同?在我看来,从经济学原理看,有两类原因:一类叫作"开放",一类叫作"放开"。开放:积极"入关"、"入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抱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