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主导的"五眼联盟"正在由传统的情报搜集与共享机制向泛安全化的政治外交联盟机制转型,其合作内容与联盟规模都呈扩大化趋势。由美国主导的对华竞争是"五眼联盟"转型的主要动因之一。作为"五眼联盟"中综合实力最弱、地位最边缘化的成员国,新西兰的对华政策也受到了"五眼联盟"转型的影响。在联盟压力、地区安全考量以及经济利益诉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新西兰一方面选择跟随和借助联盟的力量来制衡中国,另一方面也致力于追求相对独立自主的对华政策,在实践中试图灵活而谨慎地把握对华政策的尺度,尽量避免中新关系像中澳关系一样受到严重冲击。这一看似摇摆的立场实际上完全符合新西兰的国家利益与外交传统。未来新西兰的对华政策也将继续随着"五眼联盟"的转型而推进,致力于在联盟合作与对华关系之间保持平衡,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遭到来自联盟的排挤与压力。  相似文献   

2.
吴琳 《国际展望》2024,(1):97-114+160-161
冷战结束后,东亚安全秩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从美国强化日美同盟,牢牢掌握地区安全主导权的霸权秩序;转变为美国联盟体系依然占主导地位,但同时允许东亚地区合作兼容发展的复合秩序;再到2017年以来美国联盟体系转型且不断冲击东亚地区安全合作,从而形成竞争秩序。中国是东亚安全秩序变迁的直接推动者,通过管理中美关系,推动国际权力和平转移,重建地区国家政治信任,以新经济关系促进新安全关系,以及和平解决争端,塑造地区安全的多边治理框架,中国逐渐从权力、关系和治理三个维度建构自身的地区角色和地区战略。为了防止竞争性安全秩序进一步向对抗和冲突方向演变,中国应以维护地区秩序稳定为首要目标,在保持自身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新安全格局的构建,并聚焦全球安全倡议的重点合作领域,拓展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和路径,为推动东亚地区从竞争性秩序向包容性秩序的变迁而创造条件、积蓄能量。  相似文献   

3.
台湾问题是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在台利益,美国不仅长期维持与台湾的所谓“盟友”关系,并将支持和保护台湾的“民主”纳入美国对台政策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前后,美国敦促台湾当局启动和完成“民主转型”,“民主牌”也成为台湾当局寻求美国支持的重要手段,成为美台“断交”后双方构筑“实质关系”的价值纽带。但是,美国推动台湾实现“政治体制民主化”客观上也为台湾当局以“民主”方式抗衡外部特别是美国压力、  相似文献   

4.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金融是霸权的基础。金融危机削弱了美国综合实力,使美国霸权战略不得不进行一系列调整:在经济领域,实施经济优先的战略方针,推动霸权战略的“国内化”转向,夯实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霸主基础;在国际政治领域,加速推进“转型外交”进程,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协作;在军事领域,采取相对收缩的军事战略,适时调整海外军事布局,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5.
英国政府在2016年“脱欧”公投后提出了“全球英国”理念,作为“后脱欧时代”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以应对变化中的国际环境和自身国际角色的转变。基于“全球英国”理念,英国将自身定位为“全球大国”,希望借助综合实力以及与美国和英联邦国家等传统盟友的关系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推出“向印太倾斜”战略,以期拓展盟友圈并扩大对外影响。与此同时,英国外交政策中以意识形态划线的趋向更加明显。“全球英国”战略因其自身固有的缺陷以及国内政治中的制约因素,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障碍。苏纳克上台后对“全球英国”战略进行了一些调整,但其外交政策没有也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战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新变量相互交织,诸如俄乌冲突、全球性通货膨胀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叠加出现。美国拜登政府不断调整外交战略,重点在新兴技术等领域不断加大对华遏压力度;通过“桥接”跨大西洋联盟和远东的“轴辐式”同盟,同时加强同中、俄的战略竞争。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造成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新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 《当代世界》2009,(9):36-38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从老布什政府的“世界新秩序”构想,到克林顿政府的“塑造一反应一准备”战略构想,再到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当前,巨大的战争资源消耗、国际形象的急剧恶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力不从心,使得美国亟须调整国家安全战略。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上台后,  相似文献   

8.
拜登政府将中国视为“最重大的地缘政治挑战”,在“联盟制华”与“以台制华”方面双向发力。作为同盟体系的核心,美国不断提高美日澳三边安全合作的制度化水平,以共同应对所谓中国威胁。出于相似的遏华战略偏好,美日澳正在通过议题联合介入、国内制度疏通、双边短板补足、三边同盟构筑、实战演练导向等路径,愈加细致深入地推动涉台安全协作。然而,三国的相关合作上限既会受到美国内政优先以及日澳的认知落差等“软约束”限制,也会受到联盟扩散导致的“衰减效应”以及日澳国内法制等“硬约束”牵制。可以预见的是,在短期内,美日澳的涉台安全合作会不断提速升级,但在是否以及何种程度共同协防台湾的问题上将继续保持适度的战略模糊。  相似文献   

9.
赵明昊 《当代世界》2010,(12):55-58
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前位外交”讲话到总统奥巴马的亚洲四国之行,美高层近期高频度、高姿态涉足亚太,加紧推进其“重返亚洲”战略。某种程度上,“重返亚洲”这一概念并不准确,因为美国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亚洲,美国当下的种种努力应是整合旧资源、运用新方式、施展巧实力来“重现凸显”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存在及主导优势,通过“重构”亚太地区的安全(同盟)体系、经济体系和多边机制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面对当前国际体系的变局和变数,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审视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大棋局”。  相似文献   

10.
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德国总理朔尔茨提出“时代转折”命题。突破不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的禁令、扭转德国在防务支出上的“节俭”态势以及改变德国的俄罗斯政策等一系列动向,宣告了德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转型。德国外交战略转型既有外部环境变化方面的原因,也受德国国内政治力量转移的影响,其总体指向是大幅提升军事实力、实现联邦国防军现代化,以期在欧盟乃至国际秩序重塑中发挥领导作用。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面临国内民意支持存在变数、国防投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中东欧国家疑惧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民主化"战略值得警惕(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美国为了扩大自己的霸权,挤压亚欧大国俄、中的战略空间,以“街头政治”的形式,推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最近的吉尔吉斯斯坦相继发生“颜色革命”,成功地实现了有利于美国和西方国家利益的一系列政权更迭。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美国还在加紧推动“颜色革命”在中亚甚至全球的蔓延。为考察美国“民主化”战略背景下“颜色革命”发生的原因、具体机制和应对办法,本刊邀请了六位专家就此主题进行了笔谈,期望以此推动对美国“民主化”战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美国因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而磨刀霍霍时,流亡英国的阿夫纳·科亨于2002年11月再版他的惊世骇俗之作《以色列与炸弹》中披露“以色列目前已储存多枚核弹头,拥有能发射原子弹的武器,使该地区的战略均衡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3.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后,逐渐将前任政府的"亚太战略"升级为"印太战略"。美国印太海洋联盟具有向网状结构转化、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目标、以海上安全合作为战略重心的特点。美国印太海洋联盟可能对中国周边热点问题、海上安全环境和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产生影响,中国需要采取措施,通过采取一国一策分化联盟、推动中美海上安全合作、加强中俄海上安全合作、发挥其他多边机制的对冲作用等方式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20年来,美国的中亚战略灵活多样,已经摸索出一套相对稳定、成熟和确定的手段。基本路径和手段包括:密切政治关系、推进地区多极化均衡;加强经济援助和经济合作,推动建立利伯维尔场经济;加强军事安全合作,合作打击极端势力并威慑其他大国;利用软硬手段结合,择机推进民主体制和自由价值观等。从1995年开始,美国采取了大规模政治、经济和军事“攻势”。“9·11”事件后,美国通过在中亚维持军事存在,一度使中亚国际关系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以来,联盟与分化联盟的思维始终贯穿于美国历任政府的国家安全政策之中。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之后,其外交安全战略虽尚未定型,但在国际安全层面仍然延续了联盟思维。本文认为,楔子战略是美国目前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目标是在亚太地区实现联盟预阻,即致力于预先阻止亚太地区形成任何反对美国的潜在安全联盟或联合。楔子战略的具体运行机制主要依靠"选择性调适"型楔子战略的"认可"及"补偿"两种手段,对目标行为体施加分化压力,在利诱一方的同时施压另一方,并利用美国在特定国际政治议题上的立场,撬开并扩大目标行为体与相关国家之间的罅隙,从而获取战略利益。尽管中国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但美国基于威胁制衡理论及联盟预阻思维,仍然寻求在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之间打入楔子,以谋求其自身在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利益。对此,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并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16.
高程 《当代世界》2023,(11):40-47
美国试图在亚太地区制造打压和孤立中国的集团政治生态,但当前中美关系并非“冷战模式”,不会升级为经济隔绝情况下两个平行的军事联盟体系和意识形态阵营的直接对抗。亚太地区秩序走向更多取决于中国与亚太周边国家的互动,如果未来中国在亚太周边产业链重构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终端市场角色,并成为地区治理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为地区稳定与繁荣贡献更大力量,那么中国倡导的地区协同发展模式将会超越美国制造的集团政治生态,成为亚太地区秩序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17.
章名岂 《法制博览》2011,(11):50-51
“我们的航母在哪里?”这是历任美国总统在决定对“地区危机”进行军事干预时,通常向军事顾问们咨询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为了达到分裂和遏制新中国的目的,曾多次将航母编队摆在台湾海峡附近耀武扬威。然而,在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的战略智慧面前,美国的航母只不过是“纸老虎”而已。  相似文献   

18.
作为大陆FDI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台湾业者充分发挥资源与要素互补等方面优势,参与了大陆农业、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建设,推动了大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充分吸收和合理利用台资,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与现代农业合作,近年来台湾农民创业园(简称“创业园”),作为海峡两岸现代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成果与发展创新之一,在大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简称“三化同步”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其发展脉络、未来主要制约因素及其路径选择与发展创新问题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安全研究在英国拥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英国的安全研究诞生于19世纪末大英帝国的转型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国际关系学科的分支,英国的安全研究设置了以战略研究、裁军研究为主的研究议程,对国家安全这一议题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在一个世纪的知识积累中,英国的安全研究在学科体系和学术研究方面逐步形成了突出历史、文化与规范研究的特色。具体而言,英国的国家安全研究重视非物质因素(尤其是战略文化和伦理)的作用以及历史案例和实践经验的独特性。与美国的安全研究相比,英国的安全研究在方法上强调反思性而非科学性,追求历史经验的特殊性而非经验现象中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20.
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提出的印太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承接日本安倍内阁的构想,在价值观上强调"自由""开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标准,含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积极实施对华战略竞争的宏观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以维护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进一步强化印太战略的意识形态色彩,以便拉拢盟友和伙伴国共同遏制中国.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深层动因是制造中国与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对立,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导地位.当然,美国要在印太地区持续展开价值观攻势,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中国既需要增强战略定力,加强与美战略沟通与相互理解,避免两国认知差距不断拉大,意识形态鸿沟越来越深,也需要推进"一带一路"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消解美国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政治经济基础和地缘政治结构,以中韩、中国—东盟关系为抓手,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