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领域融合发展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始于出版业交流,图书馆出版作为图书馆提供的一种有组织出版服务,兼具出版业和图书馆服务特点,是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阵地。闽台两地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五缘关系与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创设闽台图书馆出版合作试验区,以两岸共享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闽台特色文献互补为切入点,从政策层面、行业层面、图书馆层面、资源层面,层层细化,探索闽台图书馆出版融合发展新路,为进一步促进两岸文化领域融合发展提供可行性范例与经验。  相似文献   

2.
郭荣茂 《台声》2023,(23):51-5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指出,福建在对台工作全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闽台同根同源,宗亲文化交流是现阶段大陆联系台湾基层民众的一条重要纽带,深受两岸同胞的欢迎。两岸交流的内容多种多样,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闽台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8,(21)
正10位两岸各领域大咖,为两岸产业、经济、文化、青年交流建言献智,共同擘画两岸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新篇章——想方设法为台胞谋福祉、求便利一直是大陆在做的事情。两岸民间交流,民生议题先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12月27日至30日,"两岸一家亲论坛"——十九大精神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新机遇学术研讨会在漳州举行,为期4天。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十九大精神与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十九大国家发展蓝图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趋势研究"和"新时代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新路径"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5,(24)
<正>两岸各领域包括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1987年11月,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结束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逐步发展起来。1992年8月,由12名艺术家组成的"大陆艺术家演出团"首次进入台湾,实现了两岸的双向文化交流。特别是2008年5月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以来,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取得很大发展。如今,两岸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台声》2020,(12)
正在当前两岸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如何通过民间交流,促进两岸人民心灵契合?两会上,全国人大台湾省代表团代表和台联界全国政协委员形成共识:越是台湾当局打压两岸交流合作,越要重视两岸文化交流在两岸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探索和拓展台湾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交流形式,促进两岸同胞情感融合、国族认同趋合。  相似文献   

7.
<正>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对"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理论的创新发展。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11月4日,在南京举行的2019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上,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宣布由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经商中组部等20个部门推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措施"),这是继2018年2月28日,国台办、国家发改委会同29个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1,(12):39-40
全国台联自成立始,就十分注重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文化交流项目的开展,对两岸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无疑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华 《统一论坛》2007,(6):24-27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政策和举措,两岸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尽管台湾当局不断加大推动"文化台独"的力  相似文献   

10.
《统一论坛》2008,(2):62-62
2008年3月8日,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寿山石文化交流展”在北京开展。中国统促会副会长张克辉、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郭俊次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郭俊次表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寿山石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特殊载体,将搭建起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崔岩 《两岸关系》2023,(8):16-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相似文献   

12.
杨艳  蔡金晶 《传承》2015,(1):130-132
从浙台学生交流现状,到浙台校际交流文化礼仪差异分析,以及四届"青春飞扬、书香两岸"浙台两地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的成效分析,阐述浙台大学生文化交融的意义,阐明浙台高职院校的合作模式、合作空间、合作机制的创新,离不开有意义的文化交流载体与品牌。  相似文献   

13.
刘红 《统一论坛》2013,(2):31-33
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在两岸关系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为和平发展的巩固和深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两岸政治对立、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由于两岸文化的不同发展模式,由于文化往来涉及面极为广泛和频繁,因此在交流过程和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两岸民众交流、合作的平台,旨在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强两岸民族认同。自2009年迄今,大陆共没立了28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其中一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或重要遗址,如曲阜孔庙、湖南炎帝陵、随州炎帝故里等;  相似文献   

15.
用中华文化凝聚两岸民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 《台声》2007,(8):50-52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彪炳千秋。两岸同胞共同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使得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两岸同胞相互了解不断增强。用中华文化凝聚两岸民心,才能有效地遏制”法理台独“.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提供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必须深入、准确地了解两岸文化的现状,才能有的放矢收到实效。目前大陆方面谈论两岸文化的共同性较多,谈论差异性较少,两岸文化是否存在本质的差异,还没有明确的结论。通过查阅学术界对两岸文化差异的各种说法,说明多数人认定两岸文化没有本质的差异。本文从两岸社会性质、社会制度的差异出发,运用文化社会学的"文化突变"概念,论证两岸文化存在本质差异并探讨其原因,进而从当前大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分别说明两岸文化本质差异的具体表现。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必须重视解决的三个问题:对两岸文化异同的评估、文化交流的目的、对两岸文化差异的态度,并针对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7.
赵辉 《台声》2006,(11)
两岸亲情血浓于水,文化一脉相承。两岸城市艺术节活动的举办,搭建了两岸城市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将推动两岸文化团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密切两岸文化往来,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大力发展两岸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是两岸实现双赢、走向繁荣的共同需要。  相似文献   

18.
正镇海自古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是近代著名商帮"宁波帮"的重要发源地,享有侨乡的美誉。近年来,镇海区依托区域优势,扩大两岸人文、经贸交流合作,切实增进两地民众福祉,有效促进镇台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依托人文底蕴优势,积极开展品牌文化交流举办甬台"民间艺术交流"活动。连续三年与南投县里长联合协会、高雄中华两岸发展促进会和镇海区文广新局等合作,组织开展两岸(镇海、南投、高雄)民间艺术交流活动。通过民间戏曲展演、民间才艺展示、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华文化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为文化复兴提供了基础.国家层面的大力推进,为文化复兴提供了保障.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为两岸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2008年6月,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中断9年之久的制度性协商。截至2014年2月,两岸两会已经成功举行了十次会谈,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21项协议。两岸大交流的格局已然形成,交流层次、领域有空前的发展,文化交流更加丰富多彩。两岸文化交流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交流深度、广度不断扩展加深,交流人数和频度大幅上升,交流区域不断扩大、互动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正>继2018年"31条措施"出台后,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商中央组织部等20个有关部门又于今年11月4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措施")。"26条措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