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外交评论》2015,(5):93-116
斯巴达与雅典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是海战与陆战的双重较量。为了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传统大陆权势斯巴达通过与波斯结盟、擢升天才将军莱山德,克服了主要战略困难,将雅典主导的海上消耗战推进为双方对峙浴血的海上歼灭战,并取得了决定性的海战胜利。其中,与波斯结盟堪称希腊世界的外交革命,擢升莱山德堪称斯巴达的城邦政治革命。但战争的胜利没有带来由斯巴达所主导的稳固的战后国际秩序,也没有带来希腊的解放与自由。这一事实体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悲剧性质,也启发了古典学与政治学学者的智识好奇。本文围绕海战、城邦与自由三个核心概念展开对这段历史的梳理,依据古代文本考察战略背景、政策动因及其实施过程,依据国际政治学动力理论框架辨析斯巴达海洋战略的战略与外交含义并力图修订该框架,并进而探究进入海洋的斯巴达对希腊式的自由观念所产生的独特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修昔底德陷阱"被视作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理论中关于新兴大国崛起必然挑战现存大国地位的经典论述是否站得住脚?总结分析历史上新兴大国雅典和守成大国斯巴达争霸的根本原因可知,"修昔底德陷阱"是出于美国对霸权地位衰落的隐忧和西方自我建构的需要。顺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运用规范性力量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和共同发展,通过承担责任倡导建立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以中国智慧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兴大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和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国际政治周期性规律”的有效性与限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际政治存在周期性规律,新现实主义更是认定在国际政治周期性规律的作用下,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引发霸权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这一"规律"有其适用的范围与条件,因而有一定的限度.对国际政治权势转换及其后果的研究应保持理论的开放性空间,而在现实国际政治中,全球化和相互依赖将消解这种"规律",从而使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关系呈现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理论与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列宁的革命与战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把握时代特征 ,用阶级分析方法充分肯定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反对霸权、争取世界和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并指出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漫长历史过程中 ,二者之间的斗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谋求和平仅是一种现实的努力 ,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要提高警惕 ;发展经济是世界人民的愿望 ,尚需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我军干部选拔任用标准中 ,存在着“才”的内涵和外延过于原则、抽象、笼统 ,在理解、运用上难以把握的缺陷 ,需要进一步具体化、规范化、科学化。一、长期以来 ,我军干部标准中 ,对“才”的要求缺乏明确定位几十年来 ,我军高度关注并科学把握“德”的要求 ,在对“德”的定位上 ,是比较明确清晰的。在对“才”的理解和把握上 ,我军在战争年代是十分明确的。例如 ,土地革命时期提出 ,干部的“才”主要应从“管理法、训练法、游击工作、指挥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 ;抗日战争时期 ,对干部“才”的要求 ,强调作战指挥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6.
“轴心时代”的中西两位思想家孔子和修昔底德对各自生活的战乱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做出了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修昔底德揭示了国际关系的一般原理,被称为现实主义之父;孔子思考的重点是统治者的仁政、礼治与为政以德。中西两位思想家对战争与冲突问题的不同认识成为后世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国际政治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7.
"仁"在人类不得不面对战争,又努力避免战争的损害之初就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战争法的使命决定了它在处理"仁"与战争之间的紧张关系的过程中必须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先秦时期战争法思想的这一使命,是通过选取战争中的某一关键点(战争目的、战争的合法性以及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将其与"仁"相联系,从而实现了战争法思想的"仁本"关怀,为日后战争法平衡军事必要与人道主义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各城邦为后世提供的政治经验是极其丰富的,这不仅包括雅典的民主政治模式,也包括另一个极端的斯巴达寡头政治模式。古希腊城邦不同政治模式的尝试,使雅典民主政治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对后世法律资源丰富与成熟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经常随意使用武力,来维护其强权政治和霸权利益。但是在进行战争决策时又非常注重战争行为的合法化、神圣化和正义化,由此形成美国战争决策伦理。在利益趋向、思维模式、规范和决策实施等方面,美国战争决策伦理都有相应的规定性。仔细研讨美国战争决策伦理的特点,不仅能揭露其谋求霸权的本质,也可以开拓我国战争决策伦理研究的新领域,对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历史上唯一成功获得地区性霸权的国家,鉴于越过巨大水域投送力量这一十分困难的事实,使得“离岸平衡手”的角色成为美国大战略的最佳选择。历史上的美国也确实如学者们所言,忠实地践行着这一战略。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地缘位置与国家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离岸平衡手”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关国的大战略也逐步呈现出“近岸平衡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与伊朗的冲突是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这场冲突背后的原因极其复杂,除了伊斯兰革命时期伊朗扣留美国大使馆人质的历史积怨以及美国对伊朗长期制裁和军事威胁引起的现实矛盾外,还涉及伊朗强调独立自主对外部势力影响的排斥,再加上美国为了维持在波斯湾地区的霸权因而试图改变伊朗现政权等现实因素.种种历史与现实因素的纠葛,使双方陷入某种难以化解的冲突困境.为了缓解一触即发的紧张对峙对国际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威胁,美伊双方应从理性出发认识这种冲突的不利后果,通过民间社会交往消除成见,推动政府开展政治对话和经济合作,最终解决双方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置身事外     
<正>两个人争论、吵架,如有第三者在场,双方都会请他帮忙,或是请他评理。第三者在对峙的双方眼里,既是仲裁者,又盼望成为共同对敌的友军。这种现象,古今相同。春秋战国时期,韩、赵两国发生战争,双方都派使者到魏国借兵,但魏文侯一口拒绝了。两国使者没有完成任务,怏怏而归。当他们回国后,才知道魏文侯己分别派使者前来调停,劝告双方平息战火。韩、赵两国国君感激魏文侯化干戈为玉帛的情谊,都来向魏文侯致谢。  相似文献   

13.
这次伊拉克战争标志着国际格局进入了全球霸权时期。在新的时期,中国应该采取“加速发展,攻势防御”的国家安全战略,为中国的发展创造长时期国际和平环境。  相似文献   

14.
克什米尔问题久拖未决,至今仍看不到彻底解决的希望,是印巴关系的核心和症结所在。历史上,印巴之间三次战争没有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以和平方式解决该问题成为双方的现实需要。以往各种和平方案,由于双方在利益认定、政策倾向上的差异,以及国际因素的作用,都没能被印巴一方或双方接受。文章通过考察各种政治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方案失败的原因,试图提出将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线转化成两国的正式边界("实控线边界化")是克什米尔问题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是某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长期积淀而成的政治观念方面的综合体系,表现出一个政治系统的基本政治倾向。美欧的政治文化既表现在双方对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认知上,也贯穿于各自的历史进程中。美欧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表现出来的针锋相对的态势,显示出双方迥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美国的霸权倾向与欧洲的制衡传统产生剧烈的摩擦和碰撞。伊拉克战争既为双方政治文化冲突提供了导火索,也为两者弘扬各自外交理念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6.
史文涛 《外交评论》2013,30(4):108-127
摩根索自始至终一直是越南战争最坚定的反对者。在他看来,这场战争不但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更损害了美国的道德形象。为此,摩根索将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比作古代雅典的"西西里远征"。雅典为它的不可一世付出了代价,美国也同样如此。对他而言,欠发达世界爆发的共产主义革命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意义,美国应该支持而不是反对。亚洲的意识形态之争是一场争取人心的竞赛,复杂而微妙,简单的武力征伐只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7.
组织发展得益于人才的选用。"以才为本"的前提在于对人才的培养,组织领导职能的实现得益于对"得才、用才、驭才、留才"艺术的诠释。"得才"要甄选德能兼备者;"用才"要拥有三种境界;驭才要相人授权;留才要做好绩效考评与薪酬福利。  相似文献   

18.
宋伟 《外交评论》2007,51(1):46-55
近年来,围绕着国际结构如何解释国家行为的问题,结构现实主义遭到了社会建构主义的批评,同时,现实主义阵营内部,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霸权稳定理论、霸权护持理论、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都从不同角度发展了结构现实主义的国家理论。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安全与财富的关系、进攻与防御的关系、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关系。结构现实主义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宽泛的预测;霸权稳定理论、霸权护持理论阐述了制度地位、实力地位与霸权国国家利益的关系;进攻性现实主义则概念化了实力地位和大国国家利益的关系;虽然关注的重点所有不同,防御性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都试图结合国内因素以增强现实主义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权力理论是现实主义流派的核心学说,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影响最深远的理论.现实主义权力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其后多位现实主义大师极大丰富了该理论.按照对于权力的认识及研究方法的差异,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流派从诞生到今天大致可以分为以摩根索为代表的经典现实主义和以沃尔兹及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主流国际体系变迁的理论中,无论是肯尼思·华尔兹的“权力分配论”,还是吉尔平的“权力转换理论”,乔治·莫德尔斯基的“霸权周期论”,抑或是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均聚焦在如何通过霸权战争等非和平方式取得霸权进而完成整个国际体系的变迁。近代以降,无论欧洲列强,还是美洲的美国和亚洲的日本,这些国家的最终崛起绝大多数都仰赖战争,其实质都是非和平崛起,均对当时的国际力量结构与国际秩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颇受国际社会关注。一欲理解中国和平崛起及其如何深刻影响国际格局,必须先理解“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