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东北大学由奉系地方势力1923年创立于沈阳(时称奉天),最初以为东北培养人才为目的。由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国共内战的进行,该校在创办后的20多年中,大半时间被迫流亡他乡,历尽艰辛。由于以张学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势力与该校有深厚渊源,东北大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将军,这位民族功臣一生似乎和东北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主政东北时,拨巨款、聘请名人,办东北大学。1993年,东北大学复名时,张学良为东北大学题写了校牌,并且担任了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和东北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1996年6月,张学良校长再次为东北大学校董事会成立题词。本文仅就60多年前张学良将军和东北大学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作以简要回顾。 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扩建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创建于1923年。1928年  相似文献   

3.
正上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虽已进入民国时期,但北方的皖、鲁、冀及东北仍属北洋军阀统治,处于战乱时期。特别是东北的奉系军阀混战更是频繁。1928年12月29日,少帅张学良毅然决定东北易帜,归属南京政府。东北易帜后,张学良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当时由于忙于  相似文献   

4.
1928年8月,张学良将军正式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后,曾经明确表示:"武要保全东北军的实力,文要发展东北大学."在他精心培育下,东北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张学良不仅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的栋梁之才,更倾心于东北大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了东北大学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东大学生早期爱国活动足以证明,东北大学从她诞生之日起就和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参加了对日作战,这不仅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而且对国共两党争夺东北产生了很大影响,进而相当程度影响了国共两党命运的发展。重新回顾和审视这一段历史,有助于加深对解放战争国共两党斗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苏联出兵东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消亡,并帮助中国人加快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我们也看到,苏联由于当时自身处的国际环境十分复杂、险恶,苏联出兵东北不仅出于避免采来美国势力对其国家安全的威胁,而且是以从中国获取一定利益为前提条件的,因而使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大国主义倾向和民…  相似文献   

6.
1935年12月9日,为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在北平(今北京)爆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抗日爱国学生运动。时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将军,对“一二·九”运动中的东北大学学生给予了同情、保护和支持。东北大学1923年4月26日在奉天(今沈阳)成立,1928年6月张学良兼任东大校长。“九·一八”事变后该校被迫迁往北平,1935年10月该校工学院随张学良迁往西安,但文、法两院仍留在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在北平的“东大”爱国学生积极投身这场伟大的抗日爱国运动,遭到国民党北平当局的镇压。远在西安的张学良想方设法营救被捕学生。  相似文献   

7.
张璐 《党史纵横》2012,(8):51-55
东北讲武堂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执政东北时期创办的综合军事学校,与当时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及后来的黄埔军校,并称为民国四入军官学校。从这所学校里,曾走出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千古功臣张学良,军事奇才郭松龄,赫赫有名的中共将领吕正操、马本斋、万毅,著名作家萧军,以及众多热血救国的抗日义勇军将领。  相似文献   

8.
60年前的西安事变举世瞩目,影响深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周恩来与张学良的通力合作,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凉山下 一见如故 1935年底,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大变动的前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扩大了根据地: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剿匪副总司令,率东北军开赴西北,准备趁红军立足未稳,将其一举歼灭。然而蒋介石的作法遭到了全国人民包括东北军广大官兵的强烈反对,他们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这时的张学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对他深入细致的工作,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1937年初,流亡在北平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员赵侗、纪亭榭,北平东北大学学生高鹏等人,就秘密筹划建立抗日武装队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属东北工作特别委员会的支持下,他们加紧了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一面用张学良将军和东北救亡总会的捐款购买枪支,一面联络人员。  相似文献   

10.
17西安事变———古城西安张杨“兵谏”国共两党再度合作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当时驻在陕西、甘肃一带。1936年春,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达成了互不侵犯及交通、通商等协定。同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派周恩来与张学良进行了会谈,双方就联合抗日的许多重大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与此同时,我们党又先后派汪锋、王世英、王炳南等同杨虎城进行了联络。在此期间,红军在前沿阵地与…  相似文献   

11.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肤施(延安)会谈后,决心不再打内战,联合红军抗日,打回东北老家去.6月18日,张学良个人出资在西安创办了《西京民报》,作为宣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再研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西安事变的酝酿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国共产党联合在西北成立国防政府及抗日联军、准备出兵抗日收复国土的大计既定,张学良、周恩来两次。“延安会议”后,下一目标则是如何促进此一目的的实现。这半年期间,张学良为此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现简略分述于后。(一)改造东北军。东北军内部的派系矛盾早就存在,西安事变前之派系冲突,主要是军师长级的高级军官与年轻的中下级军官(即所谓少壮派)的矛盾。张学良接受中共建议,培养抗日干部,首先于1936年6月15日在西安南王曲镇创办“长安军官训练团”,团长蒋介石,代团长张学良,副团长…  相似文献   

13.
天津的张学良故居位于和平区赤峰道78号,是张学良1924年至1931年在天津的私人宅邸。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奉系军阀张作霖长子,1901年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张学良在东北讲武堂毕业,历任东北保安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等职务。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皇姑屯被炸身亡。12月,  相似文献   

14.
一些读者来函问及:张学良将军任校长的东北大学,为中华民族培养、造就了不少杰出的人才,但这所当年享誉海内外的东北最高学府的来龙去脉,鲜见系统文字,故知之甚少。为满足读者要求,我刊特邀辽宁省教委教育志办的研究人员撰写了本文。——编者  相似文献   

15.
1921年,东三省巡阅史、奉天督军张作霖采纳奉天省省长王永江和教育厅厅长谢荫昌“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的意见,建议创办东北大学。10月25日,奉天省会议根据张作霖建议,一致表决通过了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的议案。 1922年春,在奉天省省公署内设立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请李树滋、范先炬等11人为筹备委员。筹委会制定了东北大学规程和东北大学组织大纲,规定“东北大学由奉天、吉林、黑龙江及所辖蒙合力组织之”,“大学设于奉天省城”,“大学暂定六科,分年组织”,拟将东北大学办成包括文、理、工、农、商、法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公推王永江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将军作为一个国民党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的思想基础的形成及其发展,是复杂多元的、也是急剧转折的。张学良生长在清末民初。当时,军阀势力逐渐形成,内战频仍,帝国主义乘虚染指,民不聊生,国运垂危,整个社会已经完全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当时的东北地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兵谏”的方式突然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进程中,由于蒋介石在南京背信弃义扣押了张学良,又引发了东北军内部兵变的“二二事件”。能否正确处理这两个突发性事件,关系到中华民族分裂内战或团结抗战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大好河山惨遭日寇的蹂躏,许多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民众纷纷流亡关内,要求实行全国抗日,收复失池,重建可爱的家园。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就是由流亡关内的东北各界爱国人士自动发起建立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民众抗日团体,它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到了张学良将军有力的支持和援助。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曾通过阎宝航、王化一、卢广绩、高崇民、杜重远、车向优等,建立辽宁省各法团及反日群众组织,进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斗争,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友谊。九一八事变后,这些人又来到北平张学良身边,充当其幕僚,为张…  相似文献   

19.
正争取中间势力,是党关于不断发展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策略,也是南方局的一项中心工作。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是指国共两党之间,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地方实力派、开明绅士和社会贤达在内的广大中间阶级、阶层和政治派别的统称。在当时的中国,这股中间势力不容小觑,在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以逼蒋抗日的方式,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张学良将军以民族利益为重,置个人生死毁誉于度外的高风亮节,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然而,作为千古功臣,其思想发展确实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1 张学良自幼既受到封建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