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羽弘  魏蕾 《东北亚论坛》2008,17(1):113-117
东北近代知识分子是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形成并发展的。自甲午战争至"九.一八"事变,日本一步步成为侵占东北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东北知识分子关注的对象,同时东北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与日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代中日关系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思想的发展变化都有着巨大影响,在对日关系方面,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与行动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考察东北近代知识分子对日本认识的形成与变迁,从中既可获得可资借鉴的历史教训,同时也可获得对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日本特有的民族优越论是其侵略中朝思想的观念格局中潜在的持久性精神要素。以神国观、"华夷之辨"世界观和社会进化论等为依据而虚构、鼓噪的日本民族优越论实用于日本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方面,促成日本侵略中朝思想的滋生和延展。以近代化成功为依托而昂扬的日本民族优越论终使其将本民族优越意识置换为"挽救"东亚的救世意识和鼓吹日本充当东亚霸主的舆论工具,发展为民族沙文主义,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理论最直接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笔者主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评价、研究和应用儒学。儒学既可以成为东亚文化合作的内容,也可以成为促进东亚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合作,不仅仅是人文学术的合作,也应该提倡儒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儒学在实践中得到补充、完善和更新。儒学更新与东亚区域文化合作是一种互动、互利关系。东亚社会的和平发展将得益于儒学的更新和合理实践,得益于东亚各国平等而开放的对外文化关系政策。基于儒学的传统和理念,用文化合作观回应文化冲突论必将有利于协调个人与社会、不同的种族、民族乃至于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 儒教是儒学发展的产物,中国是儒学和儒教的故乡。儒学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传播到朝鲜、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以后,则已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儒学与经济有密切的联系,现代儒学不仅与宏  相似文献   

5.
二战时期的日本文坛被法西斯狂潮所淹没,文学成为宣传战争的工具,为数不少的文学家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在作品中美化战争,起到了军方所起不到的宣传效果。这一文学“暗谷”的形成,反映出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对日本民族以及文学家们的恶劣影响,这是日本现代文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正> 儒学是二千多年前出现在中国的一种学问。这种学问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成为社会思潮,而且影响到后来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成为统治阶级的“官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跨出古老的万里长城的故乡,在日本、朝鲜、新加坡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儒家思想的印迹。二千多年来,崇儒的朝代很多,批儒的也不乏其人,但褒它也好,贬它也好,儒学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提倡文武两道,是日本封建武士道中的重要内容。到了江户时代儒学成为官学,经过儒学的改造,日本传统的文武两道观发展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文武合一论。武士在本质上是行动的,他们在信仰儒家道德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艺”和“术”的培养,强调道术兼修。  相似文献   

8.
儒学思想在朝鲜半岛的影响至为深远,而高丽末期从中国引入的性理学思想不仅成为其后的朝鲜朝的国学和社会指导思想,成为政治统治强有力的工具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即便是现代社会的韩国,尽管政治经济领域很多方面都采用了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但韩国人的思想底蕴里却固守着儒学,最主要是性理学的原则,在性理学的继承和维持上甚至比发祥地的中国还要完整,从而发展了国际上津津乐道的“儒家资本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9.
武士道是平安时代随着武士集团的形成而产生,兴盛于镰仓时代,成为日本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统领着日本的民族精神。它是日本这块土地孕育的独特的道德体系。它的形成受儒、佛、神三家思想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在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古代法文化的基本精神源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但随着日本社会形态的变化,以庄园制为中心的武家政治逐渐取代了传统律令政治,其法律内涵也发生了嬗变。故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是一种双重结构的氏族律令国家,这一政治形态与文化形态是一致的。而且,时至今日,仍然可以见到这一基本结构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动漫强国, 观看动画是日本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日本动画在中国也广为流 传, 影响很大。因此, 研究日本动画与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是一个时代感很强的课题。本文简要回顾 了日本动画发展的历史, 说明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的具体作用和其演变过程;分析了动画代表作品, 通过其内 容揭示日本动画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日本动画与青少年的关系。日本动画对日本青少年的社会化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传递、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表达解释和对于现实社会思 潮的探讨等方面。因此, 日本动画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陈放  陈维新 《东北亚论坛》2006,15(6):125-126
<正>东北亚经济的发展也决定着东北亚文化的发展。近年来,研讨东东亚文化和东北亚文化与东北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学者有延边大学的金柄民、李得春、金基石、金强一、刘子敏、潘畅和、姜龙范,北京大学的有何芳川、魏常海、聂锦芳,北京师范大学的有王向远、兰久富,中央民族大学的有李岩,吉林大学的有刘福贵,复旦大学的有李时人、杨彬、石源华,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卞崇道、汝信、金熙德,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蔡锦堂,韩国学者张闰洙、张庆龙、黄圭善、金永弼,日本学者高漱畅彦、成泽胜、大日方纯夫、笠原十九司等。这些专家学者认为东北亚是儒学文化圈。儒学文化是东北亚文化的重要核心。东北亚现代化发展与儒学文化的现代化指导意义是密不可分的。儒学与现代化的契合性主要表现可概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儒学的现代性主义精神与现代化的契合。其二,儒学主体自觉的精神与现代化的契合。其三,儡学的人世精神、忧患意识与现代化契合。其四,儒学的家国意识与现代化的契合。其五,儒家重视社会分工和协作的精神与现代化契合。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定儒学与现代化的矛盾。这突出表现在儒学科学意识、民主意识以及平等意识的缺乏。这里较全面地揭示了儒学文化对东北亚经济发展的作用。2005年,中、日、韩三国学者与教师共同编著出版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认为:日本是崇尚儒学的国家。正如日本史学家上田正昭所说:“古代东北亚文化圈的特征之一,是汉字和汉字文化的扩展。”汉字和中国文化传人日本,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典章制度、宗教哲学、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日本“天皇”之年号,始于“人化”,“人化革新”对日本古代国家体制和律令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日本进入镰仓幕府(1192-1333)初期,中国的新儒学,即朱子学又直接传入日本。经400年的传播期,到17世纪江户幕府时期迅速崛起,跃居官学地位,致使在整个江户幕府的260年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到了18世纪起朱子学内部出现了古学派、阳明派和其它异学,如国学、西学等许多学派蓬勃发展。对朱子学产生怀疑甚至批判,而后出现了主张复古国粹的国学派秘主张西学的兰学派。幕府提出“宽正异学之禁”政策,使儒学与异学并举,推动社会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户时代日本知识分子对儒学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户时代日本知识分子与古代不同,他们对儒学既虚心学习吸收,又采取理性的态度进行批判与改造。他们并不是全面否定中国儒学,对孔子、孟子学说基本上是持尊崇态度,对宋明理学则大力加以批判,而这种批判,既不限于宋儒,亦非儒学本身,而是儒学中的"臆度之见"和"支离破碎、细末无用之事"。日本知识分子注重实践,趋于实用,也即是他们所说的"益"是否有无,成为判断一种学说的标准和价值取向。他们吸取中国儒学之精华,却除其糟粕,最终使中国儒学日本化。他们自身亦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一、日本华侨社会的开端  本文首先拟就初期日本华侨社会的形成史进行考察。因为,笔者认为这个时代是中国和日本均从前近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时代,处于从传统的民族间关系向近代的国家间关系转移的历史过程,这一时期的民族和国家关系才是考察日本华侨形成、发展史的出发点。此外,笔者还认为这种中日国家间关系和日本社会的性质对日本华侨这一民族集团及他们的认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幸的是有不少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因此这里想边学习这些研究边加以考察。  关于日本华侨社会的开端,以往有 16 世纪后半期的长崎开港(1571 年)之…  相似文献   

15.
在新加坡,儒学或曰孔学、孔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正宗,在一切思想流派中具有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随着19世纪初期新加坡开埠,华侨来此定居者日益增加,儒学也逐渐在当地华人社会传播开来。自19世纪80年代,晚清设置驻新加坡领事以来,新加坡儒学发展出现兴盛局面。清政府领事官员以及当地华人绅商通过办文社、建孔庙学堂和推广普及双语等方式,实现儒学与西学的对接,将新加坡儒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中菲混血儿(ChineseMestizo) ,是菲律宾华人与当地民族通婚繁衍的后代 ,他们人数众多 ,历史悠久 ,在菲律宾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为菲律宾民族国家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中菲混血儿逐渐认同于菲律宾社会和文化 ,成为菲律宾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菲律宾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菲律宾华人的历史以及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中菲混血儿“菲律宾国家认同”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日本武士家训是日本齐家、治国安邦之训的源泉。由于中日两国家族制度的不同,导致两国在选拔人才以及用人模式上形成显著差异。伴随武士阶层统治地位的巩固和深入,促成了浓缩和凝聚日本民族性格息息相关的武士家训的产生。日本武士家训源于中国并在日本扎根,经与神佛文化相结合,通过家训的创造者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制定出具有简洁、通俗、真实可信特点的,能够影响和制约家族成员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家训。经武士家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造和重构以及在其他阶层的广泛延伸,最终成为奴役日本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工具,作用于近、现代日本民族强国之途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项昊宇 《东北亚论坛》2022,(6):72-86+126
二战后日美缔结了不对等的军事同盟关系,日本在外交、安全和经济上全面依附追随美国,素有美国“附庸国”之说。日本对美战略依附的形成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想根源,在日本战后改造和发展进程中,对美结盟带来的现实利益掩盖了对美依附产生的民族自尊心伤害,无奈接受虽不平等但符合国家利益的对美关系,成为日本社会主流认识。日本对美依附归根到底是对本国利益综合权衡的结果,当前和今后考虑是否维系对美不对等关系主要取决于四方面因素——价值认同、政治回报、经济利益和安全保障。只要上述动因不发生全面颠覆性变化,“美主日从”的基本架构难以发生动摇。同时,在美国实力相对下滑和中美博弈加剧的大背景下,日本对美心态和政策取向也会在“向心”和“离心”之间持续摇摆,同盟困境始终存在。而美国为维系全球霸权,不会放弃对日掌控,同时也会加大对日借重利用,赋予日本更大自主空间,促日分担更大责任,使日本对美依附性呈现表面上的弱化。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后,在中国的封建知识分子以成立孔教会的方式将儒学改造成为"宗教"的同时,孔教会也在东南亚多个国家诞生。因之,在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华侨社会中发生了一场持续数十年之久的思想—宗教磨合运动。本文认为,这场运动后来逐渐与"儒学宗教化"的宗旨脱轨,成为一场儒学在华侨社会中"当地化"的"普及"运动。本文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的孔教会为案例对上述现象做了分析,认为各国孔教会的发展路向不同,新加坡孔教会是走向学院化,马六甲孔教会是从民俗化走向学院化,印尼孔教会则表现为宗教化。本文也对今天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提供了认识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神道是日本民族自原始社会以来形成和秉持的原始宗教信仰,它以崇拜自然神和神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对自然界万物都赋予一定的“神格”而顶礼膜拜。它在文化背景、民众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等深层次上,对日本国家外交政策的理念和思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战后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在后冷战时代出现了根本性的重大转向,在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中,以神道思想和神国学说为理论框架和思想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思潮对日本的政治外交选择和调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影响基本上是保守右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