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她曾经下岗失业;她创办的长春市红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吸纳了13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就业,而且成为长春市民营企业的纳税大户。本该是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她却出人意料的选择了一个落后的乡村,她要带领一群农民开始新的创业之旅。  相似文献   

2.
35岁的董妍,原是白山市毛巾厂的一名工人。1996年,企业减员,她下岗了。屋漏偏逢连阴雨,恰在此时,丈夫也下岗了。望着不满周岁咿呀学语的女儿,她陷入了痛苦之中。  相似文献   

3.
下岗了,她咬咬牙,上山种树去!1997年7月,对元兰花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她从光泽县城关木材采购站下岗了。已过中年的她骤然下岗,使她犹如小舟行到江中顿失双桨既悲伤又茫然。但她凭着对"树"的深厚感情,毅然决定回到老家——福建光泽县华桥乡增坊村创办了光泽县首家民营林场"宏森育林试验场"。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荒山披上了绿装,林场也由小变大,初具规模,随着经济效益的逐步显现,对推动下岗工人转变择业观念、创造新业绩,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  相似文献   

4.
石勤所在的单位生产极不景气,处于倒闭状态。她与同车间的其他聋哑朋友一道下岗了。但她没有失业,因为她在过去已学会了一手不错的裁缝手艺,下岗后可以凭这门技术寻求出路。 石勤学习裁缝手艺可以说是天生爱好。她母亲喜欢自己动手给女儿裁剪衣服,在母亲影响熏陶下,她也偷偷找些零碎布料给布娃娃缝制衣服,虽不一定合身,但她高兴极了,后来被妈妈发现,  相似文献   

5.
在郑州,提起魏玲和她的“阳光午托服务部”,没有不赞赏的。 今年40岁的魏玲原是郑州中原羊毛衫厂技术科科长。由于企业不景气,1993年,该厂职工全体下岗。理所当然的,魏玲也成了下岗职工。没过多久,她的两个弟弟也都相继下岗。  相似文献   

6.
《当代广西》2013,(3):39
梧州市藤县人陈彩园,是一名普通而又平凡的下岗女职工、单亲母亲。然而,就是这么一名普通的妇女,却在弥留之际,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自愿无偿捐献器官。2008年,已下岗的陈彩园经历了离婚的悲痛,带着7岁的女儿在县城独自生活。下岗后,陈彩园靠贩卖水果维持母女生计。这一年,持续的咳嗽、气喘令她十分难受,她不得不走上了求医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04,(17):39-39
永福县下岗女职工余华下岗后,不等不靠,坚定“脚下有路”的信念,经过7年的艰苦创业,她创办了万帮日杂批发部、万帮家政服务社、万帮超市,安置当地下岗失业人员100多人,走出了一条下岗职工自强不息的再就业之路。  相似文献   

8.
改革震撼着每个下岗职工的心。许多人丢掉铁饭碗后,陷入迷茫与失落的空间。而她并没有因此彷徨,她变压力为动力,下岗不失志,实干铸就人生的辉煌。她就是固始的女强人,县人大代表、固始添源酒业饮品厂厂长刘学芳。1989年,刘学芳下岗了,丢掉了端了20年的铁饭碗...  相似文献   

9.
幽默六则     
《劳动保障世界》2010,(1):63-63
上岗和下岗 老王对朋友说,他老婆一天到晚喋喋不休。不久,老王老婆生了一场大病,不但嗓子坏了,连耳朵也不好使了.老王对她说话时要很大声她才能听见。老王又对朋友诉苦说:“我的耳朵是下岗了、清闲了,可我的嗓子又不得不上岗了。”  相似文献   

10.
辽宁凯森蒙制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玉环率领员工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使一个小企业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服装生产企业,创造了骄人的业绩。在祖国大地改革开放春潮涌动,清一色蓝绿服装变幻色彩的时候,李玉环所在的辽宁省兴城市被服厂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她下岗了。但她没有失落,没有徘徊,毅然带领姐妹们走出一条全新的人生路。首先带领十几名下岗姐妹在城里开了一家服装店,开店需要资金,她就多方筹措,四处奔走,其中的艰辛用言语无法形容。为了能让姐妹们过上好日子,她开始了机械陀螺般的忙碌。正是以这种超人的毅力与艰苦创业精神,使她在服装…  相似文献   

11.
在大连市沙河口区兴工街东北侧,曾经有一处不引人注意的闲置厂房。但就是在这个地方,一个企业下岗干部乔志英率领她的员工,创造着奇迹。乔志英原是大连市二轻局一家企业的工会副主席兼食品处处长。由于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须安排一批职工下岗。作为工会副主席,她配合企业做“减人增效”的工作。九十年代中期,“下岗”意味失去“铁饭碗”,意味你干得不好,因此,职工们想不通,有的吵闹,有的骂街,还有的闯到领导办公室“理论”。乔志英按照领导的要求作职工的思想工作,但收效不大。她想: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为企业分忧,就…  相似文献   

12.
《政策》2004,(2):50-51
1995年4月18日,是襄樊市昭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青青人生当中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所在的工厂倒闭了,紧接着她就下岗了。  相似文献   

13.
《再就业工程》下岗妇女的福音本刊记者郑晨迎(一)去年夏天的上海,持续高温、酷热难当。南市区44岁的女工谢在踏进“志清盒饭店”大门之前,是真的不想再活下去了。谢已经下岗6年多了,几年来,她没有固定职业,靠在里弄扫地,靠给别人看摊过日子。丈夫不再尊重她,...  相似文献   

14.
下岗警嫂欧阳蓉蓉再就业选择的方式很前卫——在互联网上开展电子商务。她选择的方式在别人眼里看上去很时尚,可生活中的她却常常是数米而炊。或许只有在走近她的内心世界后,你才会感到她所做的这一切不过是源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年研究》2003,(10):66-69
●“下岗”后的失落●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功后,她处之泰然“下岗”后的失落郝秋兰,1983年毕业于天津纺织工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她早年的经历在很多人眼里来看,应该说是相当顺利的,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几乎没什么曲折。大学毕业后,她进入黑龙江省轻工业厅工作,之后又调入哈尔滨纺织科学研究所,一干就是近10个年头。在这10年里,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虽然每个月只拿几百元的工资,但她却无丝毫抱怨。和所有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一样,郝秋兰并没有感到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她满足于生活的安稳、单位的重用。然而,郝秋兰…  相似文献   

16.
她在一年之中经历了下岗和家庭裂变的双重打击…… 她以不变的真诚和坚强意志走出了生活的低谷…… 工作爱情双“下岗”,心归何处? 1988年的冬天对于敏来说是最不幸的冬天,首先是她结婚才两年的丈夫闹出了婚外恋。 一开始,于敏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说丈夫在外边和另外一个女人好上了。她还不信,丈夫虽是银行的干部而她是个工人,但两个人感情很好,并且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可是,有一天于敏到丈夫上班的银行附近办事,却意外地看到丈夫亲热地挽着一个女人钻进出租车…… 就在这时,于敏所在的工厂——长春  相似文献   

17.
自信是金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董鑫是一位报纸上有字、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的人物。她8年前下岗,经过5年的努力,创办了职业介绍所、社区服务站、幼儿园等实体15个,安排下岗职168名,为5000名下岗职工介绍安排了职业.2月4日下午,没有预约,记者闯进董去的合美职业介绍所。条件简陋,气氛却喜庆热烈。董台正领着员工排练迎新春的节目,在这里,你看不到失望,读到的都是自信;不觉得是曾经下岗的职工在聚会,而感到是一群年轻人在向往着火热的生活。“下岗的经历和心路是相似的,再就业的道路却各有各的不同。”董想引以自豪的是,她自己走过的…  相似文献   

18.
在昆明,有“做家政,找阿惠”一说。阿惠,就是今年32岁的云南省再就业明星毕惠仙。阿惠1996年下岗后干起家政这一行,如今每天有20多个用户打来电话或传呼要她服务。她服务过的家庭没有一个不满意的,有的甚至把房门钥匙交给她。她还是昆明市“巾帼家政服务队”的队长,带领着20几个下岗女工奔波在昆明的各个角落。阿惠下岗后开了一家小杂货店。主活刚稳定,在农村的公婆又相继病逝,治病欠下的医疗费让阿惠背上了不小的债。丈夫的兄嫂接着去世,丢下一双未成年的儿生由阿惠抚养。本不宽裕的生活更是捉襟见肘。阿惠只好把小店转给了别人。…  相似文献   

19.
在1992年和1993年的经济大潮里,不少人遇上了好机遇而先富了起来。可是,这两年对于广西北海市航海公司的女工曹美云来说,却是她一生中最悲凉的日河F。曹美云老家原在台湾。1992年2月她父亲第一次回台湾和久别48年的亲人团聚后,返回北海才两个月时间就离开了人世。曹美云用泪水为父亲送行不到1年的时间,下岗的厄运又降临到她的头上,1993年4月她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她工作了多年的公司大门。曹美云虽然性格乐观,对下岗问题看得开,但在家里待着的日子长了,心里总免不了产生惆怅和寂寞的感觉。可是要重新找一份工作对于一个年过功的…  相似文献   

20.
她是国民党元老陈果夫的嫡亲外孙女,15岁便唱红京津,成为一代名伶。她一生未育,却做了23个孤儿的妈妈。告别舞台后,她发明了纸塑脸谱艺术,一幅可卖上万元,衣食无忧。有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她本可安度晚年,却又为下岗失业人员传授起自己的绝活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