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当前,在刑事案件中,少年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笔者对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人民检察院1989年以来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进行了调查:在1989年至1991年6月份提起公诉的224名被告中,14——18周岁的少年犯罪就有49名,占总人数的21.88%。而且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对少年犯罪逐件逐  相似文献   

2.
犯罪动机是犯罪主体的恶性需要超出社会允许的范围而又不能自觉进行调整和压制时,在环境条件具备和特定目标的刺激下形成的一种激发并维持其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力。犯罪动机在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施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正确认识和掌握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在侦破案件和审判案件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犯罪动机与预防犯罪有密切关系,因此,减少或消除犯罪主体产生犯罪动机,是预防或减少犯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意识产生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犯罪动机等进行剖析,以期找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意识产生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犯罪动机等进行剖析,以期找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试就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征作一浅柝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控制对策。 我国青少年犯罪既具有一般刑事犯罪的特征,又具有它自身的特征。自身的特征主要是由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的趋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青少年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 据有关资料统计,1983年全国未满18岁的少年作案成员占青少年作案成员总数的26.9%,1984年上升为32.3%;1985年达到33.4%。近年来犯罪年龄更趋低龄化,少年犯罪现象明显增加。据吉林省统计,全省少年违法人员占违法犯罪人员总数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1982年为20.6%,到1986年上升为21.2%,近年已达30—4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校中学生违法犯罪明显上升。据有关专家分析当前中学  相似文献   

6.
民间或民事纠纷向刑事案件的转化过程可以分为从纠纷到犯罪动机,再从犯罪动机到犯罪行为两个阶段。这一转化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和持续效应。制定民转刑犯罪防控战略应当在不忽视第二阶段的同时以第一阶段为重点,并以矫正心理失衡和缓解心理紧张感为目标。战略措施应包括建立并完善矛盾化解机制、心理监测、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以及加强公民的法制和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7.
故意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一般都有特定的犯罪动机,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往往成为侦查破案的关键。比如雇凶伤害这类特殊刑事案,认定直接凶犯比较困难,因此更加依赖于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分析,寻找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8.
我国从1985年以来,少年犯罪在回升,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犯罪分子占青少年犯罪分子总数的35.9%。九十年代少年犯罪仍呈上升趋势,而且出  相似文献   

9.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确立了罪错少年分级干预的基本框架,因此有必要对分级干预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制度体系建构做一整体性思考。本文首先从分级干预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总体格局的历史形成这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要对罪错少年进行分级干预;其次,对罪错少年分级干预的原则、根据、措施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再次,从法律制度和相关机制的完善视角对分级干预制度体系化建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笔者对山东省少年管教所现押的未成年犯中占17%(全系男性)的独生子女犯和从新收押犯中随机取同等数量非独生子女犯,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有关独生子女犯罪状况作以下报告。 (一)犯罪年龄(见表一)  相似文献   

11.
无意识犯罪动机的本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意识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无意识的来源,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区别性地体现于无意识犯罪动机的各个方面,同时,三者又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与意识到的犯罪动机共同形成系统的犯罪动机状态。以犯罪动机结构为基本模型,可以系统分析无意识犯罪动机在青少年犯罪、过失犯罪、情绪型犯罪、变态型犯罪、群体犯罪与游戏型犯罪等类型犯罪行为动机中的表征,它们与意识状态的犯罪动机共同构成犯罪行为的动机力量。无意识犯罪动机对于在刑事司法实践的应用中深度地揭露犯罪,对于罪犯的心理动力矫正、犯罪性人格与行为改造,均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网民中青少年最多,青少年网络犯罪在网络犯罪中亦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是预防网络犯罪的关键。只有建立结构化预防体系、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建设、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才能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3.
深刻理解犯罪动机是犯罪侦查和犯罪防控的需要,而对犯罪动机的深入研究有赖于刑事实践和科学理论,尤其是心理学的重要成果作基础。作为荣格分析心理学基石之一的情结理论,在犯罪动机研究中拥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因而,从情结角度考察犯罪动机,对理解犯罪动机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最多心理困惑和心理危机的人生阶段,极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其犯罪之前即能发现其心理异常表现,及时开展有效诊断,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青少年网络成瘾导致犯罪现象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网络成瘾导致犯罪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协助与国家管理机能的发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解决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钥匙,是杜绝网络犯罪产生的根本,是完善推行素质教育的保证和解决网络犯罪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文章从探讨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互联网法制建设现状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影响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防治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就我国的青少年犯罪而言,未成年人犯罪率越来越高。由于未成年人具有自己独特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质,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诉讼程序的构建上也应区别对待,突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帮教。附条件不起诉规定在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特殊程序中,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同时扩大了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环节的自由裁量权。检察机关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应当寻求特殊审查起诉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建立完善未成年人专属刑事诉讼程序。随着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实践应用,法律实务界普遍认为,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非民主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产生犯罪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基本条件。因此 ,培养家庭民主 ,普遍建构民主的家庭环境就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有效途径。家庭民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具有平等权利和共同承担义务的一种家庭人际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 ,它主要通过性别民主和代际民主表现出来。家庭民主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它能从根本上抑制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土壤 ,使青少年在民主和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养成无论面对何人、何事、何物都能以民主方式、民主作风泰然处之的良好心理品质 ,有效抑制和防止犯罪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从而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三大社会公害"之一,而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是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的重要基石。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在认知、需求、情感、意志和动机五个主要心理要素方面都与成年人有着显著的区别。透析其心理特征并从中归结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特质,将会促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项矫治和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