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跃奎 《学理论》2010,(23):125-127
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属于不同的哲学范式,具有不同的哲学内涵,不能以“哲学只有一个”为理据,把近代以来的欧洲哲学(或者将其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作为唯一的哲学范式,因而不承认非西方的民族有哲学。西方哲学比较关注语言和逻辑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比较关注政治和人生。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内容庞杂,这里只着重介绍其中六个特色论点:形神论、人性论、义利观、心力论、知行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历史哲学之于人类有何价值?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代表人物密尔(Mill,旧译穆勒)如是说:“历史哲学一般被认为同时是社会进步哲学的证明和雏形。”(《西方思想宝库》第900页)照此观点,历史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如何科学、理性地对待历史,更有助于人们认识现实观照未来。衣俊卿博士的历史哲学专著;《历史与乌托邦──历史哲学:走出传统历史设计之误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以下简称《历史与乌托邦》)以独到的哲学视野,通过对历史上的乌托邦的剖析阐述,通过对历史、现在、未来交会点的人的分析;通过对人与乌托邦历史的分…  相似文献   

3.
王元 《各界》2011,(10):36-39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称林则徐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其实,在此之前两个半世纪,就有一个中国人愿意正视西方文化,敢于接受西方思想的挑战,这个人就是被学者们称为“真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明代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天主教徒徐光启。徐光启时代,被称为中西交往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4.
16至18世纪的西方哲学界因为对认识论问题的不同看法,形成了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两个阵营。休谟站在经验论哲学的立场,批判地继承了笛卡尔、洛克等哲学家的认识论思想,并借鉴了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科学新方法,在对"观念"的形成、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等重要问题的系统考察中,形成了独特的怀疑论思想。可以说,休谟是英国经验论的集大成者或完成者,直接推动了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开启了西方哲学的全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8)
科尔施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开创者,针对他当时所处时代的被曲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做出了批判,在混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潮流中发现其所面对的理论危机,正确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阶段,提出了以总体性原则为核心的"哲学转折",以此来坚守马克思恩格斯所走的真正的哲学之路。科尔施为破解20世纪20年代中,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相互攻击的混乱局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即哲学的论断,并运用总体性原则对马克思主义重新解读,这一原则成为马克思主义解读的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6.
宋欣 《学理论》2014,(8):39-40
中国哲学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中,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根基,通过对比中西哲学中中国哲学的特点与思维方式,以儒家哲学和文化为主,从物我合一的思想出发,在中国政治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中,阐明中国哲学之本来意蕴,以期找到新时代发扬中国哲学的三种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7.
真文化和真道德──贺麟的见解及其启示柴文华,郑莉现代中国哲学的历史和逻辑进程是在中西哲学的碰撞和交融中展开的,它以中西文化总体上的碰撞和交融为背景。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有关中西文化的论争一直成为哲学界关注的热点,凡是对中国文化命运深切关怀的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理论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它们各有其特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将成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表达.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现实形态或主导形态。  相似文献   

9.
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编辑的《中华帝国全志》1735年首刊于巴黎。作为17、18世纪西方人看中国的阶段性集大成之作,《中华帝国全志》在传播中国地理方面,在继承前辈传教士汉学成就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大进步。这些进步既源自传统领域(地图、诸省)新素材的积累、新研究的深入,也源自新领域(周边民族)的拓展,书中的不少内容正昭示着西方早期汉学发展的某些趋向。  相似文献   

10.
1932年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题名)首次公开出版,遂及在正在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引发了解读热潮。其中,以法国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者列斐伏尔、梅洛-庞蒂的解读,构成了对“巴黎手稿”之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解读之主要蓝图。本文认为,其基本特点包括:在具体-总体中,强调“总体的人”(total man)的“自然”与“历史”的“生成”过程,也即人的“存在的”属性,这种存在的属性,换言之,就是行动的哲学或曰立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存在的哲学”(existential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1.
王芳 《学理论》2010,(23):128-129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迥异于当代西方主流学术,但对当今美国现实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施特劳斯从“现代性的危机”出发,强调重新展开“古今之争”,力图从西方古典的视野来全面批判和审视西方现代性。施特劳斯强调哲学与政治的冲突,推崇古典政治哲学,主张从癫狂的哲学走向现实的政治,认为政治哲学要改善而非颠覆政治社会。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以解读西方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为理论活动核心,特别重视对经典文本的重读。  相似文献   

12.
中西交流是以地理知识的沟通揭启序幕的,但来华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地理新知识,往往难以一时被中国古代士人所接纳.其中诸多细节,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例如中西关于"四海"的诠定.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四海"从传统的经史体系而来,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意识.而在利玛窦、艾儒略等传教士的地图和著述中",四海"从西方的航海大发现而来,用来唤醒中国古代士人的世界意识.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反映了中西交流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所瞩目。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哲学精神是什么?人们对此有不同回答。本文认为,实践价值哲学的兴起是对西方理论价值哲学的全面超越,是中国对世界价值哲学的重大贡献,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哲学被认为长期落后于西方的局面。实践价值哲学是推动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当代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甲乙两种异质文化相遇相融,大致会有三种结果:一是以乙化甲,二是甲乙并尊或并斥,三是以甲化乙.具体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就是比较研究的三大格式:以西化中,援中入西;中西并尊,或中西并斥;以中化西,援西入中.考察明末以降四百余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这门学问已经来到"全盘化西"的"拐点"上:止步于"以西化中"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中西并尊"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构建"普世哲学"已经没有出路;只有"全盘化西",才是中国哲学之唯一出路.所谓"化西",就是"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所谓"全盘化西",就是"全方位地吃掉"西学,"全方位地消化"西学.我们祖先在五千年的长史中,已经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格式系统",我们就可以拿这个"格式系统"去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最终把"西方哲学"变成"中国哲学"的一部分,产出"新中国哲学",就象我们曾经拿这个"格式系统"吃掉佛学、消化佛学,最终产出"禅宗"一样.中国当代学人,要拿出"禅师"的勇气与气魄来.我们曾经用八个世纪的时间"全盘化佛",明末以降中西哲学之较量,已历四个世纪,再用四百年,我们还是有机会用中华"格式系统"吃掉、消化"西方哲学",开启中华文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杜威通过揭示康德如何从“启蒙运动的儿子”走向“与启蒙运动决裂”,以及法国哲学与英美经验论哲学的不足,奠定了其心仪中国哲学的思想基础.他评说了中西道德哲学的不同流派,在哲学和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他的观点多有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相通之处.他看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味儿”或“中国特点”,提出了“两个适应”的理论,即:使古老的中国观念“适应现代的情况”,使西方思想的精华“适应中国的情况”.他从老子和孔子的哲学中发现了为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不及的精神品格,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向中国转移其社会危机,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为“救世之灵药”.他说中国哲学更多地把大自然“当作娱心悦目的事物看”,以及他所提出的“像中国人那样思考”的主张,是后来诺斯罗普关于中国哲学审美特征之研究、公正的世界秩序之建立应引进中国价值观的先声.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90年代至当前,儒家文化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与之前的儒学复兴不同,当前的儒家文化的复兴立足于对于西方文化与政治联姻的文化政治这一霸权独白的挑战与应战。作为对于中西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在文化政治视域下当代儒家文化复兴正沿着儒教和政治儒学两个路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谢伟 《学理论》2010,(24):173-173
20世纪音乐是西方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较传统音乐来说,音乐创作以及表现表演都有颠覆性的意义。音乐形式突破了传统中各个要素的规范和规定,并遵循了新的哲学和美学思想,音乐作品以新的面貌呈现出来。这种现象的出现离不开当时社会环境和背景的影响,20世纪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一系列的变化,成为西方现代音乐标新立异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引入中国的,最初动机是借用这种理论来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事实上,企业文化在西方是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以企业形象战略(CIS)的实施为遵循,由此当企业完成了视觉识别、理念识别和行为识别之后,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35)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属于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中的两个不同支流,他们之间不存在优劣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世界各大文明的交流和碰撞,中西哲学的融合已经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但如何实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合交汇,却是一个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以独具批判性格和实践精神的马克思的哲学为基础,同时吸收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之精华,重构中国的哲学,是实现中西方哲学融合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20.
中西哲学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对宇宙人生普遍规律的探寻,其视野表现出多层面的差异,探究其差异,对我们更加准确的了解中西哲学的不同特点,把握其哲学在当代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不无裨益,笔者从中西哲学研究的目的,所用工具、核心问题、发展动力、背景、研究主体、自然观、人文观等几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作了有一定意义的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