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邓春成  刘天 《法制与社会》2010,(24):171-171
警服等作为警察身份的标志,能单方面影响相对人对警察身份的认知与认可,从而引起在不同情况下由于身份标志所带来的责任或义务,所以警服等身份标志具有其特定的法治意义和内涵,从而影响警察工作的或日常的行为以及责任。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国务院办 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对 各部门着装混乱、仿制 警服问题进行整顿,对 未经批准擅自着装的, 要收回已经发放的制式 服装及其标志并予以销 毁。制服过多过滥问题 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 点。 自从"99"式警服制发以 来,部门制服向警服看齐就 成为一股时尚。况且,这股 "制服热"来势大、影响大、时 间久,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始 给自己谋划制服。有执法权 的部门当然是"人手一套", 即使并不行使执法权的司  相似文献   

3.
来自甘肃兰州的原小睿,笑容亲切,看上去如邻家小妹,如果不是身着警服,你难以将她与那令毒贩闻风丧胆的缉毒英雄联系起来。2001年12月,原小睿光荣地成为云南边防总队一名战士。  相似文献   

4.
警服是人民警察在执行公务时的一种标志,它代表着法律的尊严和执法者的威严;警衔是表明人民警察身份的称号和标志,它代表着人民警察的级别和荣誉。警服的穿着以及警衔的评授和佩戴都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在编的国家正式警察,才能享有此种殊荣和权利,并以此来担负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可是,近两年来,尤其是自我国首次评定与授予人民警察瞥衔以来,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置法律于不顾,公然  相似文献   

5.
李志新 《政府法制》2010,(11):43-43
身着警服巡逻在街头,反扒防盗,现场接受群众咨询、求助,是山西大同矿区口泉街派出所民警的一贯作风。  相似文献   

6.
十年前,我脱下军装,换上警服,我的生命里从此充满了蓝色。英姿飒爽的警服,耀眼夺目的警徽让我一时间热血沸腾。原本幻想着能在侦查破案、惩恶扬善的征途中一显身手,却出乎意料地走进了看守所的高墙,当上了一名特殊的园丁。我曾经迷茫过、懊恼过、抱怨过……可每每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探望自己子女时忧郁的眼神,每当看到妻子领着刚会走路的孩子会见丈夫时满含泪水的双眼,每当看到一个个无知少年误入迷途,滑向深渊,无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社会》2003,(2):46-46
2002年10月,我和几个朋友在一餐馆吃饭,因言语不合与临桌几个身着警服的公安人员发生冲突,我的一个朋友被打成轻伤。请问:我的朋友能要求他们所在的公安机关进行国家赔偿吗?  相似文献   

8.
为了巨额利润,借助警服的光环他干起了丑恶的行当;就是这个给他带来“好处”的行当,把他送进铁栏高墙  相似文献   

9.
阳光戒毒     
什么让瘾君子陷入"吸毒、戒毒、复吸、再戒毒、再复吸"的怪圈?为了寻找答案,北京市公安局一批民警毅然脱下警服,走进了云南戴托普戒毒康复村,与吸毒者不分你我地生活在一起,试图为  相似文献   

10.
近日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某地一个公安人员经常穿着警服吃霸王饭。一天在饭馆因其吃饭后不付钱与服务员发生争执,该公安人员恼羞成怒,将服务员打成重伤。在该公安人员被依法刑事拘留后,公安局局长作出批示:该局干警在非工作时间、非执行公务时一律不得穿着警服。看完此则新闻,我认为公安局长的批示实属隔靴搔痒。制服是特定行业的统一规范着装,统一规范着装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本行业的标志和行业人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并对行业人员形成激励与约束,促其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维护本行业的整体形象。时下确有一些穿着制…  相似文献   

11.
臧建国 《政法学刊》2006,23(1):119-121
社区警务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流行的一种主流警务思潮和新一轮警务改革的探索模式。公安派出所是市、县级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是集防范、管理、打击、服务多种职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社区警务工作包含了公安派出所工作。社区警务工作是以公安派出所为主要载体展开的。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决不只是公安派出所一家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陈菲 《政法学刊》2007,24(1):100-102
警察文化是当代人民警察在公安实践中创造的精神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增强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载体。大力加强警察文化建设,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化,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对于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提高认识,建构警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在加强警察思想文化建设的同时,努力提高民警的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3.
聂晓英 《政法学刊》2007,24(4):115-118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警民关系由于社会的转型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警察文化视角研究警民关系,有利于调整警察的价值观与增强群众的认同感,有利于警察体制的建设和执行,有利于警察形象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制度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从先进警察文化的内化与警察文化的创新两方面谈了警察文化视角解决警民关系的途径。先进警察文化的内化是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宣传教育,并通过实践外化警察文化从而增强内化;警察文化的创新是要转变执法思想,加强文化强警的认识,通过制度化来稳固已有先进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14.
黄印  丁勇 《政法学刊》2006,23(6):116-120
理念是学术界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为了揭示警务战术理念的内涵,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了理念的含义。警务战术理念是对警务战术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警务战术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并通过警务战术的目标、要求、原则来实现。警务战术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执法安全,包括执法安全意识和警务程序意识两方面。警察战术原则指警察在警务活动中必须依法施策、规范设计;加一评估、防控为先;心态平和、弹性处变。  相似文献   

15.
彭俊平 《政法学刊》2009,26(2):125-128
警民关系的最佳境界是和谐。警察礼仪,不仅可以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效益,塑造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而且可以增强公安队伍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但从基层执法执勤来看,警察礼仪意识淡薄行为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整个警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警民关系的和谐。因而必须从全警礼仪小节抓起,苦练内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通过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实际行为来影响社会公众,主导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警察形象战略的基石:警察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娴 《政法学刊》2007,24(4):119-122
警察形象战略是在新形势下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促进警察机关和人民群众的沟通和理解,密切警民关系的有效载体。而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培育则是警察形象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使警察形象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论对警察权的制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警察权是指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警察机关执行警察法规范、实施警务活动的权力由于受到人性及权力自身特点的影响,其具强烈的强制性,单方性特点,且容易出现权力的扩张、侵犯和擅变,在现代法治的国家里.对其控制和制约及其必要。制约的手段从其自身的构成要素即权力的来源要素、权力的主体要素、权力的运行要素、权力的对象要素、权力的保障要素着手进行,以其真正达到警察权的控制和制约。  相似文献   

18.
论警察权运行的终极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辉清 《政法学刊》2005,22(3):78-81
人权保障不仅是设立警察权初衷,也是矫正运行状态的标尺,更是警察权运行终极目的。警察立法环节人权保障缺位、警察职权行使过程中权力属性的异化及警务保障中的缺失,导致人权保障目的的丧失。完善警察立法体系,在警察权运行过程中树立“权利本位”、“程序优位”理念且倡导以人为本的警务战略是校正警察权运行和目的之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新形势下,一些地方存在警民关系淡化的现象,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某些警察不作为所致。本文从人民警察不作为的概念、现状入手,分析其危害性希望有关方面予以重视,最后提出防范和惩治警察不作为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The Velvet Revolution of 1989 ended the socialist period in former Czechoslovakia. Sixteen years after the transition toward democratic policing, we explore the integrity contours of the Czech police. In the summer of 2005, we surveyed more than 600 police officers from East Bohemia regarding their perceptions about the seriousness of police corruption, the appropriate punishment such misconduct deserves and would receive,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report misconduc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respondents correctly labeled behaviors described in our questionnaire as rule‐violating. Furthermore,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least serious forms of corruption, they supported and expected the two most serious forms of discipline: a cut in salary and dismissal. Finally, the majority of the respondents said that they would not be willing to tolerate the most serious forms of corruption in sil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