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莉斌  杨宁  黄渴 《政法学刊》2010,27(2):118-121
依法使用武器是法律赋予警察的权力,是维护社会治安、惩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和警察生命安全的有力武器。而警察武器使用的训练是一个技能与法律法规密切结合的实战训练,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熟能生巧的、有制度的、严格规范的、长期的、永恒的训练过程。香港警队的警务实战训练代表了世界最先进、最科学、最实用的训练水平,他们的枪械训练为内地警察武器使用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思路和训练方向。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应借鉴香港警队先进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模式,开拓我们的思路,促使我们的警察武器使用训练发生质的变化,走上一个崭新的台阶,使训练与实际执法真正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2014年4月初,公安部启动武器警械使用专项训练,全国公安民警特别是街面巡逻、处突一线的基层警察,进行为期3个月的武器警械专项训练,目的是让基层民警在处置暴力犯罪时,能有效使用武器警械,及时制止犯罪的发生.这一举措无疑有着强烈的现实背景.与此同时,专项训练也再次将用枪的公共议题凸现出来,需要我们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予以法治考量.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警察武器使用训练及考核有了更新的需要。为适应这种变化,对国内警察武器使用的训练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参考国际上先进的武器使用训练理念,提出了以安全理念和安全操作规范为核心,以实战需求为目的,以武器操作为主要训练内容的渐进牌照式训练、考核系统,为国内警察武器使用训练模式创新提出了更为符合时代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政法学刊》2019,(5):19-24
当前恐怖主义活动呈现出社会影响深远、武装程度和突发性增强等特点。相应地,与之相抗衡的反恐作战能力必须得到提升,反恐工作中警察武力应得到提升和应受到重视。我国警察使用武器的法律规定在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地带,如实战中警察使用武器时暴露出来的难以操作问题,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反恐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反恐背景下,修改相关警察使用武器的部分法律规定,保护警察人身安全,确立用枪原则;通过司法解释等形式,明确相关武器使用法律条款的内涵;细化民警使用武器的制度、条件和程序,在实践中建立适应反恐需求的科学管理机制和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5.
陈浩 《法制与社会》2014,(5):220-221
依法使用武器是法律赋予人民警察的一项特殊权力,是打击犯罪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现实中,基层民警在临战状态下放弃使用武器,导致警察的权威与制暴力受限,民警伤亡率居高不下。本文从实例出发,对基层民警放弃使用武器问题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鑫 《法制与社会》2011,(8):240-240
警察院校的警械技能训练着重于主要性能的使用练习,约束性警械训练的手段着重于用来限制人的手部、脚部、臂部活动自由使其失去攻击力,并可造成全身肢体的受限性和被控制性。本文提出的问题是:约束性警械除此功能外还能否作为警员的防卫武器,具有防御性和攻击性,进行有效地防范伤害和打击凶残的嫌犯?  相似文献   

7.
米力 《江淮法治》2015,(4):16-17
育桃李,文心警策;扬剑箫,法雨安澜。警察是一个高智商的职业",现代警务实战要求我们的警察成为综合素质全面的警察,警事培训支队的教官职责就是训练民警如何去做一名聪明的警察。"作为一名合肥市公安局警察培训支队的警务技能教官,王强对警察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十年的教学工作中,王强先后为各类政法系统培训班授课500多课时,受训民警5000余人次。由他担任教授的《人民警  相似文献   

8.
孙昊 《法制与社会》2014,(11):74+80-74,80
使用武器、枪支是法律赋予警察的神圣权力。依法使用武器,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警察的重要职责。但现实中刀枪入库,使得武器的使用权形同虚设。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这种非对抗性的冲突,更加要求警察慎用警械武器。特别是对于使用杀伤性武器,争议更是不断。做为非致命性的驱逐、制服性武器就越发重要。本文探讨驱逐性、制服性等非致命性武器的使用权及法律规制。有利于保护警察执法权益和警察生命安全,法律尊严的宣泄。从长远更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需要暴力机关的强力支持,在我国暴力机关主要分为军队和警察两个体系,军队主要负责对外战争和边疆守卫,警察则负责社会治安的稳定.作为一名警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会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危险的情况,因此要不断提高身体素质,熟练各项技能,尤其是防卫与控制技术的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警察防卫和控制技术是整个警察训练系统的中心技术,需要不断的训练和加强才能控制好各种危险情况,做到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有效的维护自身安全.本文主要介绍防卫与控制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情况,以此来阐述学习这项技术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广大民警的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10.
李阳  郑晓琴 《政法学刊》2008,25(2):126-128
警务实战射击是人民警察开展警务技能战术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训练使民警掌握过硬的实战射击本领,并依法使用枪支,从而合理、合法、安全有效的处置枪案。  相似文献   

11.
警察体育是警察警务工作且特殊育警实战训练方式。中国警察体育其目标定在警察体育与警务实战强警的塑造,以促进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为依托,建设我国特色警察体育学科教育训练体系,警察训练理论与公安实践相结合,以提高警察战斗力,增强实战体能、掌握警察技能和警察战术应用,才是我国警察体育发展的主要内涵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蒋小兵 《政法学刊》2005,22(6):109-111
使用武力是人民警察自卫和打击、制服犯罪分子、犯罪嫌疑人的强制措施和保障生命安全的必要手段。然而,在警察执法实践中,思想观念陈旧,安全意识、法律程序意识乃至人权意识淡薄,违法使用武力、使用武力过当造成的伤害事例时有发生。因此,改变观念,强化法治意识,强化警务技能与战术训练,建全法律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李有义 《政法学刊》2007,24(4):102-106
民警开枪射击的法律界限,就是必须遵守比例原则,满足妥当性、必要性和均衡性的要求。在警察使用枪支的时候,警察的强制力最容易侵犯到公民的健康自由权和生命权。所以我国必须修订《警察法》,使比例原则法律化,有效规范警察行政执法和刑事侦查,而且必须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法》,使《条例》这种行政法规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从而为民警开枪射击确定法律界限,使警察权和公民的基本人权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14.
警务实战一体化训练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强生 《政法学刊》2009,26(5):112-115
警务实战训练是人民警察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民警察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警务实战训练存在结合公安实际不够、人为分割各科目、各自为战的现状,因此我们应寻求相应对策,科学、合理地构建一体化训练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影响警察武力使用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杜 《政法学刊》2009,26(6):120-124
警察武力使用是警察进行自我防护与打击制服罪犯或犯罪嫌疑人的重要手段。法律、技战术、心理以及装备等因素都对警察武力使用有影响,应提高警察武力使用的水平,增强警察武力使用的效果,使警察在执法实践中能依法、及时、有效地使用武力,确保自身安全,顺利完成职责任务。  相似文献   

16.
石斌  陈晓明 《政法学刊》2006,23(2):104-107
作战心理训练的基本目的,就是提高特警的心理素质,适应可能面对的各种复杂、危险、疲劳、激烈的执法战斗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特警的各种执法战斗技能和战术,保持旺盛的战斗力。要注意发现及培养作为一名特警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应从战斗精神、应变能力、安全意识、安全意识等四个方面去提高特警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7.
刘忠 《法学家》2020,(3):41-55,192
抓捕是一项身体技艺,其对侦查人员之资质的要求,在内容上与对法官的资质要求有所不同。由此切入来认识公安的内部构成和检警关系,便具有了不同的视域。在检察院的反贪反渎职能转隶后,由监察委负责抓捕的涉案人员之数量和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保障抓捕行动的技术需求出发,持枪权和法警、武警配合的问题亟待重新审视。由于抓捕总是处于具体的场域内,而在强制实施抓捕时武警的作用突出,故而武警在司法体制中的地位趋强。抓捕后将涉案人员带离现场和押解的行动有着丰富的细节,从而对于一些诉讼制度的构建具有基础性的决定意义。作为侦查行动技术的抓捕,对国家意志在刑事诉讼中的实现处于基底位置。但是,目的不能说明手段正当。以行动为导向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与从一个元叙事出发进行公理体系的理论推演,这两种方法具有知识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丁灿  胡和平 《政法学刊》2009,26(5):125-128
警察文化软实力在警察实力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警察文化软实力建设要从建构警察精神文化体系入手,形成全体警察的普遍追求和自律,并把握警察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的动态关系,不断形成新的先进性警察文化,使警察文化始终保持自身的价值和激情。在此基础上借助立体化的传播手段,使警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发挥作用,达到提升警察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同时要警惕警察文化落后的一面,不断改善警察文化内在素质的构成关系,并且坚持积极对话的姿态,在多元化的文化境遇中保持警察文化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