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母亲至今还珍藏着一件“文物”———一把红色的油纸伞,纸伞的骨架已掉了大半,留下许多宽宽窄窄的空白。伞的顶端被老鼠咬出了一个鸡蛋大小的“天窗”,伞柄上的油漆已经脱落殆尽,唯有伞纸依然发出淡淡的清香……小时候,听母亲说,那把伞是祖母给供销社挑了三天货换了钱买的。那时候,它不叫伞,叫“洋开合”。稍大后才知道,那时候中国还很落后,好多东西都要从外国进口,连火柴也叫“洋火”。“洋开合”是我家里唯一的奢侈品,母亲平时是舍不得用的,只有回娘家时才肯拿出来用,晴天用它遮阳,雨天用它挡雨。每当母亲撑着红伞出门的时候,邻里的姑姑婶…  相似文献   

2.
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家里孩子多,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于是经常做着能够吃饱穿好的梦。那时候,母亲善于调剂,能在最困难的时候混搭着野菜做饭让我们不饿肚子。农村娃,衣服无好坏,只要不受冻就行。横亘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是房子的问题。记忆中,我们一直处在颠沛流离的状态,有房住成了一家人共同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学习导报》2012,(13):38-38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里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根本不可能有答案了。但有一个答案至今仍震撼着我的心灵。答案的内容是:每人能分到一个苹果。  相似文献   

4.
舍弃     
我和哥哥是双胞胎,从记事起,母亲就这样告诉我和哥哥。可我和哥哥都觉得,我们长得一点都不像。家里除了我和哥哥,还有妹妹,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的。零食是我们三个兄妹都不敢奢望的。还好,母亲的肚子里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我和  相似文献   

5.
母亲邵华     
低调做人 母亲是在“文革”期间参加工作的。那个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母亲的心情十分沉郁,再加上那时我父亲身体不好,我又年幼,还有我外婆也需要母亲的照顾,有时候我姨妈和姨妈的孩子也经常会到我们家里来,所以我们这个家就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里里外外,种种事情,母亲都要顾到、想到。那时候母亲每个月工资有限,她月月精打细算,以维持这个家的正常运转。但即便这样,母亲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在工作上有所松懈,而是更加认真细致,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总记得母亲给我讲她和爸爸来石河子看房子的故事,那时候我还小,在爷爷家待着,父母到石河子看房子,房子刚交工,地下管道长长的地沟还没有填埋.母亲和父亲边走边聊着天,说着说着话,母亲一回头父亲没了身影,赶忙返回找,发现父亲掉到了地沟里.回来给我讲述的母亲笑得乐开了花,每每带我经过曾经地沟的位置,依然会给我讲起这个故事.那时我才知道,在我生活的小镇外面还有一个城市,叫石河子.  相似文献   

7.
牟清元 《奋斗》2014,(5):53-53
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白天下地挣"工分",晚间轧鞋垫、捡废品,拉扯着我们兄弟姊妹4人艰难度日,家里经常吃了这顿没下顿,乡亲们看我家揭不开锅,就给我家送点儿粗粮,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直到现在我仍深深地感激着乡亲们。1984年我到黑龙江武警部队服兵役,1988年复员时,加格达奇区政府照顾贫困家庭,将我安置到加格达奇区公安局交警大队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5岁时母亲去世,不久父亲又被抓去当劳工,家里生活十分困难,我只能靠亲友的抚养勉强度日.  相似文献   

9.
<正>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偏僻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家里虽然养了好几只老母鸡,但母亲会把那些鸡蛋拿到集市上去卖,以换来我们三兄妹的学费。那些老母鸡和鸡蛋,就是我们求学的全部希望。父母是从来不舍得吃鸡蛋的,我们三兄妹也只有每年过生日时才能吃上一个荷包蛋。每一次吃荷包蛋,我总是慢慢享受,把它一层一层剥开,一片一片细嚼慢咽,舍不得很快吃掉,一个蛋能吃上一两个小时。  相似文献   

10.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在家里是老大。那时家里很穷,母亲常年有病,家里还有一个70多岁的老奶奶,一家7口全靠父亲一人微薄的工资生活着。 迫于生计,我14岁那年退学,和弟弟去给镇上一家刚刚上马的企业挖地基,干一天只给8毛钱。  相似文献   

11.
那还是南部边境军事对峙的时期,当时我在广西前线服役。一天,一封皱皱巴巴的家乡来信,送到了阵地上。打开一看,歪歪扭扭写着这样几个字:"儿,速寄一张两只耳朵的正面照片来。妈。"母亲是一位几乎不识字的裁缝。看到这封信,我百思不得其解。战友们的一致判断是,家里要给我寻对象了。但那时候我才17岁,这件事尚不在家里人的考虑范围。即便如此,我还是择空匆匆跑到离阵地足足几十里的边境小镇,  相似文献   

12.
合欢树     
史铁生 《党课》2013,(14):112-114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相似文献   

13.
正从小家里孩子多,生活条件艰苦,小学毕业后,母亲就辍学在家帮着姥姥姥爷干起了农活。母亲是家里的老小,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18岁时的母亲,因为不满家中安排的亲事,便独自一人来到新疆,投奔已经结婚的二姨。后来,经人介绍,母亲与父亲相识,相爱,他们在1990年的夏天相识,在1991年的夏天步入婚姻的殿堂,在1992年的夏天生下了我。从我记事起,母亲就一直在忙碌,总是有干不完的事情。如今,银发已悄然爬上了母  相似文献   

14.
成夫乐 《共产党人》2006,(12):28-30
1929年农历4月12,我出生在山西省阳城县西交乡的一户普通农民家里。母亲在我3岁时就去世了,我的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 12岁那年,父亲把我送入小学上学,学校离家很远,所以我一直住在学校里。15岁那年我考入晋豫中学,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加之路途遥远,父亲每月都要徒步翻山越岭给我送口粮。为了不想让父亲太辛苦,也为给家里减轻负担,我辍学了。  相似文献   

15.
爱心在路上     
《新湘评论》2014,(16):53-53
一小朋友拿着两个苹果,妈妈问:给妈妈一个好不好?小朋友看着妈妈,把两个苹果各咬了一口。此刻,母亲的内心有种莫名的失落。孩子慢慢品味后,对妈妈说:这个最甜的给妈妈。——忍耐有时很疼,但结果会很甜蜜;懂得倾听,才会了解真相;爱,有时需要等待,因为爱心在路上。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2,(14):26-27
左太北说,我是1940年5月生的,8月份就开始百团大战。所以我实际上跟父亲就呆了三个月,那时候我刚刚三个月大。我并不太了解父亲。到了1982年,母亲突然把父亲在抗日战争中写的11封信给了我,这些信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才真正觉得我有一个爱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17.
刘大新 《党的建设》2010,(11):46-46
每当《党啊,亲爱的妈妈》那壮美旋律响起的时候,我的思绪如潮水般奔涌着,总想把我的亲历向党倾诉,总想把心中的歌儿唱给党听。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虽然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但还是经受过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艰苦环境的磨炼。我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家里很穷,上不起学。10岁时,还光着脚板放羊、喂猪。记得有一年9月一个秋高气  相似文献   

18.
正五岁半的女儿缠着让我给她讲故事。我给她讲了这件久远的事情。小学毕业前夕,班里组织毕业典礼搞活动,每位同学要凑一元钱买些糖果瓜子之类的。但我没法向母亲开口。因为我没开口,就知道结果。我前一天为买一件心仪的衬衣为难过母亲一次了,母亲把家里柜子翻了个底朝天,床铺下也翻了个遍,也只得到三元钱,还差两  相似文献   

19.
家的味道     
我出生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父亲健在的时候,每到周末都要回家看望父母。那时候家里还有3亩多地,除了种一些粮食,母亲总是留一块地种菜,一般都种些茄子、黄瓜、辣椒、芹菜、豆角、西红柿等家常菜。春天农忙的时  相似文献   

20.
《新湘评论》2012,(13):38-38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里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根本不可能有答案了。但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