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金辉 《新长征》2008,(5):63-63
面对瘫痪在床的公婆,她毫无怨言精心照料。身患老年痴呆症的婆婆不肯吃饭,她就嘴对嘴地喂,硬是三次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为给老人改善生活,赵红伟把洗头时掉落的长发一根根攒起来卖钱……  相似文献   

2.
正夏燕姣的家庭是由两个民族组成的,丈夫库德来提是农五师八十六团五连一名维吾尔族职工。婚后,夏燕姣不仅和丈夫相敬如宾,指导丈夫科学种田,建立起自己幸福的家庭,而且一有空就到婆婆家抢着干些家务活,与老人唠唠家常;每逢过年过节,她总要为婆婆添置几件漂亮的新衣服;婆婆遇有头疼脑热的,她更是忙前忙后地细心照顾,做上可口的饭菜,买  相似文献   

3.
正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婆婆喜欢遛弯,可是经常找不到回家的路。为了防止婆婆走丢,在重庆市解放碑八一路做保洁工作的儿媳妇邓宏翠给婆婆的每一件衣服都绣上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因为自己平时和丈夫都要上班,无法随时照看老人,她曾尝试给老人身上揣张小卡片,但总被老人弄丢。因此,邓宏翠便想到在老人的衣服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今年82岁的周志兰老人是农六师芳草湖农场五分场六连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一生不曾生养,只收养了一男一女,至今已瘫痪10余年。但她在养子孙吉坤、媳妇李彦兰的精心照料下,晚年生活得十分幸福。 1990年初,周志兰老人下半身瘫痪,12年来生活不能自理。有幸的是儿媳李彦兰视婆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十余年  相似文献   

5.
田鸿  杨耀珍 《新湘评论》2014,(18):29-29
一说起村支书李翠英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芷江侗族自治县禾梨坳乡学堂湾村的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说:"她是我们这最美的媳妇!"2005年,李翠英67岁的婆婆不幸出了车祸,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仍造成了瘫痪。这对于李翠英和她丈夫来说无异是一个晴天霹雳,公公去世早,本来家里就困难,如今婆婆又瘫痪了,生活更加艰难。于是李翠英和丈夫商量:丈夫负责在外打工养家,自己在家照顾婆婆。  相似文献   

6.
农四师良繁场一连女职工孙彩霞多年赡养年老多病的公公、婆婆,在良繁场被传为佳话。 八年前孙彩霞结婚来到这个家,迎接她的是年迈体弱的公公和患有严重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她一进这个家门就挑起了家庭主妇的重担。从此,一年四季无论多忙,孙彩霞都定期给老人们拆洗床单和被褥,经常给婆婆洗澡、梳头。有一年冬天,精神失常的婆婆突然不见了,急得她到处寻找,最后在公路边找到了已冻僵的婆婆,孙彩霞把婆婆背回家后,用雪不停地揉搓婆婆的双手和双脚,又烧了碗姜汤一勺一勺地喂到婆婆嘴里。在孙彩霞的精心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难忘而漫长的日子,七年,2520天。 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亲情、真情、儿女情。 两位瘫痪在床的老人,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有用眼泪表示对儿媳七年来无微不至的侍奉之情。 她就是七年来侍奉公婆而无怨无悔的马雪琴。 1995年春,28岁的马雪琴从山东老家来到四十六团和在机务连开机车的周民利结了婚。从结婚当新娘那天起,马雪琴就承担起了全家所有家务,洗衣做饭,给瘫在床上的公公喂饭,端屎倒尿。 1997年,厄运又一次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马雪琴的婆婆马淑芳因患高血压、脑血栓,连话都不会说,全身瘫痪。  相似文献   

8.
粽香情     
又是一个粽香飘满街头的季节. 往年的这个时候,也是婆婆家最忙的时候,因为公公婆婆家是南方人,所以全家人都心灵手巧,会包粽子. 在全家成员中,包得最好看、最紧密、也最香甜的,自然是要数我的婆婆了.婆婆年幼时就跟家里人学会了包粽子,她包出来的素的粽子红枣、绿豆再加上雪白的糯米,非常养眼,而且小巧玲珑,宛如江南灵秀的入画女子;荤的粽子个大肉多味道好,叫人忍不住一口咬下去只见了个底,于是满嘴流香的惬意,便充盈了整个肺腑,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9.
近日读到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北京市大兴区兴华园社区,一对七旬夫妇义务照看一位86岁的空巢老人,每天给老人送上一碗热乎乎的米粥,一送就是两年。在东城区南池子社区,年过七旬的老李为一名瘫痪老人义务理发,已经坚持了13年。  相似文献   

10.
《江淮》2007,(12)
太和县耄耋老人王树森冒着生命危险,在车流来往的高速公路上倾尽所能营救车祸伤员,保护伤者货款;芜湖市中心血站体采科主任唐光生20年献血2万毫升,用实际行动倡导了献血光荣的良好风尚;萧县青年史德义为抢救落水者,不顾危险跳入带有高压电的水流中,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他人;铜陵市居民孙冬英,13年来照顾瘫痪的公公和聋哑的婆婆,用爱心撑起了温暖的家;淮南居民杨法山夫妇放弃自己多年的建房愿望,将辛苦"收破烂"赚得的9万元捐给乡亲们修路……安徽因他们而感动!感动产生力量,感动产生精神,感动产生魅力。他们给无助者以信心,给失望者以希望,给孤独者以前行,给弱势者以力量,给人们生命以不可或缺的春天,给社会生活以最美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江淮》2007,(12)
太和县耄耋老人王树森冒着生命危险,在车流来往的高速公路上倾尽所能营救车祸伤员,保护伤者货款;芜湖市中心血站体采科主任唐光生20年献血2万毫升,用实际行动倡导了献血光荣的良好风尚;萧县青年史德义为抢救落水者,不顾危险跳入带有高压电的水流中,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他人;铜陵市居民孙冬英,13年来照顾瘫痪的公公和聋哑的婆婆,用爱心撑起了温暖的家;淮南居民杨法山夫妇放弃自己多年的建房愿望,将辛苦"收破烂"赚得的9万元捐给乡亲们修路……安徽因他们而感动!感动产生力量,感动产生精神,感动产生魅力。他们给无助者以信心,给失望者以希望,给孤独者以前行,给弱势者以力量,给人们生命以不可或缺的春天,给社会生活以最美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江淮》2007,(12)
太和县耄耋老人王树森冒着生命危险,在车流来往的高速公路上倾尽所能营救车祸伤员,保护伤者货款;芜湖市中心血站体采科主任唐光生20年献血2万毫升,用实际行动倡导了献血光荣的良好风尚;萧县青年史德义为抢救落水者,不顾危险跳入带有高压电的水流中,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他人;铜陵市居民孙冬英,13年来照顾瘫痪的公公和聋哑的婆婆,用爱心撑起了温暖的家;淮南居民杨法山夫妇放弃自己多年的建房愿望,将辛苦"收破烂"赚得的9万元捐给乡亲们修路……安徽因他们而感动!感动产生力量,感动产生精神,感动产生魅力。他们给无助者以信心,给失望者以希望,给孤独者以前行,给弱势者以力量,给人们生命以不可或缺的春天,给社会生活以最美的风景……  相似文献   

13.
《江淮》2007,(12)
太和县耄耋老人王树森冒着生命危险,在车流来往的高速公路上倾尽所能营救车祸伤员,保护伤者货款;芜湖市中心血站体采科主任唐光生20年献血2万毫升,用实际行动倡导了献血光荣的良好风尚;萧县青年史德义为抢救落水者,不顾危险跳入带有高压电的水流中,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他人;铜陵市居民孙冬英,13年来照顾瘫痪的公公和聋哑的婆婆,用爱心撑起了温暖的家;淮南居民杨法山夫妇放弃自己多年的建房愿望,将辛苦"收破烂"赚得的9万元捐给乡亲们修路……安徽因他们而感动!感动产生力量,感动产生精神,感动产生魅力。他们给无助者以信心,给失望者以希望,给孤独者以前行,给弱势者以力量,给人们生命以不可或缺的春天,给社会生活以最美的风景……  相似文献   

14.
《江淮》2007,(12)
太和县耄耋老人王树森冒着生命危险,在车流来往的高速公路上倾尽所能营救车祸伤员,保护伤者货款;芜湖市中心血站体采科主任唐光生20年献血2万毫升,用实际行动倡导了献血光荣的良好风尚;萧县青年史德义为抢救落水者,不顾危险跳入带有高压电的水流中,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他人;铜陵市居民孙冬英,13年来照顾瘫痪的公公和聋哑的婆婆,用爱心撑起了温暖的家;淮南居民杨法山夫妇放弃自己多年的建房愿望,将辛苦"收破烂"赚得的9万元捐给乡亲们修路……安徽因他们而感动!感动产生力量,感动产生精神,感动产生魅力。他们给无助者以信心,给失望者以希望,给孤独者以前行,给弱势者以力量,给人们生命以不可或缺的春天,给社会生活以最美的风景……  相似文献   

15.
《江淮》2007,(7)
铜陵县老洲乡成德村村民谷玉姐,十五年如一日,侍奉婆婆和两位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以无私的奉献感召着身边年轻的媳妇们,邻里有口皆碑,先后当选"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安徽省第三届"江淮好儿女"。今年38岁的谷玉姐,15年前嫁到婆家,看到公公早逝,婆婆含辛茹苦地照顾两个儿子,她对婆婆的怜悯、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久而久之,在她的心里便萌生了让婆婆再婚的念头。然而,当她把自己的想法诉说给家人时,却遭到了一致的指责。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6.
在农四师七十四团,只要提起社区蒙古族保洁员韦哈,人们无不称赞她是个贤惠、孝顺的好媳妇.她十四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照顾半身不遂的公公和身患重病的婆婆,谱写了一曲民汉婆媳互爱相携的赞歌.5月2日,笔者来到韦哈家,看到整洁的农家小院里,韦哈正用汤勺耐心地给常年患病的公公高中能喂稀饭,看到有汤汁从公公嘴角溢出,就赶紧细心地用纸巾给老人擦干净.婆婆听到有人来使从屋里蹒跚着走出来."妈,别着凉了."说着,韦哈快速进屋拿了一件外套披在婆婆身上.这一幕让在场的人感动.  相似文献   

17.
"妈,快春节了,咱去看人家排节目。"2022年1月5日,小寒。吃完午饭,迎着冬日暖暖的阳光,77岁的肖建芳亲切地招呼着100岁的婆婆到社区观看迎春文艺节目排练。20多年来,肖建芳悉心照顾着婆婆,使婆婆幸福健康地活过了100岁。肖建芳在照顾婆婆同时,还伺候着患病的公公、瘫痪的丈夫、残疾的女儿,还抚养着两个外孙女长大成才,用人间大爱诠释亲情美丽。  相似文献   

18.
<正>史新玉、顾建培夫妇俩是农六师新湖农场新野社区九连的职工,一家5口人,父母、夫妻俩和15岁的女儿,从来没有为什么事红过脸。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老人辛苦一生,晚年应当享受生活,这是史新玉常挂在嘴边的话。2008年冬季,婆婆感觉身体不舒服,史新玉带着婆婆去五家渠医院检查,得知患了早期直肠癌,她立即带婆婆到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住院治疗,婆婆的病情得以好转。为了巩固疗效,整整一个半月,她带着婆婆到乌鲁木齐一  相似文献   

19.
正三代同堂居一屋,真是人多、家也不富裕。可在农二师二十四团一连职工眼中看来,这一家人是幸福的,因为有孝敬老人、夫妻和睦的好媳妇杨兴琴。杨兴琴是1998年和田永碧结婚的,当时她家人反对,因这个家庭两位年满70多岁的老人,无工作、无收入,只有丈夫田永碧承包土地,且亏损挂账2万余元。而她毅然走进了这个大家庭,承担起照顾公婆的重任。老人牙不好,她做饭每次都给老人炒个较软的菜来吃,每天给婆婆端饭、到水、梳洗,给公公端茶、洗衣。每天早起做饭,收拾室内,到丈夫承包的地里一块劳动搞好生产。杨兴琴的公婆也很勤俭节约,爱护儿媳,  相似文献   

20.
万长寅老人是九师一六八团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他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妻子瘫痪在床多年,一个冬天都窝在家中,春天来了,万长寅骑着三轮绕着乌什水镇缓缓而行,录音机放着河南豫剧,妻子彭玉芳安静地坐在车上,这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 笔者来到万长寅的家,一进门万长寅老人正要给瘫痪在床的妻子喂饭,77岁的老人用两手抱着妻子放在椅子上,接着把饭菜放到桌子上,开始喂妻子早饭,万长寅说妻子不能吃硬的食物,每天熬点稀饭,溜点馍馍,就这样一口一口地喂,耐心、细致,吃完饭,蒸好的苹果端了上来给妻子吃.15年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点点滴滴汇成岁月的长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