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今日浙江》2010,(7):I0004-I0004
近年来,龙泉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并在丽水率先开展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力打造“城在山中、林在城中、居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现代化林城市。今年,在全省关注森林工作会议上,龙泉被授予“浙江省森林城市”称号,成为丽水首个省森林城市。  相似文献   

2.
尤蕾 《小康》2013,(9):98-99
坐拥如此优质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龙泉如何打好这三张牌,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小康》:都说龙泉是个神奇的地方,在您看来,龙泉的优势在哪里?蔡晓春:从地理位置上看,龙泉有些偏远,经济上也还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是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龙泉的优势也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带有基础性的重要一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龙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山区发展金观音茶产业,生态得到了保护,产业得到了发展,农民增加了收入,这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告示人们:绿色发展是一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也是山区农民的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4.
《今日浙江》2012,(17):68-69
近年来,龙泉市立足山区特点,围绕“四美、三宜”的总体目标,按照“剑瓷龙泉、诗画乡村”的发展定位,充分挖掘本地特色,以“一套规划、两个节点、三大工程、四项机制”为抓手,大力创建美丽乡村,积极打造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活力龙·幸福泉”,取得了较好成效,先后荣获国家级森林城市、生态示范区、林改百强县(市)、特色竹乡、黑木耳之乡等称号。  相似文献   

5.
验证绿色信贷—生态认知—农业收入占比—生态农业技术实施行为之间的内在因果链条,深化对农户生态农业生产行为的驱动因素认识,对绿色信贷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借鉴与参考意义。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农户生态认知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bootstrap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检验法,考察绿色信贷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绿色信贷通过改变农户生态认知对生态农业技术实施行为的间接影响,并对生态认知影响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决策过程中的农业收入占比调节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第一,绿色信贷对秸秆回收、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生态认知在绿色信贷影响有机肥施用、中高农业收入占比组农户的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行为中具有显著正向中介作用,但在低农业收入占比组农户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行为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第三,农业收入占比在生态认知影响农业秸秆还田、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中的正向调节效应显著,即农业收入占比能有效促进生态认知向生态农业生产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6.
叶学明 《今日浙江》2008,(16):48-48
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是促进城市林业和绿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于文化厚重、生态优美、独具魅力的龙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率先实现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政报》2011,(7):20-20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为了全面准确了解和掌握我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区域的基本情况,推动补助奖励机制的顺利实施,并为自治区宏观决策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依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基本情况统计,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特殊部门,其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还表现在农业具有生态环保以及社会稳定等外部效益。浙江农民的收入虽然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但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特别是对于非农产业相对小发达的地区的农民来说,农业更是他们的重要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9.
划分生态用地,实施分类管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途径。该文探讨了学术界对生态用地的概念和分类体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内外大城市生态空间的管控经验,探讨了适合上海这样的沿海大都市的生态用地范畴,将上海生态用地分为“生态保育型、农林生产型、空间引导型和生活休憩型”四类,并提出了相应的管控要求和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0.
蔡晓春 《今日浙江》2013,(22):53-53
龙泉的城市定位是“山水古城、剑瓷名城、旅游新城”。“山水古城”体现生态特质,“剑瓷名城”赋予文化禀赋,“旅游新城”展示宜居宦游晶质,也是龙泉城市发展的最终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11.
倪峰 《群众》2013,(12):38-3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改革总布局,对各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我们大丰市立足良好的生态基础,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靠生态造福百姓、靠生态吸引要素、靠生态集聚产业,  相似文献   

12.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现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发(2000)38号)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是进入新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市生态办要加强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和组织协调。市环保部门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督,会同市计  相似文献   

13.
《今日海南》2010,(7):37-37
6月23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坛暨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经验推荐会在北京召开。我省澄迈县以良好的环境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从全国200多个候选市县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只有32个县(市、区)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光荣称号,该县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县。  相似文献   

14.
《政策》2009,(2):F0003-F0003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继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之后,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和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圈内生态良好、文化多样、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化是基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政策、管理制度、知识、技术、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总称。生态文化的目标是倡导健康生活,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以最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生态保护和改善,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现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中颇具影响力的思想,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策略论,科学技术作用论和市场、政府与公众协作论等基本内容。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实现我国西部地区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西部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还应包括生态环境的优化和保护,降低生态环境脆弱性。当前,要实现西部地区现代化,首先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脆弱性对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制约和影响,在发展策略上一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意识;二要大力发展生态科技,保护生态环境;三要完善制度设计,建立生态利益补偿机制;四要促进多元化主体的参与,实现政府、市场和公众在生态现代化进程中的协作。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对于我国北方的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多次到内蒙古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内蒙古生态保护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推进工业化、治理荒漠化相结合,加强生态保护立法,取得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18.
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施法治保障,应当坚持五个基本原则。通过对以芜湖市为中心的法治保障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考察,当前仍存在社会公众对法治保障工作意识不足、缺乏《长江保护法》具体实施细则等六个突出问题。对此提出六大措施机制,分别是全面提升社会公众法治保障的意识水平;以长江流域各省、市立法机关为主体,出台《长江保护法》实施细则;将预防危害长江生态保护违法犯罪成为全社会共识;加强长江流域建设规划立法、执法;加大法治保障创新驱动,推进长江流域产转型升级;不断拓展生态价值转化,推进长江流域绿色发展。确保法治保障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得到切实实施。  相似文献   

19.
谭志平 《政策》2011,(6):72-73
为抢抓武陵山试验区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利川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推进三大战略(工业兴市、旅游强市、项目立市)、发展三特经济(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打造三力利川(实力利川、活力利川、魅力利川)"的发展思路,按照"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开放活市、富民稳市"的总体要求,大力构筑生态保护屏障,强化生态项目支撑,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打造生态发展平台,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20.
覃元理  阎建明  荀启明 《前沿》2013,(3):173-175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时代迫切需要人们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即由非生态的生活方式向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包括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的消费方式、全面的生活追求和合理的闲暇安排等基本内容。建设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新时期推进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建设,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