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代玉晖 《传承》2008,(20):82-83
面孔是勒维纳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勒维纳斯认为对他者的他异性的压制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典型特征。勒维纳斯通过对面孔的描述,在自我和他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没有关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者保持了它的他异性而不被还原成同一。  相似文献   

2.
面孔是勒维纳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勒维纳斯认为对他者的他异性的压制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典型特征.勒维纳斯通过对面孔的描述,在自我和他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没有关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者保持了它的他异性而不被还原成同一.  相似文献   

3.
上帝概念是康德哲学中尤其是在其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更是一个道德概念。这个概念对康德伦理学中具有双重作用即调节性和构成性作用,这显示了康德伦理学的神学向度。但上帝概念对康德伦理学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即神学服从道德的需要,上帝服从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宋可玉 《新东方》2009,(6):10-13
“他者”的显现和如何面对“他者”的显现的问题,日益成为当代哲学家及非哲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20世纪的哲学家们震惊于战争对人的无名化和人在无名中的沉沦,展开了对自我、他者、生存、责任、死亡等一系列范畴的追问和探讨,萨特、勒维纳斯、布伯、赫舍尔等从自己的切身领会出发直面了这一系列的关于“我”与“他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约束下,干部生存需求的激励效果大为减弱,因此,组织管理者应当将注意力转移到干部的社会需求和成长需要上来,转移到对干部工作的内在利益的激发和满足上来,从而打破"政治人亦即经济人"的魔咒。引入勒维纳斯的"为他责任"论,不仅能帮助干部深化自身对其工作的"内在利益"的理解,还有利于干部正确看待自己与群众之间的伦理关系,从观念上超越"为己责任"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杨豹 《桂海论丛》2007,23(3):63-65
迈克尔·斯洛特是当代著名德性伦理学家。他采取了一种特别的纯粹德性伦理学样式,即关怀伦理学,或以行为者为基础的德性伦理学。这种德性伦理学开启了一条不同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伦理学复兴之路,成为当代德性伦理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支之一。  相似文献   

7.
《浮士德》中格蕾辛通过虔诚的信仰得救,她死后作为上帝派来救助人类的赎罪天使把浮士德引入天堂,体现了新教中提倡的信仰得救和上帝通过给予人一种他救,使信仰者最终成为上帝的选民,格蕾辛这一形象丰富了作品的神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语言交流使自我与他者时刻处于面对面的状态中。语言需求把他者强化为同一,促使语言发生变异,从而形成语言霸权和语言消亡。原初的语言应是伦理学语言,是"我"与他人的亲近,对他者的尊重,对诉求的回应、倾听及"和而不同"的对话。只有对他者负起伦理的责任,才能使他者走出语言困境,自我与他者才能自由地言说。  相似文献   

9.
彭富明 《前沿》2010,(5):183-186
中世纪是一个信仰的时代,理性的哲学沉思被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所替代,上帝成为最高正义的化身,社会正义的来源与评判者。自然的归隐与上帝的凸现,标志着以上帝为核心的神学正义时代的来临。神学正义理论经历原初的朴素阶段、中间的系统阶段、最后的成熟阶段等三个阶段而发展起来,其中每一个阶段都各具特点构成神学正义理论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古诗今画     
有一个富人很富,每天回家下车时,都见一个穷已至极的要饭人,守在路边。那富人开始理也不理,邻人就说这富人心不慈善。富人说我这样恰是慈善,他站在这里要饭越是要得着,越不想去致富,因为他还活得下去,富招儿都是被穷逼出来的。邻人摇头,说富人站着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阿奎那在《论存在者与本质》中隐含了一个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这个证明过程可以简要表述为:一切有别于其本质的东西都是从他物中获得的;存在是一种非本质的东西;因此存在是被外界给予的。不可追溯的纯存在,就是上帝。这一证明是从存在和本质的概念出发的,因此是一个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相似文献   

12.
张金录 《前沿》2004,(10):24-26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 ,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 ,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 ,因此人是最神圣的。理性以自身为目的 ,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 ,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 ,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 ,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 ,也就是自由 ,自由是人的本质 ,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邓志伟 《湖湘论坛》2003,16(1):83-83
责任概念是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 ,所谓的道德良知实际上就是某人对自己的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和履行。不过 ,在元伦理学兴起之后责任概念不仅没有获得含义上的澄清 ,反而逐渐失去了其在伦理学中的核心地位。但是在当代 ,随着各种应用伦理的勃兴 ,责任问题重新又被置于了核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关于认识主体的研究,已为近年来哲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文着重对唯物主义主体观的演进,作一些历史的考察。一、“白板”、“看客”论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系列中,最早形成关于主体认识的是唯物主义经验论。在近代思想史上,唯物主义经验论一诞生就面临着两个艰巨的思想任务:一个是反对宗教神学,再一个是为正在兴起的经验科学提供哲学论证。宗教神学把精神的“生产权”交给了上帝,认为上帝是一切的主体,人的智慧、思想只不过是上帝启示的结果。伴随生产和实验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自然科学,却得出了与宗教神学完全相悖的结论。哥白尼积三十年天文观测之经  相似文献   

15.
道教和基督教都认为宇宙万物和人有一个共同的本源。道教认为道化生天地万物后 ,也作为万物的本体内在于万物之中 ;基督教生态神学认为上帝既创造了一切 ,也存在于创造过程和被造物之中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无论是“道”化生的人 ,还是“上帝”创造的人 ,都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 ,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基督教的上帝被奉为宇宙间至上神 ,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是道教关注的中心 ,其最终目的是人的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16.
谁是上帝     
云溪子 《小康》2012,(7):110-111
耶和华无所不能,众人求他,于是他成了众人的上帝;今天的生活中,众人有所求的人,才是上帝上帝,是基督徒心中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神。可如今,许多与基督教根本不沾边的地方,却常常请出上帝。譬如医院大讲"患者至上"。既然至上,那患者就是上帝了。商场里更是明言张扬"顾客是上帝"。起初听起来,觉得心里很明白,这大概是说,救死扶伤是医院的最高宗旨,医院、医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患者服务的;顾客是商家的衣食父母,一切以顾客的需求为转移……可是,到医院看看病,到商店买买东西,便使人变得糊  相似文献   

17.
责任总是与"祛责挑战"相伴而行。责任伦理如何回击"祛责挑战"?文章认为,有三种进路。通过对超验罪责论的现代转化应对"祛责挑战"是第一种进路,属于现代道德哲学的基本进路,从中分出第二、第三两种具体的"经验的责任论"的进路。通过对行为归责之界定应对"祛责挑战"是第二种进路,属于归责伦理学的进路。通过倡导一种远距离的责任伦理学应对"祛责挑战"是第三种进路,属于反思的责任伦理学的进路。反思的责任伦理学与日常的归责伦理学之间的张力,是责任的现代禀性的具体体现,是现代道德哲学应对"祛责挑战"的双重视野。  相似文献   

18.
论辛格理论的优生主义危险——从“辛格事件”所想到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皮特·辛格是当代动物权利运动和生命伦理学领域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那篇《动物的解放》① 的论文被誉为“动物保护主义的圣经” ,“对美国哲学的绿化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类似于林·怀特 196 7年的论文对生态神学的影响”② 。他的著作《动物的解放》( 1975年 )和《实践伦理学》( 1979年第 1版、1993年第 2版 )更是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在一些国家被选为应用伦理学课程的标准教材。但是 ,他在得到如此盛誉的同时 ,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特别是他的“残疾婴儿安乐死理论”在 1989年到 1991年期间曾招致了一场席卷德语圈国家的抗议运动。…  相似文献   

19.
戴茂堂 《求索》2014,(2):64-68
和谐问题的讨论基点在于人,而人总是从三个维面建立和发展各种关系。这三维关系分别是人与人之上的天(中国称天道、西方称上帝)的关系、人与人之下的地(事物)、人与人之中的他(她)的关系。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人与天的关系对和谐提出宗教道德方面的诉求,从人与地的关系对和谐提出生态道德方面的诉求,从人与人的关系对和谐提出人际道德方面的诉求。  相似文献   

20.
《乌托邦》反映的原罪观是基督教关于罪的根源的传统观念。这一观念受到来自现代基督教神学的质疑和挑战。为了丰富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本文以基督教的基础和标准《圣经》为依据,对比分析了基督教两派争议的焦点,发现原罪观缺乏对上帝救赎之道的真正认识,是将人重新戴上枷锁而不是给人以自由的教义。现代神学揭示的救赎之道是将人从罪的折磨和支配中解救出来的道路,更接近《圣经》的启示,是给人以自由的救赎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