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中国禅文化具有本体上的开放性,这个开放的本体尤其适合在当今价值多元时代抚慰诗歌之魂。"现代禅诗"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载体。禅诗的基本义理可概括为九个字:空、静、觉、光、通、随、化、常、简。"禅诗"的存在有助于我们在大众文化时代重返心灵生活。  相似文献   

2.
心灵化的理论前提使朦胧诗善于向内做反省式的深入发掘 ,以折射历史与现实的面影 ;朦胧诗人从心灵走过的怀疑、迷惘、沉思、追求道路 ,正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历史走过的道路 ;朦胧诗向抒情本质的回归与身世感的心境化所带来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宣告了传统诗美学的复苏与胜利。  相似文献   

3.
李春华 《求索》2011,(7):118-120
诗禅相通是中国诗歌历史的古老传统。近代以来,随着白话诗的兴起和欧美诗歌的翻译传入,古诗词的精神文化传承似乎已经中断。但往后发展,在新月派、九月诗人、台湾现代派诗人中又有接续传统诗歌精神的迹象。中国诗禅文化的现代转型主要包括生存体验、语言形式和精神形态三个方面。这种转型对于提高当代诗作品格和在大众文化时代重返心灵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中国化之一即为佛教禅偈的诗化。诗的形式使禅更加通俗易懂,不再是教义的繁琐的理论,而是世俗的浅显的诗歌,禅理入诗,则丰富了诗的表现内容,使诗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足诗的国度,诗歌优秀传统源运流长。诗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诗歌标准和诗歌观念的多元化,决定了诗歌的基本态势和面貌,从而,产生了诗歌与时代、与大众的关系,诗歌的社会影响,以至对诗与非诗、好诗与非好诗问的小同评判。我认为,真正的好诗应该反映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张志斌 《求索》2008,(10):182-184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六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文学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纯文学观念的形成与确立。魏晋六朝时期形成的以“诗缘情”为主导理论的纯文学观念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这一诗歌理论观念在表现内容、创作机制以及哲学基础三个方面都与以往的诗学观念有所不同,它重新肯定诗歌的情感性本质,使得我国古典叙事诗的创作更为衰微。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思想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远没有理论化、系统化。"和而不同"思想强调的某些非平等对抗性"不同"并不有利于社会和谐,它忽视了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平等对抗之"不同"和确立平等对抗性"不同"之"同"。我们需要赋予"和而不同"以新的内涵,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以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宋阳 《求索》2010,(2):180-182
诗思是伽迭默尔哲学的一条隐秘的思想线索。早在1934年,伽达默尔就撰文《柏拉图与诗人》从哲人的角度替诗人辩,此后陆续写下了《歌德与哲学》、《诗歌与模仿》等充溢诗思的文章。在《真理与方法》之后,他发表了《诗与标点》、《我是谁,你是谁?》等重要诗论,表达了作者对诗思的推崇和向诗语的回归。与西方传统诗学不同,伽氏诗思不断逼近诗的本质内涵与存在本真,具有如下三要点:诗歌以其语言确立而存在;强调诗人的现代社会地位,呼唤人类倾听贤明的能力;诗在自我展现中打开一个通往存在的世界,诗意世界是人类的归居。  相似文献   

9.
海子诗歌20年的接受过程,呈现出经典化和大众化两种趋向."经典化"是一个在纵轴上精英话语比较选择的过程,其诗歌一步一步经多方合力作用被推上经典的宝座; "大众化"是一个在横轴上各个层次的大众粘合连接操作的过程,人们通过有意无意的误读,消费海子诗歌的剩余价值,使其诗歌以抒情等特质成为流行文化元素、以符号化等方式走进审美化日常生活.这两种趋向,一个纵向"提升",一个横向"拉平",看似背反却又双向互动,共同折射出当今时代文化的某些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10.
雷斌 《前沿》2010,(18):157-160
审美视点是诗人创作的起点,也应该是理论阐释的起点。“新诗二次革命”最深刻的命题之一就是要在诗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对话与重建。诗人把握现实的方式不同,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形成不同的话语,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视点是独特的以物观物、’神与物游的观物感物方式和表达策略。中国新诗的审美视点是“以我观物”。由自我表现走向审美体验,以心观物,以心观心,化心为物,从而打通与中国传统诗学的隔膜,回应现代西方诗学的发展的潮音,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吕婷 《前沿》2011,(8):180-182
郑珍韩愈诗研究中体现了他在古典诗歌面临衰微的状况下进行的诗学思考。在其韩诗研究中,他极力维护韩愈儒家人格修养以巩固宋诗派诗论基础,强调韩诗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以调和个性与传统诗教的关系,通过训释析解韩诗以展示学人诗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苏轼诗集中有一百多首食品诗.这些食品诗显示出苏轼是一个很会吃的人.他不仅吃出了化荆棘为甘脆的人生境界,而且也吃出了精微超诣的诗歌境界,从而扩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13.
广敏 《人民政坛》2014,(2):32-32
<正>诗,离心灵最近。千百年来,她循着中华文明的脉络,流淌于国人贲张的文化血脉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经》问世以来,中国古代士大夫青睐于以诗言志,以诗抒情,以至诗歌创作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标志。直到黄遵宪一句"我手写我口"才拉开了近代诗歌革命的序幕,诗歌终于步下神坛,走近普通民众。散文,亦是一种优美的文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涵盖的内容包括以"世界体系"为分析单位;世界体系是一个历史体系;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不平等体系;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动态体系.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在美国社会学领域乃至国际社会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理论通过强调世界的背景、辩证的视角和历史的分析,为人们正确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大众"悦读"与出版的后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正由传统阅读向大众"悦读"嬗变.大众悦读具有浅表化、娱乐化、视觉化等特点,是后现代主义的现实表征,体现了消费主义的倾向,预示着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型.面对大众悦读时代,出版业应加大"媒介融合"力度,以"内容产业"重新定位自身;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大力开拓畅销书和细分化的小众市场.  相似文献   

16.
"梨花体"事件和"羊羔体"事件既是网络时代的"诗歌事件",也是"文化事件"甚至是"政治事件"."梨花诗"和"羊羔诗"被嘲笑为"口水诗"的一大原因是违背了国人已有的诗歌常识."羊羔体"事件源于公众对太"散文化"的"口语诗"、对新诗的知识谱系及知识霸权和对中国大转型时期涌现的腐败现象的不满,即对"知识权威"、"伦理秩序"和"权力局势"的不满."羊羔体"事件呈现的口语写作、中年写作和官员写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合理性,也有较大的缺点.两次事件都有利有弊,都可能误导诗坛,损害新诗和诗人的声誉;也可能通过全民性的大论争,各种诗学观在既对抗又和解的生态中共生,从而有利于新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主要诗歌流派 ,新月派的理论和实践都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美。作为一个把诗歌创作视为生命的极富诗才的一代诗人 ,朱湘的诗也是极具艺术美的。这种美不仅体现在其创作具有中国古典诗的意境美、含蓄美 ,也体现在他对外国多种诗体进行了有益尝试 ,使诗歌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朱湘不仅是闻一多“三美”诗歌理论的实践者 ,同时也以自己的大胆吸收和尝试 ,开创了现代诗歌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苏珊娜与长老"是西方裸体画中被反复表现过的一个题材,本文通过分析其中几个基本元素:沐浴、裸女与偷窥,考察这些元素背后的男权文化意识.文章强调的是,观看传统中把妇女定位于被看者、置于男性凝视的主控操纵,强化了男性权力,剥夺了女性的主体性.而女性艺术家的另类表达,可以看作是对这个传统的抗争.反思视觉艺术的传统,挑战其权威,目的是使妇女的身体和性别在艺术中拥有一个新的位置,这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和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课堂结尾的诗情画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不仅能够把我们的生活感受表达得曲尽其妙,而且还能够帮助人们在精神上创造出一个更为理想的境界……能够理解并欣赏优美的诗歌,无疑将丰富我们的生活,久之,它将使我们的趣味变得更加高雅,心灵变得更加美好”。(谢冕《漫步在诗的郊野——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一个好的课堂  相似文献   

20.
中唐时期,在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推动下,翻开了乐府诗史上壮丽辉煌的一章--新乐府运动.他们提出系统而明确的理论主张,强调诗歌的讽喻作用,提倡质实直切、浅近晓畅的艺术风格.诗人张籍、王建开始创作乐府诗的时间稍早于元稹、白居易等人,他们之间的创作精神是相通的,都是关注民生疾苦、反映时政的缺失和贻误,现实意义很强.但张王二人的乐府诗与元、白的"新乐府"存在着明显差异,不能等同视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