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民族、政治、经济、宗教和风俗习惯等五大认同机制。其中,民族认同机制是基石,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血缘基础;政治认同机制是核心,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制度基础;经济认同机制是关键,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利益基础;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认同机制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价值基础,而后者则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重要润滑剂。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该地区的和谐稳定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民族团结、稳定成了大局。但是,少数地区仍有动乱。其深层原因除了政治、经济、国外敌对势力外,我国深层民族问题还突出反映在文化上。解决民族深层文化问题,是当前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大局。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文章着重从分析迪庆州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本现状入手,提出了培养、选拔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运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指标体系及其预警方法来对我国西部十一个民族省份(陕西除外)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现实预警分析,其结论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高度稳定的省份是内蒙古、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相对稳定的省份是甘肃省、云南省、重庆市民族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相对动荡的省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贵州省民族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高度动荡的省份是新疆维吾尔族、西藏藏族自治区。  相似文献   

5.
民族认同机制由民族认同主体、民族认同客体和民族认同内容三要素组成;它在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民族认同机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功能,就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民族国家认同,奠定民族认同的血缘基础;二是优化民族关系认同,建立健全民族平等机制,搭建民族认同桥梁;三是优化民族自身认同,提升各少数民族自身综合素质。强化民族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安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大陆将近64%的领土上实行了近60年时间,这足以说明这一制度在中国存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一个良序的社会领域离不开制度安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形式。由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否顺利运行关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整合以及少数民族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坚持政治建警,加强人民警察队伍政治思想建设,坚持党对警察队伍的绝对领导,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所决定的。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边境线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担负着民族地区的治安稳定和政治稳定的重任。因此,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政治建警,提高人民警察的政治素质,对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作为西北少数民族汇聚之地,既是战略要地,又是历史文化富集地区,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公民教育不仅对于维护西北地区的民族团结、促进整个国家的稳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还是重塑少数民族公民人格、培育少数民族公民社会及强化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迫切需求。基于以上甘肃省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也为了从公民意识、公民知识、公民能力三个落脚点系统、全面地构建适应甘肃省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特色之路,我们必须从家庭公民教育、学校公民教育及社会公民教育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效机制建设必须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工作的特殊性,结合全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普遍性,以科学稳定观及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理念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效机制体系由四个机制系统构成:一是以民族和谐促稳定机制,二是以发展促稳定机制,三是以社会管理创新促稳定机制,四是以法治保稳定机制。这一机制体系是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的综合治理机制,是维护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确保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维护国家安全以及边疆安全的重要机制,从而长期优化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功能、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宗教极端势力是打着宗教的旗号、传播宗教极端主义思想、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一股社会政治势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宗教极端主义呈现出活动范围扩大、组织结构日趋完善、采取的暴力行径增多、与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等特点,给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安全威胁。形成宗教极端势力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滋生宗教极端主义、语言隔阂引发沟通障碍、以及认同感的缺失导致民族仇恨等。针对宗教极端主义形成的原因,解决问题的重心应该放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提高对宗教极端势力的打击力度等。  相似文献   

13.
新疆边境民族地区群众工作具有敏感性、军事性、复杂性、长远性等特点。公安边防部队在开展该地区群众工作时,应以确保国家安全和边境和谐稳定为基本目标,以加快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不断增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严格区分民族宗教领域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通过在边境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宣传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等多种途径做好公安边防部队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在全国的普遍建立,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权利实现程度上的差异,促使少数民族产生获得发展机会均等、实现共同进步的愿望,进而提出享有平等发展权利的要求。本文以发展权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界定了民族发展权的涵义、定位了民族发展权的性质、并分析了实现民族发展权所面临的障碍性因素。最后,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与宣传等层面,试图运用法律制度的手段对民族发展权予以全方位地保障,以促使民族发展权尽快实现,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的发展,最终使各民族走上平等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把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正确结合起来的一个创造,最好地体现了各民族平等联合的原则,是解决民族中国问题的基本政策。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保障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形成的“少捕、少杀,处理上一般从宽”的少数民族刑事政策有其相当的合理性,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的人文关怀和司法宽容,在实践中得到了包括西北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公民的认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项刑事政策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新形势下,应当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基石,关注“两少一宽”政策的刑事法律化,明确“两少一宽”并非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的全部,丰富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的内涵,促进法治和其他正义而有效的社会控制资源的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之功能,不应忽视包括西北少数民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固有资源在控制犯罪中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正确研究分析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及原因,是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前提。当前,欠发达地区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村社会稳定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着力化解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必须构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山林地及林产品的大幅升值,民族地区群众因争夺山林地爆发冲突的情况不断增多。通过对广西N县山林纠纷的考察,山林权纠纷产生有着历史、宗族、经济方面的原因,且在纠纷治理上存在着调处队伍建设滞后、司法解决不被群众认可、存在外部干预及群众法律意识不强等问题。作为治理方案,应加快构建山林纠纷长效调处工作机制、加大调处力度,重视民族习惯法运用,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等多种方式,将民族地区山林纠纷治理纳入法治轨道,构筑法治化的纠纷治理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