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民族认同机制由民族认同主体、民族认同客体和民族认同内容三要素组成;它在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民族认同机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功能,就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民族国家认同,奠定民族认同的血缘基础;二是优化民族关系认同,建立健全民族平等机制,搭建民族认同桥梁;三是优化民族自身认同,提升各少数民族自身综合素质。强化民族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运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指标体系及其预警方法来对我国西部十一个民族省份(陕西除外)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现实预警分析,其结论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高度稳定的省份是内蒙古、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相对稳定的省份是甘肃省、云南省、重庆市民族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相对动荡的省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贵州省民族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高度动荡的省份是新疆维吾尔族、西藏藏族自治区。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该地区的和谐稳定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民族团结、稳定成了大局。但是,少数地区仍有动乱。其深层原因除了政治、经济、国外敌对势力外,我国深层民族问题还突出反映在文化上。解决民族深层文化问题,是当前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大局。  相似文献   

4.
稳定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和保障.西部地区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多民族聚居,宗教情况复杂,又是西方敌对势力政治渗透和制造不安定因素的重点区域,社会稳定非常重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要树立全局稳定观、辩证稳定观和科学稳定观,着重抓好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和渗透,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5.
坚持政治建警,加强人民警察队伍政治思想建设,坚持党对警察队伍的绝对领导,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所决定的。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边境线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担负着民族地区的治安稳定和政治稳定的重任。因此,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政治建警,提高人民警察的政治素质,对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西部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心理调节和干预机制,对于缓解西部大开发过程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消极政治心理具有重要意义。西部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心理的调节和干预机制包括公共服务协调保障和控制机制、西部民族融合和矛盾对抗缓;中机制以及社会疏导和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宗教方面人民内部矛盾调控机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宗教方面人民内部矛盾调控机制探索陈祥骥,何银玲,周武壮,赵崇义民族地区宗教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影响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又是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边防的巩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及挫败国际敌对势...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正值城市化的高峰期,城市外来人口数量逐年攀升。在城市多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以民族宗教为导火索的民族摩擦问题不断。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转变政府对城市少数民族宗教工作的管理思路和模式。同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即外来少数民族本身,将政府宗教工作的外在引导转移到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内部的自我调节上,进而形成少数民族对城市化的良性适应机制。在处理城市民族关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神圣宗教融入世俗社会,强化国家认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共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地域、宗教信仰等等的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决定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殊性。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殊性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宗教既是一种久远的历史现象,也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相当广的范围内存在。对宗教事务的社会管理将始终是党和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宗教认同在国家间关系变迁、民族国家建构与分化、超国家共同体的扩张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正视宗教认同的作用、引导宗教认同发展趋势成为宗教事务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党在历史上就注意到宗教问题,并谨慎地处理宗教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的宗教政策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党的宗教政策的基础。建国后,经过探索总结,党提出了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重要命题。在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一命题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即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宗教认同的社会功能和特点,充分发挥宗教认同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特定作用。要重视和发挥宗教认同的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控制功能、心理调节功能、社会文化交往功能,也要注意降低宗教认同在破坏社会稳定、阻挠社会变迁方面的消极性社会功能。在引导宗教认同的基础上,使宗教认同适应社会主义。要努力通过以下方式推动宗教认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二是创新管理方式,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三是化解宗教认同中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挥宗教认同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宗教极端势力是打着宗教的旗号、传播宗教极端主义思想、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一股社会政治势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宗教极端主义呈现出活动范围扩大、组织结构日趋完善、采取的暴力行径增多、与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等特点,给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安全威胁。形成宗教极端势力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滋生宗教极端主义、语言隔阂引发沟通障碍、以及认同感的缺失导致民族仇恨等。针对宗教极端主义形成的原因,解决问题的重心应该放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提高对宗教极端势力的打击力度等。  相似文献   

12.
新疆边境民族地区群众工作具有敏感性、军事性、复杂性、长远性等特点。公安边防部队在开展该地区群众工作时,应以确保国家安全和边境和谐稳定为基本目标,以加快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不断增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严格区分民族宗教领域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通过在边境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宣传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等多种途径做好公安边防部队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3.
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效机制,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关系发展规律和维稳工作规律,探索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期效应的工作机理及其制度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保持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效机制体系由四个机制系统构成:一是以民族和谐促稳定机制,二是以发展促稳定机制,三是以社会管理创新促稳定机制,四是以法治保稳定机制。这一机制体系是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的综合治理机制,是维护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确保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维护国家安全以及边疆安全的重要机制,从而长期优化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功能、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为妥善解决国内的民族分离问题,印度政府运用军事手段,坚决打击民族分离武装活动;坚持以打促谈,政治解决国内民族分离问题;以发展促和平,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行文化同化,增强国家认同;加强国际合作,改善反民族分离斗争的外部环境。印度政府的这一系列应对民族分离问题的措施,对我国开展反民族分裂斗争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当前,我国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武装;发动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开展反民族分裂斗争;坚持经济发展,消除民族分裂活动滋生的土壤;加强宗教管理,深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落实好各项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三股势力"是西藏社会政治稳定面临的突出问题。以达赖为首的民族分裂势力要求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为发挥更大的能量,需要利用宗教极端主义所具有的狂热性和深刻的群体认同感,同时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使用暴力恐怖手段。达赖集团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这三股恶势力相辅相成、合而为一的产物,对西藏的社会政治稳定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西藏在社会政治稳定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维护西藏的社会政治稳定,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7.
湘西地区是各民族融合居住的地区。这里农村矛盾纠纷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趋势。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原因、现实原因、观念原因、利益原因等。和谐解决湘西民族地区农村纠纷,需要我们重视本土资源,推进国家法与民间习俗形成良性互动,促进纠纷的传统解决模式与现代解决方式的有机结合,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8.
透析婚俗与法的关系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婚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形态,就目前我国的婚俗来分析,基本呈现出现代的、健康的、发展的婚俗状态的同时,也具有与现行法律不协调甚至冲突之处。解决这种冲突,不能简单地以"俗"定"法",而应期待物质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同区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使得文化自觉问题日益凸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认同产生困惑。为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教育,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辩证地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关系,创新民族文化,重树民族自尊,重铸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