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法学》1991,(1)
责任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及社会政治意义,并能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限制责任能力是相对完全责任能力和无责任能力而言,即这种人因身心发育的某些障碍,只能部分或有限制地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及社会政治意义,具备部分的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我国刑法对限制责任能力问题已有所考虑并以相应的从轻、减轻处罚制度加以体现。这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是我国刑法第14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犯杀人、重伤、抢劫、放火、惯窃罪或者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应当  相似文献   

2.
一、量刑情节中的人的年龄 刑罚的目的是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教育改造罪犯,预防犯罪。要达到这一目的,前提条件是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性质和意义具有辨识能力,同时还具有控制自己实施或不实施这种行为的能力。这就是行为人对其行为负担刑事责任的责任能力。这种责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受到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气候、教育程  相似文献   

3.
一、规定刑事责任的年令在刑法中的意义.从资产阶级国家和旧中国的刑事立法例来看确定刑事责任年令的方法和根据在刑法上,一个人的刑事责任的有无和大小,决定于他独立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独立确定问题的意志底有无和大小.一般说来,一个正常人生理上的成长达到一定时期时,自己的大脑对自己的行为和外界事物就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支配自已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自己的行为是代表了自己的意志,并且是受自已的意志所支配的.根据这种能力的有无,就产生了人对自已的行为是否应当负责的问题.假如对于完  相似文献   

4.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性质、不能预期自己行为后果的由法律拟制的一类自然人,在我国现行法律下,是指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我国关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责任承担规定,对被侵权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本人不公平,并且存在道德风险,应当在今后的立法或法律修改中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5.
法律是为正常人而制定的,这里所指的正常人主要是对社会的各种行为规则有合乎客观要求的理解能力,对自己的行动有一定目的性和控制能力的精神正常的人。社会要求这样正常的人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各项制度,并对其所作所为负责。这种对本人行为的负责性,叫做责任能力,或刑事责任能力(危害社  相似文献   

6.
试论刑事责任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司法实践中 ,尤其是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工作中 ,刑事责任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是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 ,目前对此问题尚缺乏统一的认识 ,认定标准尚不十分明确 ,而且有的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也不够。本文试对刑事责任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标准加以阐述并进行比较 ,分析它们的异同之处 ,以期对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工作乃至整个司法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所裨益。一、刑事责任能力概念的界定刑事责任能力 ,简称责任能力 ,对其表述多种多样 ,一般认为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即行为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行为性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防卫行为已经有很多结论了,不过,其中的来自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的行为,应该允许受害人采取适当方式,保护自己。这种适当方式,既不是紧急避险,也不是假想防卫,而是广义上的自助行为——必要限度的伤害、限制人身自由等。对动物的侵害行为,应当允许受害人进行正当防卫,不光是紧急避险。  相似文献   

8.
清算中公司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能够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人通过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取得民事权利,设立民事义务的能力。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通过法人机关实施。①《民法通则》的规定使得法学界长期盛行着“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合一论”,即认为公司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存续期间一致,范围一致。②这种观点存在以下  相似文献   

9.
消极情绪调节期待(NMRE)源于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期待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于是否有能力终止或减轻消极情绪状态的信念。由美国心理学家Kirsch,Mearns和Catanzaro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并开发了量表,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消极情绪调节期待对于个体的抑郁、焦虑等消极心境具有预测作用,能够影响个体的应对行为和应对的效果。在抑郁症和进食障碍等临床心理治疗中,NMRE是重要的调节变量,也是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NMRE具有一定的反应期待的自我确证作用:相信自己能够改善不良情绪就能够使自己感觉好一些,这种反应期待的自我确证作用是和实际的应对行为相独立的。NMR-Scale量表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跨文化研究表明,NMRE在预测压力应对和心理健康方面具有跨文化效度。消极情绪调节期待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一、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根据刑法规定,一个人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年龄,并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才能对他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没有达到一定年龄的人,对他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刑法这样规定,是因为幼小的儿童或少年,还不能了解或不完全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社会政治意义,还缺乏判断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他们有时做出某些错事,往往是年幼无知或受坏人引诱教唆所致,对他们是教育问题,而不是惩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刑法中违法性错误与故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违法性错误,或称法律上的错误,或称禁止的错误,是刑法错误的一个种类,指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评价的歪曲反映。详言之,即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在法律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以及应处怎样的刑罚的歪曲反映。这种认识错误导致行为人对其行为的主观评价和法律的评价不一致,研究这种错误的日的在于认识这些“不一致”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有无影响,有怎样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抢夺行为能否成立想象竞合犯刘佳雁抢夺罪是一种易发生的侵犯财产的犯罪,刑法理论认为,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该罪在客观上具体表现为乘人不备,出其不意,突然掠取,使被害人不及抗拒就失去控制自己财物的能力,显而易见这种...  相似文献   

13.
论民事责任能力的价值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责任能力是指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须对其致人损害的后果独立承担侵权责任的资格,又称“过错能力”或“侵权行为能力”。民事责任能力不是不法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或客观财产能力。在侵权过失趋向客观化的今天.民事责任能力不再是过失的逻辑前提,而是以对一定的能力低下者提供免责保护为政策性考量而建立的制度。对于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应采纳以年龄形式标准结合具体识别能力的结合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吸毒行为是一种彻底逃避人类内在情绪感受的心理状态,它能够使人彻底外在化,几乎无法对自己进行任何反省①.而目前解决吸毒问题的有效方式是找到一个足够支持性的资源和力量,让戒毒人员能够全身心走在自我戒治的道路中.在戒毒实践中,戒毒人员往往缺乏自省能力,遇到问题时习惯于外归因,不能发现自身的盲点,通常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赵丹 《法制与社会》2013,(10):90-91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法人,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必须通过法定代表人的行为才能实现,而法定代表人具有自然人和法人的双重人格。在双重人格的支配下,法定代表人频频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特殊条件,侵害第三人利益,为自己谋利。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双重人格的法定代表人行为,针对其行为的不同性质的认定,希望能够解决该情况下法律责任的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6.
所谓精神病人的危害行为,是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状态处于不正常的情况下,对某些事物缺乏理解力,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控制能力和没有辨认自己行为及后果的能力,不能遵守一般正常人必须遵守的各项法律规则而出现的危害国家、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司法实践中较多见为暴力攻击所致他人身体上损害.一个人患了精神病,由于病种及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其症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错觉、幻觉、妄想、痴呆以及思维破裂、情感倒错等等.但无论症状如何,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人的精神活动发生了障碍.而精神病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正是由于这种精神活动上的障碍,导致出现了与精神活动正常人犯罪时所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从不同角度客观地反映出危害行为实施时行为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在此,根据精神病学的理论,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对精神病人危害行为的特点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裁判要旨】因琐事纠纷引发抓扯、互殴致人死亡情形下,被告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关键在于准确判定其主观罪过的内容和性质。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被害人身体伤害(轻伤或者重伤)的结果,却追求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造成被害人死亡的,被告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却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因而导致被害人死亡的,被告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告人的主观罪过,应当结合双方关系、案发起因、纠纷性质、行为方式、事后态度、生活常识、事之常理、人之常情等因素综合认定。  相似文献   

18.
薛颖 《中国公证》2013,(2):56-56
声明公证属于对"声明意思"这种法律行为的公证。而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故有必要对声明公证中的意思表示做简要分析。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包含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主观要件有两层含义,分别是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目的意思是表意人的直接目的所在,效果意思是表意人希望对自己以及对相对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的主观意图,也就是说表意人在主观上是希望这种受法律约束的、导致法律关  相似文献   

19.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里说的行为人,可能是公民,也可能是法人。 公民进行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即能够自由地、独立地表示自己的意思,并能依据自己的意思决定自己的行为,以取得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在我们国家,对于公民来说,只有成年人、精神正常的人才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才能独立地实施某种民事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20.
所谓无知犯罪,是指行为人在不具备从事某种业务活动所要求的特殊能力的条件下,贸然从事该种有一定危险性的特殊业务活动而引起危害社会的结果的犯罪。无知犯罪这一概念是由前苏联刑法学者提出来的,戈列利克等人在其所著《在科技革命条件下如何打击犯罪》一书中指出,“无知犯罪”是指“人虽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但他有认识这种危害性的可能性,有义务放弃实施,并有可能认清自己还未具备从事活动的条件。”可见,无知犯罪的特殊之处是行为人在实施引起危害社会结果的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时,由于欠缺该业务所特别要求的知识、技能和业务注意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