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1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宣布在伊拉克建国.3日,“基地”组织分支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占领伊拉克费卢杰市,升起“基地”组织的黑色旗帜,公开宣布建立伊斯兰酋长国.4日,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发表讲话称,政府军将“继续战斗、决不退缩,直到把盘踞在安巴尔省的所有恐怖分子全部消灭,使该省人民免受恐怖主义威胁”.  相似文献   

2.
2015年3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伊拉克军队向“伊斯兰国”发动大规模反攻.2日,伊拉克军队向提克里特市发起进攻.该市位于巴格达以北150公里,2015年6月被“伊斯兰国”占领.伊拉克军方称,包括伊拉克军人、警察、反恐部队、什叶派民兵组织“人民动员部队”以及逊尼派的部族战士共3万兵力参与了此次行动.有报道称,伊朗革命卫队的海外特种部队“圣城旅”参与了战斗.西方媒体分析认为,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年曾表示将用3年时间剿灭“伊斯兰国”;因“伊斯兰国”不仅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接连杀害平民和人质,还在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也门及丹麦等地发动恐怖袭击,美国便决定联合各方面力量,提前用兵.  相似文献   

3.
2014年6月,伊拉克伊斯兰教逊尼派极端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向政府军发动强劲攻势,攻占了包括人口百余万的伊北部重镇摩苏尔、北部萨拉赫丁省省会提克里特等城市在内的大片领土。6月29日,该组织宣布在所占叙利亚、伊拉克领土建立“哈里发国家”,并将组织名称改为伊斯兰国,其头目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Abu Bakral—Baghdadil自封为最高领袖“哈里发”(国王)。  相似文献   

4.
近来,国际反恐取得重大胜利.“伊斯兰国”的头目巴格达迪被打死,其在伊拉克控制的最后一座城市摩苏尔也被解放,位于叙利亚的“首都”拉卡亦遭包围.“伊斯兰国”有形的“哈里发帝国”逐步解体,衰败之势尽显,将从有独立的军队、地盘和行政体系的半军事化新型恐怖组织回归到传统的常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这种变化给其自身和国际暴恐生态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性.未来一段时间,如何应对“伊斯兰国”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伊拉克由治到乱,各种反叛武装组织层出不穷,使该国成为中东动荡的新震源。2011年中东剧变引发地区大乱局,其地区外溢效应使本就脆弱不堪的伊拉克局势乱上加乱。尤其是2014年6月异军突起的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搅得伊拉克政府焦头烂额,使伊局势濒临失控。在这一大背景下,对伊拉克主要反政府武装组织进行简要梳理,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近来,“伊斯兰国”接连受挫,在叙利亚、伊拉克战场上逐渐走向守势.为扭转困局,“伊斯兰国”正在转变斗争策略,如通过游击战术实施反扑、在中东当地发动更多恐袭、加大对外渗透等.这种策略转变不仅会给叙、伊带来更多恐患和动荡,也将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甚至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未来动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2014年8月,什叶派政治家海德尔·阿巴迪(Haider al-Abadi)出任伊拉克新总理.上任一年多来,阿巴迪殚精竭虑,励精图志,取得一定政绩,但由于伊拉克积弊已久、政争激烈,以及“伊斯兰国”肆虐并受油价大跌冲击,伊拉克整体形势并未出现大的改观.2015年8月,阿巴迪在上台一年之际宣布启动激进的政治改革,引发国内强烈反响.本文结合伊拉克当前政治经济形势,试图对阿巴迪政改的内容、背景、实施情况以及未来走向作一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8.
5月28日,在巴格达“绿区”的伊拉克总理办公室,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瑞安·克罗克和伊朗驻伊拉克大使哈桑·卡齐米·库米就伊拉克问题进行了约4个小时的会谈。这是自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以来,美伊两国最高级别的公开双边会谈。对美伊这次对话,国际舆论评价不一。部分舆论认为,会谈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双方只不过是“走走过场”;  相似文献   

9.
今年2月17日,伊拉克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导致逾百人伤亡。2月18日,“基地”组织分支“伊拉克伊斯兰国”宣称对此负责。目前,伊拉克马利基总理领导的什叶派政府与逊尼派、库尔德族等教派纷争激烈,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凸显,伊朗等外部势力对伊拉克负面影响持续,“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等极端势力重趋活跃。但是,伊拉克马利基政府仍控制着国内军警力量,伊拉克未来局势尚不致失控。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国已正式在阿富汗活动,但是阿富汗塔利班反对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扩张。伊斯兰国在阿富汗招募人员、筹措资金、发动恐怖袭击,并与塔利班展开争夺,这些活动主要依靠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本地势力。尽管伊斯兰国在阿富汗展开了相关活动并在2015年达到高潮,但是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仍然是目前伊斯兰国活动的重点区域。此外,由于受到阿富汗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军的打击,目前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实力遭到严重削弱,活动区域基本局限于阿富汗的东部地区。未来,伊斯兰国仍将保持在阿富汗的活动,但难以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国"的崛起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同时也威胁着美国及俄罗斯等国的利益。2014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开始对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展开军事打击,同年9月底又把军事打击范围扩展到叙利亚境内。一年后,俄罗斯也派军队进入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美国为其入叙打击"伊斯兰国"所给出的法律依据是:保卫伊拉克的集体自卫行动的延伸;叙利亚政府无意愿或无能力有效打击"伊斯兰国"。俄罗斯为其入叙打击"伊斯兰国"所给出的法律依据是:受到叙利亚政府的邀请;打击目标仅限于恐怖组织。同为入叙打击"伊斯兰国",美俄却选择了不同法律依据,其重要原因是两国围绕"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政府是否是合法政府"而进行着国际话语权之争。这种话语权之争从根本上讲是"何谓合法政府"这一国际规范层面问题之争的外在表现,其事关中国战略利益,值得中国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2.
李鹏涛 《西亚非洲》2007,25(2):61-65
yh穆罕默德.巴基.萨德尔(约1935~1980年)是伊拉克什叶派的宗教和政治领袖,伊斯兰召唤党的创始人和最高教法学家,被称为“伊拉克的霍梅尼”。面对世俗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巨大冲击,萨德尔主张政治行动主义,反对伊斯兰教继续保持政治沉默和无为状态。他撰写了大量著作,对什叶派宗教理论作出了巨大创新:首先,他不仅设想了理想的伊斯兰国家制度———纯正的伊斯兰国家与教法学家统治的结合,而且第一个勾勒出了伊斯兰共和国宪法的蓝图;其次,他第一个以伊斯兰法为基础描绘出什叶派“伊斯兰经济学”的宏大体系。①萨德尔对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尤其…  相似文献   

13.
2014年6月10日以来,中东暴恐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ISIL)或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and Al-Sham,ISIS)以势如破竹之势,迅速攻克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和提克里特等伊北部大片地区。  相似文献   

14.
自2011年以来,中东局势的剧变特别是“伊斯兰国”的兴起,吸引了数万名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奔赴伊拉克和叙利亚参与战事。随着“伊斯兰国”日渐溃败,此波规模空前的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转移和回流,将对国际安全造成深远的影响。仅从这些人员个体性的角度,难以全面评估此类安全威胁。应在“伊斯兰国”全球战略布局、本土恐怖组织结合当地议题的发展与重组以及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活动网络的联结等三个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在这三个层面的表现中,俄罗斯和中亚地区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安全风险。一是两地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规模庞大,而且大多成为“伊斯兰国”及其部分分支的主力,并在世界各地多次发动恐怖袭击;二是组织性较强,“伊斯兰国”的效忠组织及分支将成为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回流及恐怖活动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三是他们的转移和回流,不仅推动“圣战”萨拉菲主义等暴力极端主义的渗透,而且将提升俄罗斯及中亚恐怖主义的国际化水平。所以,如何增强上海合作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的反恐能力及合作水平,施行针对回流的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改造政策,对于维护地区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春天爆发的“阿拉伯之春”,很快将中东带入了混乱、动荡、恐怖主义和内战的深渊.六年过去了,叙利亚部分地区冲突趋缓,2017年7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达成协议,建立新的“冲突降级区”;伊拉克经过三年鏖战,2017年7月9日解放摩苏尔,全面恢复领土完整指日可待;“伊斯兰国”失守摩苏尔,被困拉卡,失“土”亡“国”只是时间问题.形势似乎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已经看到了黎明前的曝光,中东乱局有望画上句号,至少是一个休止符.然而,这些亮点仅仅是表面现象.如果说目前是中东动荡的一个关键节点的话,这不是动荡的终点,而是新一轮动荡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渗透经历了悄然崛起、迅速扩张和扩张停滞三个阶段.其活动特点也随之调整,从和平宣传招募转向暴力控制威慑.阿富汗政府治理缺失、安全力量不足、经济落后是“伊斯兰国”势力在其境内蔓延、扩张的根本原因.当然,“伊斯兰国”在阿富汗扩张的制约因素很多,主要有意识形态上的抵制、部落传统文化的对立以及阿富汗塔利班的牵制.目前,“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已无力恢复到全盛期的规模,但其圣战萨拉菲思想的影响不容忽视,不能排除其可能进行战略北移,从阿富汗北部向中亚渗透.  相似文献   

17.
宛程 《国际安全研究》2019,37(4):76-107
对于“伊斯兰国”而言,建构和输出意识形态至关重要。特定内容的意识形态不仅催生了“伊斯兰国”组织,并最终实现了其“领土”形式。在内容上,“伊斯兰国”汲取了之前政治伊斯兰的理论建构成果,并在“圣战”组织的实践过程中确立了复归的“哈里发国”和暴恐化的“圣战”两大核心意识形态。不仅如此,“伊斯兰国”还对两大核心意识形态进行了激进化实践。在复归的“哈里发国”方面,“伊斯兰国”试图通过宣示权力和荣耀来奠定其合法性基础,并以此来操弄族群身份认同,以吸引更多支持者;在暴恐化的“圣战”方面,“伊斯兰国”致力于对暴力进行形塑和展示,推动“暴力仪式观”的传播,从而造成了新恐怖的弥散;此外,“伊斯兰国”还试图通过篡改伊斯兰教义教法的方式来建构复归的“哈里发国”同暴恐化的“圣战”之间的联系。在“伊斯兰国”遭遇地面战场的失利之后,这些意识形态及其实践会为其续命。鉴于这种情况,需要对“伊斯兰国”的核心意识形态及其实践给予更多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供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际联军打击“伊斯兰国”战事已进入尾声,然而,地面战场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伊斯兰国”思想的消亡。从萨拉菲-吉哈德主义极端意识形态发展脉络框架下考察,“伊斯兰国”在这一思想脉络中的独特历史地位塑造了它当前与未来的思想发展方式。国际社会需要认识到,当前反恐战争所面对的“战败者”可能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失败,其意识形态过去近半个世纪危机式发展赋予了“伊斯兰国”面对失败的独特抵抗能力。“基地”组织在2011年被击溃后的历史也证明,在可预见的未来,“伊斯兰国”将很有可能继续在扩大其基本怀旧式叙事、赋予战败以合法性的同时,还将通过“全球恐怖商标”下的“特许经营”模式,将一种“暴力即思想”的恐怖思想内核进一步扩散并升级。国际社会打击“伊斯兰国”战争,可能刚刚到一个需要进行“中期评估”的时候,这场战争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国"组织利用叙利亚、伊拉克乱局迅速崛起,已构成国际恐暴势力主干,不仅威胁叙伊两国政权,而且催生"溢出效应",对地区和全球安全构成挑战。"伊斯兰国"的崛起打乱了美国的中东战略部署,迫使美国调整地区议程,将遏制"伊斯兰国"扩张作为优先事项。但是,美目前出台的相关举措局限性明显,恐难遏制"伊斯兰国"扩张势头,打击恐怖主义亟需扩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在美俄各自主导的反恐力量、叙利亚和伊拉克政府军、库尔德人武装等多方力量的打击下,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军事实力、领土面积和财政收入损失惨重。2017年7月,"伊斯兰国"占领的伊拉克摩苏尔地区丢失,这标志着该组织在遭受沉重打击后进入衰败阶段。但目前该组织并未消亡,而是在组织结构、战术策略和恐怖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转变后的"伊斯兰国"将继续利用网络技术和社交工具传播极端思想、制造恐怖活动、获得资金支持。此外,"伊斯兰国"武装人员的扩散、跨国"圣战者"的回流及其庞大的分支网络和众多的效忠团体将继续对中东和世界的安全形势构成威胁。为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协作,将"伊斯兰国"残存势力清除出叙伊境内,建立以大国协调为基础的国际反"伊斯兰国"合作机制,消除其重新崛起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