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农业保险模式:对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在发展农业保险方面尚缺乏经验,如何借鉴世界各国开展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来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借鉴世界各国建立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应从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建立特殊风险巨灾基金、国家应给予的政策支持、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多渠道农业保险体系和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方面来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2.
2008年人保财险贵州分公司对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政府的宣传和财政补贴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巢湖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设计具有突出的特点,总结其实施成效和工作经验,探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为欠发达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许多国家 ,农业保险早已成为政府保护和支持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我国做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保险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与农业的基础地位格格不入 ,也不利于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本文从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构建的意义入手 ,对农业保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对农业保险制度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各种灾害给“靠天吃饭”的农业以重创,极大制约了各国农业生产,给农民带来了巨大损失,使各国财政背上沉重的负担,也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这样严峻的现状,进一步凸显了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迫切性。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程度、气候灾害差异、种植历史、文化习惯、社会形态、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所实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它的发展优劣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保险作为一项风险转嫁、损失分摊的经济补偿制度。对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农业保险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没有国家的补贴政策。没有经营主体愿意承保等。建议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经济的稳定性。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家禽业保险的发展能够为家禽养殖业提供风险保障,但我国家禽保险业存在政策支持不足、养殖户对保险认识不到位、商业保险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为促进我国家禽保险业的发展,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家禽业保险纳入财政补贴的政策性保险险种范围;通过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养殖户的风险意识;加强保险公司的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推进产品创新;建立政府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机制,有效控制风险;建立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家禽业风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建立住房地震保险制度必要性与可行性兼备。我国住房地震保险应区分为政策性的基本保险和商业性的补充保险两个层面;投保方式方面,基本保险应强制投保,补充保险属自愿投保,单列险或附加险形式可由投保人自行选择;承保机制方面,强制性基本保险可由保险公司具体经营同时由国家财政有限托底,商业性补充保险可由保险公司、专业再保险公司形成共保机制并严格控制风险;费率厘定方面,基本保险和补充保险的精算程度、厘定权限均应有所区别,应实行差别费率并不断提升精算水平。  相似文献   

9.
农业保险是保障农民稳定收入的重要手段,现实迫切需要创新农业保险体系。在传统的商业农业保险方式已不能有效保护农业经济的状况下,应持续实施并注重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挥其主体作用;逐步推行互助保险模式,发挥其补充作用。形成覆盖整体农业经济发展的全方位保护伞。  相似文献   

10.
建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它的发展优劣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保险作为一项风险转嫁、损失分摊的经济补偿制度,对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当前,我国的农业保险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如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没有国家的补贴政策、没有经营主体愿意承保等.基于这种现状,我国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包括国家财政补贴制度、再保险制度、巨灾风险基金制度、税收减免制度等在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和近来多个省份农业严重旱灾,暴露了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对当前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特色农业保险的发展能为特色农业保驾护航,推动农业结构化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新形势下,成都特色农业保险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特色农业保险覆盖面狭窄、保险品种单一、经营模式不成熟、承保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现存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监管部门、保险机构等各个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完善财政政策支持、科学开发保险品种、加大对特色农业保险的研发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等,为成都特色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成都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再保险机制是农业保险机制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保险提供一道必要的屏障。本文从归纳农业再保险机制的内涵与外延、运行的制约因素和运行机理及政府所起的作用等农业再保险机制运行的几个基本认识着手分析,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再保险机制进行系统地研究,探索构建我国现实背景下的农业保险发展的再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三个集中"思想的指导下,成都市的农业产业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理论上,农业产业化的风险较大,这个过程必须伴随农业保险的发展。目前,成都市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保险之间的互动机制还没有有效建立起来,一方面是越来越大的潜在需求未被激发出来,另一方面是实际供给不足的同时却还吸引了国外保险公司的注意。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发展农业保险比较成功的几种模式,文章提出的对策是: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是目前成都市农业保险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寻找农业保险赢利的平衡点,建立一个缩小保险供需双方距离的中间组织。  相似文献   

15.
专利保险有助于优化专利激励功能,专利保险与普通有形财产保险相比有其独特性。我国推广专利保险的主要困难和障碍:专利保险市场需求不足;专利保险的保险费太高;专利保险市场化运行程度不高;保险公司对专利保险的推广运营比较谨慎;专利保险的推广模式有待完善;在某些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专利侵权风险大,影响保险人承保积极性;专利价值难以评估等。为了能有效实施和推广我国专利保险制度,必须结合专利保险的优缺点与我国企业专利保险需求,发挥保险公司金融优势和专利中介服务业务优势拓展专利保险,完善并推进专利保险制度,进而优化专利保护机制以支撑产业技术创新,完善我国驱动创新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需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转变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健全以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主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降低农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改善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等。  相似文献   

17.
自然灾害频发使得过去主要依赖政府灾后救助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建立和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政府究竟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扮演什么角色是尤为重要的问题.文中通过阐述政府干预巨灾保险市场的背景以及必要性,介绍国外政府干预巨灾保险的实践,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政府的职能和应当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尚处雏形期,保险方式、具体制度设置不够合理,保险经营技术落后,政府支持度不够,企业认识不深入。未来应当从完善环境责任立法出发,实行保险分业管理,强制险与任意险相结合,优化各项具体保险制度,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飞速的发展,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促使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保障老年人健康的生存,本文试图提出老年护理保险这一概念,从法律角度进行探讨。目前在我国,老年护理保险立法还处于空白。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老年护理保险发展现状研究,提出目前我国发展老年护理保险存在的问题,并同时与美国、德国、日本等老年护理保险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进行对比进而来提出构建我国老年保险体系的对策。笔者提倡建立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通过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公权调控为补充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立起一个政府、投保人、保险公司、护理机构为主体的这样一个协调发展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20.
商业性金融信贷投放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明显、政策性金融支农能力有限、农村信用社一社支持“三农”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业保险严重落后于“三农”对风险控制的需求、农村担保机构缺失导致农户贷款难、利率定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建议从充分发挥各类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支农作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邮政储蓄机构发放适合农民需要的小额贷款、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建立小型信用担保组织等方面入手,有效推进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