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法治建设也是如此。没有精神的法治,犹如没有灵魂的人体,再刚性的法条也难免沦为摆设。因此,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历史上,管仲指出"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明代张居正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法之必行"的真正动力来自哪里?有人说靠监督,有人说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社会,中国是一个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也是世界各国中最不缺伦理道德资源的国家。但中国目前却面临着道德危机。当前中国道德危机主要还不是发生在"私德"的领域,而是发生在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公共"领域,发生在作为社会公共道德即社会性道德的"公德"领域。历史上中国最不缺乏、最完备的是"私德",而现时代我们最缺的是"公德",人们广泛议论的当代中国道德危机事实上是"公德"的危机。中国人过去拥有的"德"与当前中国人所缺的"德",事实上不是同一个"德"。  相似文献   

3.
弘扬法治精神,在于每一个人自觉自愿的行动,这也是法治精神的最终要义所在。有法必依,法之必行,建立法治政府是关键。如此,全社会就会像呼吸洁净的空气一样去拥抱法律、敬畏法律。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三位国家领导人都着重强调了"法治"二字。习近平说,"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李克强说,"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张德江说,要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也是每个人的应有权利。自由具有历史性、阶级性,与人的社会属性密不可分。自由的实现依赖于法律的保障,但是自由并非无所约束,法律保护自由但也是自由的界限。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马克思关于自由与法的思想对于当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即人民自由权利的实现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阶级性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法治建设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5.
我理解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是要树立社会的法治精神,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个人的合法权益,也包括履行个人的义务等。为什么后面这条这么重要?因为我发现在宣传法律时,很多人接受的信息就是我的权利,不一定接受要履行义务的信息,可是权利和义务是携手并进的,如果只讲权利不讲义务,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影响?要消除这些影响需要是否还在对我们起着不艮的我们的法治进程?这些因素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秦汉以后的中华帝国不是人治,特别不是先秦儒家所说的人治,毛泽东说:"历代都行秦政法",谭嗣同,章太炎均是如此观点。中国两干多年来,维护庞大帝国运转的是先秦法家倡导的专制法治,或者说官僚法治、帝制法治。总结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人对"法治"的追求,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以下线索。中国人对西方的"法治"产生兴趣并将之与传统中国"法治"观念对照,始于19世纪  相似文献   

7.
一、现代法治的渊源与原则 "法治"在《牛津法律大辞典》被看作"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能随便就定义的概念"."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它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这些原则一般被看作表达了法律的各种特性.如:正义的基础原则、道德原则、公平和合理诉讼程序的观念,它含有对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在任何法律制度中,法治的内容是:对立法权的限制:反对滥用行政权力的保护措施:获得法律的忠告、帮助和保护的大量的平等的机会;对个人和团体各种权利和自由的正当保护;以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不是强调政府要维护和执行法律及秩序,而是说政府本身要服从法律制度;而不能不顾法律或重新制定适应本身利益的法律".  相似文献   

8.
论行政主导对我国走向法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主导的政治传统造就国家社会一体化社会结构和行政化法律形态 ,不是权利制衡权力 ,而是权力支配权利 ,法律不但不具有制衡行政权保障公民权的法治功能 ,反而成为侵害公民权的工具。整个社会对行政权的依赖 ,导致公民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的缺失。这些既是走向法治的障碍 ,也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赵虎敬 《人民论坛》2012,(23):94-95
"少数人"权利保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符合国际人权保护原则普遍性的要求,同时也符合民主法治、社会稳定和谐的内在要求。"少数人"权利保护包含保护"少数人"的文化、宗教信仰、使用自己语言等几个方面的权利。为了"少数人"的权利保护更有实效,我们应从法律制定、法律适用以及社会保护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权利是法律树上挂结的果,是一国民众的最宝贵财富。民众对法律权利的渴望,犹如果农对果实的期待。在国泰民安的现代法治社会里,法律树上的权利果实常常是琳琅满目和四季飘香。在权利果实的庇护下,民众才会充满安定感和洋溢着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法治及法治文化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迎合和满足了社会主体的价值需求,从而使社会主体认同、选择和信仰法及法治.在形式上强调了法律的权威至上、司法独立原则,强调了立法机关的职能就在于创设和维护得以使每个人保持"人类尊严"的各种条件.在价值取向上看法治文化使社会主体变成自由、平等的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如何形成一个健全、完备的法治文化氛围,进而建立法治社会下有效的法律实施机制,保障公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权利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必须有全社会的法治精神作保障。而法治精神的树立,离不开法治文化的  相似文献   

13.
人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人治是指个人或少数人因缘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统治阶级的意志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法治不仅强调了形式上的"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还强调了"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以及"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我国和西方在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和政权组织形式,传统伦理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在法律文化上对人治与法治观念的较大差异。对此,通过分析中西方人治与法治的差异进而对如何构建我国现代化法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何峻 《长江论坛》2006,(4):13-16
行政法律制度从实质上看是一种利益保障制度。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是行政法治的至上原则。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原则,提高人民群众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的民主参与程度,弘扬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善待人的权利,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阳 《重庆行政》2015,(4):62-6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思想认识活动。其最根本内涵是,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于法律,权力受制于法律,权力与责任相统一,权力要尊重权利。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法的统治。相对人治而言,享有国家最高权威的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导人,而是法律。法治通常包括两重含义:"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尊重,而大家所尊重的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法治是民主的具体体现,因为良好的法律是人民的共同意志,或是在少数人的正当利益受到保护前提下的多数人意志。当法律享有最高权威时,也就是人民的共同意志、或多数人意志享有最高权威的时  相似文献   

17.
杨春福教授<自由·权利与法治--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一书综合运用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多维视角透视自由,提出"自由主义视野下的权利" ,包括两层主要涵义:自由主义以权利为基础,权利以自由为核心.书中着重分析了权利的法定性,明确划分法治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并将权利的概念纳入作为系统工程的法治的各个组成要素.该书锁定公民权利和法治社会两个核心概念,指出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准即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理性架构,具体地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界限;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法治社会的核心评价标准,即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中国"实现的前提是社会普遍具有崇尚和遵从的现代法治精神。直面当前社会凸显的"信访不信法"、"唯权"不"唯法"等法治精神缺失现象,如何准确理解法治精神的基本内涵,透析社会法治精神缺失现象产生的危害及根源,积极探寻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精神的内涵,通过强化法治文化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普法教育长效机制、构筑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加快司法行政体制改革、提升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等,对于重构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目标是有必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最近,有资料表明,仅上半年,我国因各种安全事故造成死亡人数高达5.2万人,其中,大部分是死于矿难。"对此,国家安监总局李毅中局长义愤填膺地说“我们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加在一起,共有一百多部,为什么矿难频繁发生?”"是啊,在灾难面前,生命显得是那样脆弱无助。在这连连发生的悲剧面前,除了让每一个遇难者家庭得到相应的赔偿外,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会想到我们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法律。"但是,正如有识之士所说的那样:“我国现在所缺的不是法律,而是法治。”因为几乎是每一起矿难的背后,都可以看到了官商勾结的黑影…  相似文献   

20.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部婚姻法起步,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既让人们感慨数千年的"人治"社会已经脱胎换骨,又带来了"有法可依"以后的新思考。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循着这样的法治建设路径,习近平同志提出,"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凸显了法治精神在依法治国新阶段中的重要作用。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法治建设也是如此。没有精神的法治,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