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正父亲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这一生是丰富多彩的,又是非常坎坷的。1934年,我在台湾彰化出生,下面有4个弟弟妹妹。1938年,父亲因不满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化、皇民化统治,毅然带着全家来到北平,当时我们住在西城区南太常寺4号。当时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台湾人的身份是"日本人",自然我们搬到北平之  相似文献   

2.
正"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建言献策奔波,政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当我被选为市政协委员的那天,父亲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把他几十年来在市政协的提案和其他材料放到了我面前,厚厚的几大本,捧起来很重,我心里也顿感沉甸甸的。"文章里的父亲陈炳基是北京市政协的老委员,他是第五届至第八届的常委;儿子陈小兵则是第十二届的新委员。岁月,见证了父子两代的政协情。陈老现年已经87岁,他生长于宝岛台湾的台北市。陈老在学生时代就投身台湾岛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学生运动,曾被关入日本人的监狱;1947年岛内爆发著名的"二二八起义",陈老是亲历者和参加者;同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作为昆曲"义工",白先勇不断游走于台湾和大陆之间,他率众打造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深受年轻人青睐。而他最重要的一项写作计划——为父亲白崇禧写传却迟迟没有完成。在为父亲写传的过程中,白先勇搜集了几百张照片,从北伐战争到台湾的最后岁月,白先勇说,"这些照片很有历史价值,把它们串起来,就是我父亲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正"我出生在台湾白色恐怖的监狱中,奶奶希望自我开始能平安顺利,故取名为开平。"翻阅老照片,不难发现萧开平简直就是父亲萧道应的翻版,一样的温文尔雅、谦谦君子。兄弟姐妹中,只有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现在是台湾知名法医。他另一身份是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现任会长,工作之余奔走两岸,传扬先辈抗日精神,传递几代台湾人对祖国的深忱热爱。  相似文献   

5.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6.
<正>2月1日至18日,"七彩云南·相约台湾"文化月系列活动在台湾佛光山举行。活动由云南省台办、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文联和台湾佛光山财团法人人间文教基金会、台湾佛光山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本次活动是第二年在台湾举办,活动规模较去年进一步扩大。为了活动的圆满顺利,云南派出了  相似文献   

7.
父女情深     
四十年前,我与父亲失散了,直到一九八七年三月,我才收到了父亲由台湾辗转寄来的一封信。当知道父亲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健康时,我非常激动。不久,我又盼来了父亲要回大陆探亲的消息。可是,父亲让我寻找失散了四十余年的继母和弟弟,却又成了我的思想负担。我曾不止一次地寻找过,可我们祖国的地域这么辽阔,茫茫人海,让我到哪去找呢?正当我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的时候,台湾事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根据我提供的只言片语,很快在上海市为我找到了继母和弟弟,使我们取得了联系。  相似文献   

8.
《台声》2020,(2)
正"琼海是我的第二个故乡。父亲在这边耕耘了21年,早已与当地人融为一家,我现在也把这里看作是自己的家。大顺农场是父亲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关于他林瑞斌,1988年出生,台湾高雄人,海南琼海大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2019年5月被共青团海南省委授予海南五四青年奖章。  相似文献   

9.
情儿时,我是枕着父亲的臂弯、依在父亲的怀抱里长大的,伴随我告别无数个春日冬夜的是父亲口中的童年往事、家乡的生活经历。故乡亲人的肖像随着父亲的描述,在我的脑海中定格;宝岛台湾美丽的海、故乡的云、绿色的田野、父亲的外婆家,一幕幕温馨美好的情景深深镌刻在我的心灵。40年的憧憬,多少次的梦回,使我陷入了思维的误区,想着梦中的情景,不愿睁开双眼。我梦见了自己和父亲一起回到故乡,我渴望记忆的河流继续向前流淌。然而,梦想只能用来憧憬,带来的是更加深切的渴望。唉!我和父亲得了同一种病———思乡病。正如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乡愁…  相似文献   

10.
胡亚芳 《台声》2003,(5):33-34
很小的时候我常常问父亲:别人都有爷爷奶奶,我的爷爷奶奶在哪里?终于有一天父亲对我说:爷爷奶奶在老家,我们的老家隔着海,很远很远……上学读书以后我才慢慢地知道了,一道狭长的海峡横在大陆和台湾之间,阻挡了两岸很多人归家的脚步。父亲胡来成1925年4月7日出生在台湾省台东县新港区都兰乡八里村,阿美族人。1946年国民党补充兵源,父亲与当时25岁的哥哥和年仅17岁的弟弟被迫当兵,被编入国民党70师。12月,这支一万多名台湾兵组成的队伍被调往大陆战场。满载士兵的船离开基隆码头的时候,新兵都涌向甲板,不愿离开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台湾…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20,(2)
正帮助云南农民这件事,这曾经是父亲的愿望,如今,也成了我的事业主线。"来了就真的不愿意走。"他认为,两岸之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隔阂,只要台湾青年肯踏出第一步,一定可以在这片创业热土上有所收获。关于他罗杰翰,80后台湾台北人。2017年通过福州仓山区彩虹桥台湾青年创业孵化器进驻大陆。2019年被评为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  相似文献   

12.
刘晓华 《台声》2013,(3):81-83
台中雾峰乡,是我如诗如画的“外婆家”。我母亲李慧英在此出生、成长,并与受委派去到台湾工作的父亲相识相恋,1948年初随父亲回大陆。对我而言,从小“外婆家”只是个梦,直至1988年,我姨妈一家来常州看望我们,我母亲也随之实现了重返故乡的夙愿。后来,我多次因公因私到台湾,台湾的山山水水早已不陌生,与台湾的亲朋好友更是彼此牵挂。  相似文献   

13.
父亲常对人说:"我的父母来自台湾,我生长在福建厦门,海峡两岸都是我的故乡。"一百多年来,"留种园"延续着我们卢家绵绵不断的两岸情怀。"留种园",这不是一片田园、一座公园或花园的名字,它是我家祖上在台湾创立的家塾,并成为我们家族的"灯号"。一百多年来,它延续着我们卢家绵绵不断的两岸情怀。1895年,甲午战败的清政  相似文献   

14.
我的两岸情     
《台声》2019,(22)
<正>父亲随祖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因不堪在台湾当"亡国奴",毅然跨过台湾海峡来到祖国大陆,为了谋生,在大陆东北辗转各地后,定居在呼伦贝尔市(现地名),父亲生在台湾,长在大陆,他热爱医疗卫生事业,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人民。我1968年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中心城市——海拉尔,尽管父亲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在当时政治环境影响下,父亲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父母相信祖国、相信人民,仍教育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要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人生实在难料,我怎么也想不到我的一生会是这样的。解放前,我父亲母亲受台湾地下党的委派回大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回不了台湾了。所以,我就生在了北京。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春节期间,由云南省台办、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和台湾财团法人人间文教基金会、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七彩云南·相约台湾"文化月系列活动在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举行。此次活动以"弘扬中华文化、共贺新春佳节"为主题,安排了云南少数民族服装服饰暨非遗文化展、云南民族文化歌舞演出、绚丽佛光——云茶联谊活动和云南丽江旅游推介会4个版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父亲周书楷曾任台湾国民党“外交部长“等要职。是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外交界的风云人物。我的父亲于1992年7月31日在他的台北办公室里,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逝世,享年80岁。匆匆团聚梦自孩提时代至今,我与父亲仅有过两次短暂的团聚。1936年农历六月初二,我出生在湖北省安陆县城关,不久,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夏,日寇逼近大武汉,我的父亲奉命派赴英伦任国民政府驻英大使馆甲种学习员,开始了其长达五十余年的职业外交官生涯。我的母亲带着弟弟暂回湖南省衡山县外婆家避乱。我和  相似文献   

18.
妈妈的毛衣     
《台声》2016,(2)
正十岁的黄莘离开妈妈时,撕心裂肺地哭,小手紧紧攥住妈妈不放松。多少年后,记者问黄莘为什么?黄莘说,不知道,我总觉得再也见不到妈妈了。黄莘一家是台湾云林人。日本割据台湾后,黄莘父亲不满日本殖民统治,带着5个子女来到祖国大陆生活。"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更加疯狂。作为医生的黄莘父亲,毅然参加了由李友邦将军领导的抗日队  相似文献   

19.
怎样继承在台亲人的遗产编辑同志:我父亲于1948年底随国民党军队去到台湾,1979年退伍后,一直在台北经商,购置了一些房产,积攒了一些钱财。1997年4月11日,我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不幸丧生。临死前他留下遗嘱,除了他在台湾的子女外,也要我继承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母亲放心了     
仲夏的一天,我从祖国的北京,来到香港.我和居住在台湾的母亲相约在那里见面. 我本来也生在台湾.当我六岁的时候,父亲为了谋求职业,和母亲一起带着我来到大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到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参加了工作,第二年,父母又迁回台湾.我已是五十五岁的人,可是我和母亲分离却已有三十七年了. 一九八○年初,我头一次得到了在台湾的亲人的消息:父亲已经过世,母亲仍健在,五个妹妹均已成家;还有一个弟弟是母亲到台湾后生的.七十多岁的老母知道我还活在世上,自然也是喜出望外. 但母亲总担心我在大陆穷困,难以度日.老人家通过亲戚带来的头一个口信便是:“实在不好过的话,就想办法出来吧!”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