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月革命后,在苏共领导下,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苏维埃国家政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受了严峻考验,但也有一些历史教训,主要是由民主制走向集权制,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因此,恢复和完善民主政治原则,成为列宁晚年政治体制改革设想的核心问题。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实现人民共和国的基本目标;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党与国家的关系、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有效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等。列宁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设想虽未实现,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伟  张展 《学理论》2009,(8):30-32
苏联的官制在列宁时期初步运行起来,在斯大林时期得到发展和僵化,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官制相比较,二者既有继承,也有异化。分析和比较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官制特点,不仅可以进一步审视斯大林体制,而且从中能够得出苏共失败的原因。同时,它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执政党的建设也是一个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列宁高度重视发展党内民主对于共产党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主张。但之后的斯大林,为了巩固其在党内的地位和权力,逐渐背离了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致苏共党内民主严重缺失,从而为苏共执政的垮台埋下了祸根。斯大林对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有一个背离与嬗变的过程。一是利用列宁关于扩大中央委员会的思想来巩固个人权力;二是把列宁  相似文献   

4.
列宁晚年所著的系列反思文章作为其政治遗嘱,为完善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权力制约监督制度及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列宁晚年权力制约监督思想的核心是改革党内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对权力的有效控制。借鉴列宁的相关思想,当前党内纪检监察体制的优化路径主要有:科学认识和辩证处理巩固党的领导核心权威与加强党内权力制约监督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纪委的相对独立作用;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开展廉政风险管理,建立权力制约监督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苏共有74年执政的历史,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是沿着一条越来越背离列宁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路线走下去的。在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性质、组织原则、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一步步改变了党的面貌,最终亡党亡国。苏共蜕变给所有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处于执政地位的党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6.
苏联民族工作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及苏联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都源于列宁的思想。在苏联存在的70年间,苏共为解决民族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也存在很多问题,有些问题的影响甚至外溢到其他国家。苏联民族工作失败的原因可以从苏共、民族关系理论和国体等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政党的领导核心是民主集中制的内在要求。自列宁时期始,苏共领导核心的制度安排曾对苏联有效集中权力进行现代国家建构发挥巨大作用;斯大林时期领导核心制逐步异化为个人集权和专制。直至苏联解体,领导核心制实际处于虚化状态,民主集中制原则始终未得到有效贯彻,最终导致苏共权威丧失、苏联解体。苏共领导核心制从有效集中到权威丧失的历史给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以深刻启示,即必须高度重视领导核心问题,正确处理领导核心和集体领导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制度化的权力交接机制,重视政治领袖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汪冲 《学理论》2014,(1):40-41
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在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文化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这一研究日益趋于成熟,但仍然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还可以做继续的挖掘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正一、苏共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缺乏甚至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最重要原因从赫鲁晓夫开始,到勃列日涅夫,尤其是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苏共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不仅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没有为之献身的精神,甚至背离并最终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他们在顺境时忘乎所以,在逆境中失望消沉甚至迷失方向,领导干部的信仰迷失成为导致苏共亡党的最重要原因。苏共的教训警示我们,共产党领导人的信仰和德才对党的建设非常重要。如何保证党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信仰坚定的党员手里,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所谓“红色经典”《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等电影在中国流传甚广,其中许多“经典台词”一度成为流行语、口头禅,但从前苏联解秘档案资料和前苏共平反斯大林执政时期冤假错案的文件看,由斯大林幕后“编导”的《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等所谓“红色经典”电影纯属歪曲历史,虚构事实的谎言。  相似文献   

11.
一十月革命之后,经过几年艰辛曲折的奋斗和探索,斯大林继承列宁执掌苏共领导权和苏联政权,不久就开始了在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过程,并且不断从理论上对这种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总结。斯大林领导苏联30年,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  相似文献   

12.
李慧 《学理论》2012,(14):27-28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从众多原因中可以看出,苏共这个政党存在时期,腐败的蔓延和滋生是导致最后解散的一个致命原因。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建设起到了警示作用。从苏共解散中,中国共产党应该重视腐败这个问题,吸取苏共解散的教训,加强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具体措施有:重视群众的利益,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党员的思想上入党;加大健全监督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试析斯大林在党政关系上的畸变及其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初苏共倒台,江山易帜,根本的原因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这一模式的内核应是斯大林在处理党政关系上的畸变。本旨在透过斯大林从理论上对列宁党政关系原则的片面阐释到实践中背离的畸变过程,揭示出作为执政党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李芮  黄建军 《学理论》2011,(28):44-45
苏共执政史上长期党内民主缺失是苏共亡党的根本原因。苏共党内民主缺失的主要表现是:在干部制度方面,搞的是终身制和任命制;在决策体制方面,搞的是高度集权制;在权力制约体制方面,缺乏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其深刻教训:一是造成各级领导干部缺乏监督,形成了官僚特权阶层,党群关系恶化;二造成党的决策失误,损害了群众利益;三是造成党内思想僵化,个人迷信、教条主义盛行,窒息了党的生机和活力。这些深刻教训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搞好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6)
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和实践者,坚持在行动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并在其晚年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列宁的勇敢尝试,将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理想落在实处,为推动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做出卓越贡献,并为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深入分析和挖掘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举措,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更好地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6.
勃列日涅夫在掌管苏共的十八年间,推行的是一套维护集权制的党建思想和求稳抑变的党建实践.由此使苏共的思想理论日趋僵化,高度集权的体制固化,致使苏共党建模式的积弊暴露无遗,延误了改革的时机,为苏共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徐博涵研究员在经过16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一份珍贵的理论遗产——列宁晚期思想研究》一书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7月出版。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课题《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终研究成果,全书共31万字。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专著,是我国学者对列宁晚年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作者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新观点、新见解,对进一步深入挖掘列宁晚年思想这一珍贵理论遗产作出了很有价值的探索。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我反复阅读了这本著作,受到许多启发。我认为,此书有以下特点和长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执政包容性思想之源,主要有两方面:从理论角度看,其发源于马克思晚年唯物史观的新发现,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包容性思想的理论依据,为无产阶级执政党揭示了执政包容性的主题、主旨、基本原则以及历史和现实条件;从实践角度看,可以追寻到列宁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实践,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包容性思想的现实源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践,采取间接过渡的形式、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引入市场关系、利用资本主义等治国理政的方略,既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也促使无产阶级执政党执政的方略、理念、路径、视野更加体现出包容性。  相似文献   

19.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宁 《理论视野》2008,(5):35-37
列宁晚年遵循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俄国的具体实际,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辩证法,正确认识和处理若干关系,有助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论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胡连生从1921年开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着伟大的俄国人民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新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以及一些基本的经济机制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