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现代性社会中,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已经让人们深刻地体验到了"生存安全性"危机的来临,从文化价值观念的视域化解生态问题成为当代实践哲学的合理性主题,而生态治理的文化逻辑则彰显了具有时代高度的社会公共性价值信念和理想,追求的是从环境生态到心灵生态的公共性转换,此种逻辑所映照的是一个多元差异共生之文化优位的证成与自觉培育,鲜明地凸显了人成为人的意义上的优雅、安全、健康之心灵生态的创制轨迹。  相似文献   

2.
(九)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改革开放以后,党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一个明显短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呈高发态势,成为国土之伤、民生之痛。如果不抓紧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必将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资源环境的恶化反映了行政生态理论的重大缺失,它不能有效指导公共行政以应对资源环境危机。着眼于事物的根本,寻求破解资源环境问题的政府管理之道,就是要推行生态行政。生态行政是对行政生态的修正,推行生态行政需要从斧正行政目标、强化政府环保责任、平衡政府权能、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约束政府生态管理行为等方面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态资源价值的日益凸显,我国涉生态资源案件的数量与类型不断增多,传统刑事司法模式下单一的刑罚手段已无法有效解决环境犯罪行为中人与环境的关系。由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将以恢复、预防为主的恢复性司法引入环境犯罪案件逐渐受到司法界关注,古田县法院"补种复绿"生态补偿机制就是其中的典型尝试。"补种复绿"在古田县近年的环境犯罪预防及恢复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法源依据不明确、适用对象具有局限性、事后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的试点情况,将生态补偿机制纳入环境刑事司法模式,同时配合实施过程的保险机制与监督机制,是实现生态环境之有效保护的可行之径。  相似文献   

5.
<正>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基、生态之要,加强水污染防治、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愿望。多年来,党和国家大力加强城乡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确保群众喝上安全水、干净水,全面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加大饮用水资源保护,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和身体健康。引滦入津工程是在国家支持下  相似文献   

6.
正一谈到长沟镇,我就自然地想起南宋词人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上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多么美好的画面。良辰佳景、高朋挚友、赏心乐事,宛然出现在词人心目中。今天的长沟镇虽然不是陈与义笔下的"午桥",但杏花疏影、绿岛花田之美胜似"午桥"。今日长沟之美胜在环境之美。长沟镇把打造绿色生态环境作为立镇之基,紧紧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时发展的生态立镇总体原则,坚持生态  相似文献   

7.
进化 《今日浙江》2008,(4):52-52
进化镇是萧山区的区域大镇、人口大镇、资源大镇,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有“青梅之乡”之美誉,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依托其独特的生态优势,努力打造进化生态文明的金名片,在立足生态、做美环境上动足了脑子、下足了功夫。  相似文献   

8.
吴树新 《中国发展》2007,7(4):20-23
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文明观,是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总和。生态文化建设包括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生态工程,进行生态体制、生态社会及生态社会风气建设。环境教育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其主体有学校、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等。  相似文献   

9.
王云霞 《思想战线》2012,38(2):50-54
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追问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及解决之道上,在对人类中心主义及人类主体地位的态度上,以及所立足的视域等方面,都提出了迥然相异的观点和主张。生态中心主义立足于后现代的视域,对传统伦理学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指认二者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并将个体道德修养的提升视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与之相反,生态马克思主义则站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上,力挺人类中心主义,指认生态破坏源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不公正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并将谋求社会制度的正义视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二者在环境问题上的理论进路进行比较,有助于促进它们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深化环境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是文明建设主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公民,其素质高低关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寻生态规律之真、达生态道德之善、臻自然诗意之美这三个方面构成生态公民的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11.
《政策瞭望》2014,(5):1-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之美、自然生态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人文行为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的完美融合.科学发展之美.加快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上不去,美丽中国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但我们的发展只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只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只能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统一的发展,不能靠牺牲环境来换取增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级都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所以说,美丽中国必将是绿色发展的中国,必将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我们只有坚决摒弃“有毒GDP”、“黑色GDP”,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美丽中国的基础才会坚实.自然生态之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诸江  蒋兰香 《求索》2008,(5):53-55
环境保护地役权是指作为人类受托人的政府或环保组织,为了生态公益和环境资源保护之目的,经和土地权利人约定利用某人土地的一种用益物权。它是借鉴民事地役权而设立的一种为实现生态公益和环境资源保护目的的新型权利,也是环境法与物权法的协调与沟通。环境保护地役权有其存在的独特的价值、特点、内容和现实表现形式。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规定,以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地役权在实现环境资源经济价值和推进生态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人们可以对思维方式生态化作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广义上的"思维方式生态化",是指所有思维方式(不论是否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对象)逐步向和谐、有机、整体性等等的过渡或转变。人们并不会突出自然生态之作为思维对象这层含义,而仅仅在比喻的意义上,把所有人类思维分为生态的(和谐的、有机的、整体的、健康的等等)和非生态的(不和谐的、机械的、局部的、病态的等等)两种大的类型,并主张将非生态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生态式的。  相似文献   

14.
刘文良 《思想战线》2013,39(3):66-73
我国生态文学日渐繁荣的表象背后潜伏着一些不利因素,无论是生态文学本身的内涵建设还是生态文学创作环境的营造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影响生态文学良性发展的弊病。中国生态文学要走出当前的困惑局面,一是要尊重文学规律,通过拓展生态视野、开放生态题材、深化文化批判、突出审美意识、强化文学意味等途径,加强生态文学的内涵建设;二是要加强外部引导,通过重视生态批评、加强理论指导、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出版平台、拓展宣传渠道等方式,优化生态文学的创作环境。  相似文献   

15.
谢凯 《当代广西》2011,(24):44-45
"绿色学校"的称号是对一所学校在开展环境教育的意识和行动上的肯定,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教育,使他们环境认知、环境意识以及环境行为方面得到真正的学习和培养。所谓生态德育,是指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环境伦理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军 《前沿》2010,(7):179-181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环境伦理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它以全新的视角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所构成的整个世界视为一个生态共同体,在这个生态共同体中,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使自然获得应有的“权利”和道德关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环境伦理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刘丹  ;唐绍均 《求索》2008,(4):139-141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和生态恶化的加剧,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日益得到重视。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价值理念是构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基石和落脚点,本文在对环境侵权责任和环境责任保险基本原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包含社会正义、生态正义、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张云雁 《前沿》2011,(20):197-200
生态移民作为恢复生态、扶贫开发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之一,广泛地运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在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小康生活的实现中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中央西部大开发会议高度重视西部生态移民建设。生态移民区的人口政策及法律、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生态移民行政补偿政策与法律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生态移民工程与制度建设两手抓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七月的寿光,移步换景举目绿。生态之美赏心悦目,而生态之利功在久远。寿光市已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并通过国家生态市建设技术核查。这背后,凝结着该市人大常委会的不懈努力。重大事项决定权推动生态战略实施"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宏大工程,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和推动者。人大常委会有责任通过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把这项工作变为全市人民的意志和行动。"寿光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