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杨也 《党建文汇》2011,(1):40-40
西汉天汉元年(前100)匈奴新的单于继位。汉武帝刘彻为了表示友好,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苏武究成任务正准备返回,匈奴上层突然发生了动荡,他被扣留下来。匈奴单于软硬兼施,都没能让苏武背叛朝廷,就决定把他流放到北海.“苏武牧羊”的“北海”,其实并非浩瀚的海洋.  相似文献   

2.
章林 《前线》2020,(10)
正西汉前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控制西域地区,并不断进犯中原地区。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持续了数百年,这期间既有汉将投降匈奴的,也有匈奴人降汉的。这些降者在辅佐新主人时,往往得不到重用。不过,有一个被俘的匈奴人却是例外。他不仅受到汉武帝的重用,最后还成为汉武帝的托孤大臣。这个人就是金日磾。  相似文献   

3.
中原与西域从联系发展到联合最终发展到联合一体即统一,有其地理,经济、文化、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必然因素。首先,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西域与中原的紧密联系;其次,匈奴的扩张政策迫使中原与西域各汗国在抵御匈奴的斗争中联合;第三,东汉时期西域诸国有要求中央政府对西域实施管理的迫切愿望;第四,汉朝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的政策对西域形成向心力。  相似文献   

4.
刘运动 《世纪桥》2007,(2):97-99
西汉初期,对匈奴实行以“和亲”为主的民族政策是为了安边保境、争取发展的机会,虽然有妥协退让的一面,但亦有进攻的性质。通过与匈奴“和索”,输送给匈奴地区大量的汉族物资,“派辩士风喻以礼节”,对匈奴进行经济文化渗透,达到“毋战而渐臣”的目的。这种渗透是建立在汉匈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这一基础之上的,渗透匈奴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开疆拓土,或巩固已开拓的疆土,实现统治者的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7,(4)
<正>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的北方少数民族至少有160多个,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鲜卑、羌、柔然、乌桓、东胡、回纥(鹘)、突厥、蒙古、契丹、党项、女真等,绝大多数不存在于现有的56个民族之中。首先说匈奴。匈奴王国在秦汉时统治中国北方大部分草原,势力十分强大。当时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匈奴入侵的工事。  相似文献   

6.
范震威 《奋斗》2008,(3):62-63
在秦代前后,今河北、内蒙与辽宁相接的一带被一个叫东胡的族人统治着。据专家们研究,东胡是山戎人的后裔。东胡的西邻是赫赫有名的匈奴,在同匈奴的战争中.东胡被击败。匈奴人将东胡灭掉并将之掠为奴隶之日.正是溃散的东胡人北逃之时。  相似文献   

7.
刘秉承 《实践》2010,(3):53-53
<正>曾活跃于阴山南北的匈奴民族,虽然在经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后最终消失,但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匈奴曾盛极一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南九公里的大黑河南面的冲积平原上。据传每到秋凉霜冷,附近的草枯萎了,唯有昭君墓上的草依然是青色的,故有“青冢”之称。它记述着昭君出塞和亲的古老故事,成为民族团结和睦的象征。 据《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王昭君,字嫱,西汉时南郡人(今湖北省兴山县),“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觐见汉天子,耍求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后宫侍沼王昭君闻讯,便挺身而出,自愿充当和亲使者,以修好汉匈关系。他到达漠北匈奴单于庭后,被呼韩邪单于封为宁胡关氏(关民,匈奴君主的正夫…  相似文献   

9.
清风慕竹 《党课》2011,(22):106-106
汉高祖刘邦一生征战,打了无数的败仗,平城之围可说是最令他尴尬的一次失败了,他被匈奴人布下的奇兵围困在白登山达七天七夜,最后靠贿赂匈奴单于的皇后才得以脱身。  相似文献   

10.
吴忠礼 《共产党人》2007,(16):53-55
西晋司马氏王朝,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和少数民族起义的双重打击下,走向了土崩瓦解的末日。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匈奴左部帅、建威将军、匈奴五部大都督刘渊(公元310年)乘机在左国城(今山西省离石县)起兵反晋,自称大单于、汉王,建国  相似文献   

11.
银川小史     
远在五六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狩猎游牧生活。春秋战国时代,这里是朐衍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集居地。秦始皇灭六国,派遣大将军蒙恬统帅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取黄河南广大地区,据有宁夏平原设立北地郡。  相似文献   

12.
司马炎建立的西晋,从公元265年至317年,历时52年,最后被匈奴人建立的汉国灭亡。晋宗室司马睿逃到江南重建晋政权,史称东晋。东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  相似文献   

13.
匈奴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动的游牧民族之一,我国从有记载的编年史开始就一直有他们的踪迹——殷周时称鬼方,后又称混夷、獯鬻、猃狁;春秋时称戎、狄;战国后特别是秦汉以后称匈奴或胡。匈奴人“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平时以畜牧和狩猎为生, 遇有战事,跨马出征。他们甲胄轻便, 身体健壮,勇猛异常,往来迅速,出没无常,用复合骨片制成短而有力、便于骑兵使用的弓,以善射闻名;近战中用马刀和长矛。从春秋时期开始,匈奴人不断南下袭扰,西汉武帝时期遭到打击,元气大伤,于西汉晚期发生分裂, 呼韩邪单干率部归顺汉朝,逃到中亚的郅支单于被汉朝消灭,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  相似文献   

14.
毛胜 《党的文献》2007,(4):91-92
《汉书·张陈王周传》记载: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进犯.文帝任命刘礼、徐厉和周亚夫为将军,分别驻守霸上、棘门和细柳,以御匈奴.一天,文帝亲自去巡视军队.  相似文献   

15.
说汉匈     
范震威 《奋斗》2007,(10):62-63
司马迁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此说已逐渐得到方家的共识。我之所以说“逐渐地取得共识”。也源于另有别说.但难以将司马氏的说法推倒。在20世纪的学者中。王国维先生认为。匈奴就是夏代的荤粥(即獯鬻),商代的鬼方、昆夷,西周的猃狁,春秋以后称戎狄、胡。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4,(11)
<正>一、火不思的历史来源最早的火不思约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是一种由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创造的弹拨乐器,它以羊肠为弦、挖木为槽,琴轸并列一侧。相传西汉元帝时,王昭君被选出塞,在去匈奴的路上,王昭君的琵琶坏了,让匈奴人模仿制作了一把新琴,这就是火不思的前身。由于仿得不是很好,王昭君看后笑着说:"浑不似",由此火不思历史上又音译作胡拨四、琥珀词、浑不似等。发展到元朝,火不思成为有历史记载的蒙古族传统弹拨  相似文献   

17.
两汉时期的雁北地区是北方匈奴、鲜卑等民族和中原汉族人民的聚居地,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该地区的文化呈现多民族共存的特征。该地区的文化融合现象和特征虽然文献记载较少,但目前发现和发掘的考古遗存却较好地保存了这一民族文化融合现象。主要表现为汉族墓葬中发现匈奴、鲜卑等民族的文化因素以及在鲜卑墓葬中发现汉族文化因素的文化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8.
缘何不封李将军李宇涛,彭玉堂《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征战至白发苍苍的老将军,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他英勇善战,所到之处“皆以力战为名”,且足智多谋,临危不乱,“居上郡时曾率百骑与匈奴数千骑相遇”,在远离大本营,敌我力量极...  相似文献   

19.
《党风建设》2000,(11):18-18
周代时,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3%,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需求日益迫切。森林被大量砍伐。公元前215年,汉大将蒙恬抗击匈奴胜利,收复了河套地区,并向那里大量移民。汉人很快将占领的匈奴人的牧场变成农田。汉武帝先是开垦河套地区。接着开垦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20.
《党的建设》2010,(2):49-49
"互市"在历史上主要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西汉政府同南越和匈奴之间的通商,是中国最早的互市之一。最早的互市是以绢易马。到隋唐时,西北各民族饮茶之风盛行,茶马互市兴起。唐肃宗时,回纥入朝,驱马市茶,首开茶马互市的先河。茶叶主要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