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福利权是指国家向农民所提供的各项福利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经济待遇和文化娱乐等方面,它反映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一种权利关系。农民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享有与其它公民主体同等的福利权利,这既是现代国家公共服务职能的充分体现,也是公民社会个人权利意识的合理表达。由于中国工业化资金主要来自于以二元体制为基础的农业积累,而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并未理解向全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与政府统治权威来源这两者间的紧密关系,政策倾斜与观念滞后共同导致农民福利权长期以来被忽视,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突出瓶颈。因此,理解农民福利权的重要性将不仅能进一步深入认识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而且也有助于对未来新型城镇化战略蓝图的整体擘画。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经济为先导的中国农村改革,正日益深入地影响着农村的社会政治关系.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法制的日益发展与完善,使得广大农村地区以行政命令和政策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运用法律手段调整我国农村建设,已经开始为人们所重视.然而,农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对法律的理解、认同和接受程度仍处于表面层次,农民法律意识现状仍是以淡漠为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民通过对法律的认知和运用所形成的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思想、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的总称。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的目标是让法治成为农村治理的基本方式,不仅需要基层公共权力部门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也要求普通农民要提高法律意识,养成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由于农村社会更多地沿袭传统,农民对伦理道德和乡村习俗的遵守和自觉维护已经形成习惯,而对国家法律  相似文献   

4.
孙姝 《世纪桥》2008,(4):54-55
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过程中特定的人或组织按特定方法阐释法律的活动。从哲学方面看,阐释学法学将法律理解为一种解释活动,揭示了理解和解释的普遍意义;从法律适用方面看,法律解释维系着立法意图和司法目的、立法权和司法权两对重要的关系。法律解释必要性理论有助于重新认识我国现行法律解释体系所存在问题的成因,基于这种全新的原因分析,可以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5.
劳务派遣涉及三方主体和两个合同,这使劳务派遣中的劳动法律关系较之《劳动法》所调整的传统的双边对应的劳动法律关系要复杂得多。本文通过对学界相关研究的质疑和评述,结合笔者对劳动关系理论的理解,探析劳务派遣中存在的劳动关系。以期为司法实践中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对劳动者责任的承担和分担提供理论依据,为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提供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6.
法官应适时表明对法律的见解,包括对法律关系性质的判断,对法律关系在实体法上的构成要件以及对构成要件证明责任负担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对人工智能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的理解要走出具象化、拟人化的误区。遍布于操作系统、搜索引擎、交易平台、社交平台和订制新闻平台之中的机器学习算法才是对社会关系和相应的法律关系冲击最大的人工智能形态。智能化平台的涌现,一方面带来了新的国家安全和主权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公私关系以及防卫国家权力的权利保障机制面临着挑战。本文从安全、发展、创新与个人权利三个维度及其相关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智能化平台的治理结构,为比较、理解和评价智能化平台的法治化路径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关于"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思想,确定了时代的两大主题改革与法治之间的关系。这对构建法治意识形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如果在"于法有据"之法问题上,或者说改革的合法性问题上出现错误的理解,也会对正在推进的法治与改革事业造成伤害。由于"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是涉及改革方向的重大问题,我们需要从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宏观背景中理解深化改革的合法性,而不能把改革"于法有据"之法简单地理解为制定法;要准确理解改革的法之依据,首先要求我们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做到根据法律进行思考,应该把法之范围确定为法律渊源系统;在构成法律的法源形式中去寻找发现可能用于改革的法律;同时还需要根据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律方法进行充分的论证;最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法治与改革关系之中运用法治方式来确定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之法。  相似文献   

9.
<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干部如何处理好同农民的关系,是涉及到整个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大问题。 1.探索新的办法,密切干群关系。一是做到以理服人。农民是最讲究实际,最尊重事实的。农村基层干部所做的一切工作,要求农民做什么,不允许农民做什么,即便是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都要面对面地同农民摆事实讲道理,循循诱导,取得农民的同意,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民主权利。二是要平等对待农民。只有做到平等对待农民,才能得到农民的信任,才能将所做的工作,所讲的道理被农民所理解和认可,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达到目的。三是做农民的思想工作要有针对性。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0.
拆迁法律关系的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拆迁关系涉及到政府、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但现有规定对该关系的界定不仅混乱,而且造成了不应有的矛盾和对政府的不理解。为此,必须理顺拆迁法律关系,确保法律关系的顺畅以及公共利益与公民利益的和谐并存。  相似文献   

11.
从法律体系构建、中国的社会现实、法律的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冲突以及现行法立法缺陷等角度看,制定专门的农民权益保护法十分必要.让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认识到其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这也是对公民权益的最大保护.出台一部好的<农民权益保护法>,将大大增强我国农民借助国家法律实现自我保护的能力,使农民的维权行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降低农民在法律缺失状态下发生对抗性行为的频率,从而有利于农村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2.
何景春 《世纪桥》2010,(1):70-72
研究高校法律关系,应注意其复杂性和局限性两个基本特征;在对高校法律关系分类研究中,教育法律关系本身是一个含混的概念,用它来讨论高校内某两个具体主体之间关系乃至整个高校法律关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探讨高校法律关系各主体权利义务,一方面不应忽视各主体在宪法上权利义务问题,另一方面也应警惕简单地依据高校教育法规概括性地列举有关主体权利义务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民间法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道德习俗、社会规范被逐渐制度化且相对稳定的一种通行做法。民间法仍然被很多农村群众所认可,农民更多的愿意在自身的生活空间中寻求一种秩序,因而国家的法律法令就很难真正地深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国家需要一套协调机制来解决国家法律政策与民间法所存在的冲突与对峙,以对地方传统风俗的有益部分进行法律变通,以促进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政府行为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玲 《世纪桥》2007,(6):14-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农民,而目前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对此,政府应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宣传,并推行相关法律;落实教育政策等方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就是对农民要少“取之”,多“与之”。一要千方百计怎样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农民问题 帮助农民增加收人;二是少从农民手中索取;三要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必须做好下列三件事: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让利或微利销售,不准在农民 第一,在政治上给农民以民主。一要全面推进 头上“敲竹杠”,赚大钱。村级民主决策,凡是事关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 第三,在政策法律上给农民以保障。一要给农须提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多数人的 民土地保障,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农民珍惜土意见作出决定;二…  相似文献   

16.
实行村民自治是改革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中国经济改革在农村实现突破后,广大农民群众对民主政治权利的要求更加迫切,希望法律能够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尊重自己的民主权利。实践证明,农民是能够管好自己的事情的。对农民来说,村里的事情就是家里的事情,村民委员会履行职能的好坏,不仅关系村子的命运,更关系农民家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许小莲 《求实》2006,(12):92-94
在社会主义时期,共产党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党的十六大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因此要深入理解依法执政的内容,而对依法执政之“法”的理解是诠释依法执政内涵的关键。执政所依据的法律应当包括所有我国现行的国家法律。党的领导与执政的组织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分工负责,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内服务型政府研究的四种角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井敏 《新视野》2006,(3):38-40
目前国内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四个角度:一是从政府与公民关系转变的角度;二是从政府职能历史演进的角度;三是从政府职能结构调整的角度;四是从政府工作方式转变的角度。角度不同,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解不同,因而对服务型政府宣传和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目前的法治现状较不理想,法律一定程度上处于虚置状态.农民选择法律的成本与收益之间不能形成合理的关系,社会成本、经济成本及可能的司法腐败带来的成本均不支持农民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纠纷.从经济学角度看,"厌讼"是农民在中国农村现实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因此,要建立合理的机制及加强相关制度建设,降低农民诉讼成本,才能使中国农村走出法治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法律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指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法律关系的变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进行法律改革和法治建设应当处理好法律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法律全球化与西方化的关系,法律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