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互为养成、融而为一,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体现文本维度与价值维度的辩证统一、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的辩证统一、理论维度与实践维度的辩证统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多维审视,能够为文学艺术创造和文化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想象空间,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不竭动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支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展的13个显著优势、13个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时间表和任务图。这是长期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经验总结,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文化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鲜明特征及价值取向,都有着重要的浸润滋养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之外,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脉作用,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而且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自信,并坚持走好这条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明确提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系统梳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厚根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的瑰宝,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潜力所在,也是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克服教条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与制度特色的统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的统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完美融合。文章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形成的理路,提出了从增强三个自信、坚持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寻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7.
向芬 《前线》2014,(1):30-32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指出的“四个讲清楚”,全面阐释了宣传中国特色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简单地说,这“四个讲清楚”就是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讲清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14,(3):60-64
正习近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  相似文献   

9.
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蕴含着后世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生长点和优秀基因,是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是我们在文化激荡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新时代语境下,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结,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但其在弘扬过程中也面临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漠视、大众文化及网络文化的冲击等困境,因此,应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开展有意义的日常文化活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全面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华。具体而言,无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思想路线、执政理念方面,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对外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历史渊源,体现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13.
刘辉 《新长征》2014,(10):18-19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伦理共识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其诸多思想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契合。  相似文献   

14.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青年学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和迈向文化自强的践行者。实践中,青年学生要从以下三重维度出发坚定文化自信:要认真学习、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6.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政党和国家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制度优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相结合,其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其时代价值体现在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其文化价值体现在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党建价值体现在有助于丰富党的执政理论,培育和形成强大的执政党文化软实力,巩固和夯实党执政的文化基础,以文化强党建设带动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4,(5):7-8
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高对中华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振兴中华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和研究阐发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国外文化形态的三个重要维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是由大学道德、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等核心内容构成。我们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个维度出发,形成以传统文脉为深厚底蕴的大学道德、以革命理想为持久力量的大学理念、以砥砺奋进为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建设中国特色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战略高度提出文化自信,围绕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南。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对中华文化价值、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维护民族精神独立性;必须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