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犯罪,就是统治阶级以法律规定的,危害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而应处以刑罚的行为.犯罪并不是历来就有的、永恒存在的社会现象.犯罪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的确立,社会划分为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持其统治地位,总是以国家的名义,把一切危害其阶级利益的行为宣布为犯罪,并以严厉的刑罚方法予以处罚.可见,犯罪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犯罪概念是刑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无论对剥削者国家刑法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刑  相似文献   

2.
法的本质问题是法律科学的核心问题,"统治阶级意志是法的本质"长期成为我们法学教育中一个基本的概念被传承着。但是本文认为,并非一切有阶级的社会就是阶级对立的社会,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并非全然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统治阶级意志论"也并不能涵盖当今一切社会形态的法的本质。据此提出,"一定阶级意志"为法的本质更为周延的界定。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自产生犯罪现象以来,统治阶级就没有停止同这种反社会现象作斗争。其中是维护属于统治地位的统治关系和秩序。统治阶级在同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本阶级的代  相似文献   

4.
法律和政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法律和政策的特征什么是法律?法律是阶级统治的产物.自从人类社会有了阶级分化以后,统治阶级为着保护自己的利益,压制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便组织了国家,定出了法律,作为他们的统治武器.苏联法学家维辛斯基院士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经典著作,给法律确定了一个精辟的定义:"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经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适用的行为规则(规范)的总和,其目的是在于保护、巩固并发展有利和适合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解释法律和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的.法律和国家一样,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自己的经济  相似文献   

5.
<正> 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刑事犯罪的斗争。如何认识刑事犯罪的阶级属性,认识刑事犯罪和阶级斗争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法学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司法实践问题。本文仅作初步的探讨。一刑事犯罪是阶级社会的现象刑事犯罪是阶级社会的现象,是犯罪分子对统治阶级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6.
大家知道,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观点等等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告诉人们: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要通过教育活动,将本阶级的思想灌输给人们或下一代。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法学界就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对于理论研究的深入是大有裨益的。对此,我们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一起探讨。一法的阶级性说明法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镇压的工具。原始社会也有习惯、族规、宗教戒律等行为规范,有些原始氏族、部落中甚至还有某种行使调解职能的组织。但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刑法?     
刑法就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根据本阶级意志,规定某些危害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的行为为犯罪,并用刑罚力法给以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刑法是法律的一个部门,它和其他法律一样,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国家的形成而出现的,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先后出现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四种类型的刑法。  相似文献   

9.
宗教与法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保护,宗教活动逐步趋于正常,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大大加强,我国的宗教管理工作出现了空前大好的局面。随着各项工作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宗教活动和宗教工作也需要纳入法制的轨道。因此,宗教与法律的关系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和法律都是统治阶级用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刽子手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暴动。牧师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远景……,从而使他们忍受这种统治,使他们放弃革命行动,打消他们的革命热情,破坏他  相似文献   

10.
谈死刑     
死刑,是用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方法来达到统治阶级预期的政治目的的一种刑种。它是阶级专政中最重要也是最严酷的手段。历代剥削统治阶级,在运用法律这个武器来镇压被统治阶级时,总是把法律中的极刑看成是加强或挽救其统治的有效良方。尤其是当着这种统治秩序受到严重威胁的时  相似文献   

11.
一、精神病人的犯罪学说分析产生犯罪行为的根源,总的说来,由于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通过法律把一切危害本阶级利益和秩序的行为宣布为犯罪.但是,精神病人在其造成对他人或社会的危害结果时,其动机和目的并不同于一般的罪犯,也不是因阶级社会的产生而才会  相似文献   

12.
新说法的本质孙春增我国传统的法学理论认为:法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和体现;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实际上,这一理论体系是前苏联维辛斯基法学理论模式。笔者针对在《法学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3.
权与法,一个说不完的话题。永远是公众关注的热点,也就是永远是有关法制的新闻报道与文艺作品的一个重大主题。 从本质上说,法律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段制定出来,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强制性规范体系;而权力,主要指的是行政与司法的权力,也是统治阶级才有的;所以,它们应该是一致的。权是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宪法?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的总章程。它表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呢?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论证社会意识的阶级实质时提到"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为了证实这一理论,本文通过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角度上对此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证明了它的客观真理性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的论争中,有一种将法的职能、功能同法的本质等同起来或混淆起来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这样一种观点,就是认为“镇压敌对阶级,以便建立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即“法的阶级性”,仅是法的本质的一个方面;法的本质的另一个方面,则是“管理公共事务”即“法的社会性”。还有人从国家统治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上寻找论据。他们引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一段话:“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  相似文献   

17.
陈娟 《法制与社会》2011,(25):268-268
法律的本质揭示了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事实,法的价值则回答了统治阶级应当以什么样的终极追求来平衡阶级关系,制定为人所认可的法律。马克思法本质观下法律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缺失了其能够被信仰的基因,从法的价值出发重构马克思法哲学视野下的法律信仰对法制社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有些同志告诉我们:只要肯定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就不能再说某些法同耐也可能反映其他阶级的意志,有的甚至可能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我们不怀疑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在主观上是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法的阶级性的纯洁。正因为这种善良动机有吸引力而使这些观点能够流行于法学界,并经常占统治地位。但在我们看来,这些同志恰恰是忘记了考虑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个因素,才会形成上述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法归结为统治阶级意志时,似乎惟恐有人把它腾架于虚无缥渺云端,接着立即强调指出,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从物质生活条件的土壤到开出统治阶级意志的花朵来,不是一个平滑的、无冲突的简单过程。其  相似文献   

19.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与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传统的宽严相济思想的渊源宽严相济作为我国现阶段的刑事政策,对于正确指导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宽严相济作为一个传统的治理国家的手段和理念,最初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刑事政策。其思想来源于我们国家悠久的统治历史。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统治阶级就在不断探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论证社会意识的阶级实质时提到"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为了证实这一理论,本文通过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角度上对此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证明了它的客观真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