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惊喜的奇迹 美国的“阳光州”佛罗里达。三月。好客的迪斯尼乐园和国际儿童村在迎接来自50个国家的50名特殊的小客人。 清早。儿童村贵宾室。一位身材高大面容慈蔼的老人走进,他就是亨利先生,“给孩子一个世界”活动的创始人。工作人员立刻告诉老人:“中国西安的特邀代表到了。”这时,一辆轮椅朝亨利先生缓缓滑来。轮椅上坐着一个活泼可爱的黑  相似文献   

2.
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这位名叫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疾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呼吸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这一活,就是整整十二年。莫里老人在与病魔顽强的较量中,活到了八十六岁。老人临终时,许多媒体的记者都闻讯赶来,团团围在老人的病床边,都巴望着莫里老人能够慷慨激昂地对媒体受众说点什么。那老人到底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认为老人…  相似文献   

3.
她,不是哪一位老人的儿孙,对老人们口口声声叫她闺女。这里的老人和她都没有血缘关系,可她把老人当成亲生父母,把这里当成片自己的家。 她,就是河北省隆化县旧屯乡敬老院的服务员李孟芹。 1984年,乡里建起了敬老院挑选服务员,勤劳、贤惠的李孟芹是头一个人选。正值青春年华、时年28岁的她离开了美满、幸福的家庭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条件简陋的敬老院。在这里,她一干就是18年。 来到敬老院之后,李孟芹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每位老人、老人的被褥脏了,她主动拆洗;老人的衣服有洞了,…  相似文献   

4.
每天早晨,在锦州市凌河区松坡里188-74号楼的楼口,总有一个60多岁的老人从里面走出来,在自己的大信箱里取出大叠大叠的报纸和杂志,然后把这些报刊抱到屋子里去,专心致志读着这些文字——这位老人阅读的目的并不在于了解天下的大小事情,而是给这些报刊挑错。人们很难想到,就是这位不起眼的老人,已经坚持为包括《人民日报人《光明日报》在内的几十家报刊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多家电台、电视台挑错达20多年之久,从他手中邮走的挑错稿件字数已过卯万字之多!他就是被人誉为“挑错大王”的许正元。发现报刊、电视、电台…  相似文献   

5.
苏省东台市富安镇党委书记于加生,隔三差五要来敬老院看望五保老人。今年6月23日下午,当王书记来到老人宿舍区看望老人时.发现有的老人铺上还垫着毯子.眉头紧皱,随即从身_L掏出300多元钱.到街上买了凉席,送给五保老人。骄阳似火的7月仔日,王书记又指定专人为老人送来六台电风扇。王书记关心敬老院是一贯的,逢到节日,他想到的是五保老人,还安排有关单位做好慰问工作。为改善老人生活,他亲自规划.指定民政部门发展院办经济。福利院办的腾甘塑料制品厂.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办起来的,他还亲自督促医务人员.每季为院内外的五保老…  相似文献   

6.
《人大建设》2001,(1):31-31
2000年11月16日上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杜耀敏在省人大常委会机关贵宾室会见了以澳大利亚联邦国会议员朱丽亚·吉拉德女士为团长的澳大利亚政治交流理事会代表团。  相似文献   

7.
情满人间     
今年82岁高龄的五保户、孤寡老人潘秀英,如今不再孤独了。四年来,她的身边多了一群“孩子”。虽然潘秀英老人与他们非亲非故,但是,这些身着蓝色保安制服的小伙子们待她比亲人还要亲。34岁那年,潘秀英老人经人介绍来到北京,给原水电部一位工程师当上了保姆。岁月如梭,转眼40余载,当年风华正茂的翩翩少妇,如今已变成了银发丛生的耄耋老人,更令人遗憾的是,老人早年丧夫,且膝下无儿无女。1996年,老人从工程师家搬到北京西城区六铺炕一区的原水电部家属楼居住,也就是从那时起,老人过起了以邻为伴的生活,只有逢年过节,…  相似文献   

8.
轮椅寄深情     
陈士行 《台声》2002,(7):45-46
5月21日,在台北曹仲植基金会、常州残疾人联合会轮椅颁赠仪式上,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又向常州市残疾人颁赠了25辆崭新的轮椅,连同市残联配套的25辆轮椅,又有50位残疾人解决了出行之苦。一位从溧阳市赶来受赠的残疾人,激动地说:“这对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这位不远千里从台湾赶回家乡参加颁赠仪式的老人就是92岁的曹仲植先生。他从1990年起先后向常州市捐赠4批轮椅共636辆,加上当地捐赠的300辆,共有936位贫困肢残人和因中风而行动不便的老人受益,方便了出行,增强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1989年,…  相似文献   

9.
在养老悄悄地从家庭拓展到社会的今天,亲情不再仅仅是血缘的概念。生活在烟台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已品尝到了新时代情与爱的浓味,找到了晚年幸福的港湾。夕阳群体的乐园在树木葱茏、空气清新,三面环海、气候宜人,人文和自然景观灿若云锦的烟台芝罘岛上,耸立着一组新的建筑,这就是由芝罘区民政局筹资兴办,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拥有200张床位,宴会厅、老人餐厅、健身房、娱乐室、卡拉OK厅、阅览室、书画室、台球室、门球场、医务室、商品部等服务设施齐全,1999年4月峻工,被进住老人称作“乐园”的烟台老年公寓。烟…  相似文献   

10.
近日,在大东街抗震救灾募捐现场,一位头发斑白、由社工掺扶着的高龄老人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居住广州市越秀区大东街的86岁独居老人李伯宜,特地汶川灾民带来了他平时辛苦积攒的8000元。  相似文献   

11.
2006年8月31日,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告别厅里哀乐低回,上百人怀着敬重的心情前来对一位85岁老人作最后的告别。追悼会一开完,老人81岁的妻子就带领6个子女,按照老人生前的遗愿,将老人的遗体全部捐献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这位已经离世的老人就是上海百联集团离休干部杨玉凤。虽然杨老去世已经快一年了,他无私助人的感人事迹还在社区里传颂,他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还在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子女。人们依然在无尽地怀念着这位老人。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记者 《黄埔》2010,(4):24-25
在惠州市政府行政中心大院内的一座办公楼上,有一大间办公室,有两位耄耋老人一丝不苟地、隔天轮换到这里上班。这里就是广东省惠州市黄埔同学联络组的办公地点,两位老人是联络组长魏成和副组长郑雄。今年4月13日上午,本刊记者专程来到联络组办公室,采访了联络组长、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魏成老人。  相似文献   

13.
在上海市中心城区有一处幽静的三角地——丁香花园。丁香花园里有这样一群执着的老人,他们坚持学习党史、研究党史,20年寒来暑往,风雨无阻。这群老人就是市委老干部局离休干部党史组的老同志们。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师团队,他们坚持为离休老干部送教上门,20年始终如一,雷打不动。这个团队就是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的教师们。  相似文献   

14.
在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明代建筑老屋阁修复工程竣工典礼上,一位高鼻子、蓝眼睛的白发老人身穿大红外套笑容可掬地端坐在嘉宾席上。这位老人就是黄山市荣誉市民、美国友人、收藏家安思远先生。  相似文献   

15.
金绮寅 《黄埔》2007,(1):44-47
1993年4月27日10时,新加坡海皇大厦四层会议厅,两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分坐在橘红色长条会议桌两边。当两位老人的手伸过会议桌紧紧握在一起时,现场两百多名中外记者的镁光灯闪成一片,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首次实现了40多年来海峡两岸受权民间团体的高层会晤。这就是著名的汪辜会谈。而两位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敬老院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供养水平大大提高,院容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区乡镇、街道共兴办了27所敬老院,夏阁镇等5所敬老院为省一级敬老院,成绩显著,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我们的主要经验就是:在敬老院建设、服务、管理及发展院办经济中,始终围绕老人作文章,将敬老院真正办成老人之家。 一、建院成家,营造舒适的安身之所 1996年,区里投资近400万元,新建了钓鱼、银屏等5个敬老院。我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处处体现方便老人、服务老人、愉悦老人的办院宗旨。一是在保证“三通”…  相似文献   

17.
刘婷 《台声》2014,(1):92-93
作为定居在安徽的台胞,李志民如今是一位满头银发、神采奕奕的老人。他思路清晰、言谈儒雅,回忆起往事总能娓娓道来。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台籍老人,在他定居安徽的几十年中,为台联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为安徽与日本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温都苏老人是1987年从科左后旗档案局离休的。其妻子格日乐老人是1992年从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支行退休的。城里老人们离退休之后,大都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而不安于清闲生活的温都苏、格日乐二位老人却来到风沙弥漫的乡村,在沙漠深处搭窝铺,植树造林、染绿大地,谱写了一篇充满活力和色彩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19.
我们遵义地区是个穷地方。穷地区怎么办敬老院?仁怀县创造的经验是“民办公助”。1980年前,仁怀县只有4所敬老院,入院老人少,敬老事业落后,原因是政府拿不出钱。从1990年开始,他们办敬老院不再单靠政府拿钱,代之以“民办公助”。所谓“民办”,就是社会办。在深入宣传、广泛协调、取得社会理解的基础上,采取乡镇企业挤一点,社会其他单位筹一点,院办经济搞一点的办法,解决办院经费问题。所谓“公助”,就是政府助。县办敬老院经费政府补一点,敬老院投入使用时,休养老人的生活费除乡镇统筹外,县财政给每人每月补助ZO元,医疗费…  相似文献   

20.
陈辉 《湖湘论坛》2024,(1):41-50
老人农业是一种生产效率不低、社会效益较高的农业经营方式。理解老人农业现象,必须坚持辩证“三农”观。从生产效率的角度看,老人农业的土地生产率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契合东亚国家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现实条件;老人农业依然蕴含着增产潜能,在粮价上涨的条件下可以被激活;在村留守农民的饭碗里装自己种的粮食,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保障。从社会效益角度看,老人农业增强了农民家庭的发展能力和养老功能;农村青年特别是中西部农村青年面临城镇化成本高和其收入水平低之间的矛盾,其经济压力需要父辈通过经营农业给予支援。肯定老人农业的社会效益,就是要避免单纯从生产效率角度来简单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