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杀性暴力犯罪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一个敏感而重大的问题,由于此类犯罪的危害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在研究如何侦查此类案件的同时,应当着重探索此类犯罪的基本特征和发生规律,在防范对策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伤害犯罪是一种常见多发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危害社会治安的暴力犯罪。当前伤害犯罪特点有:波浪式上升、多数发生在熟人之间、被害原因以琐事纠纷为主、被告人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9—35岁的男性农民为主等。预防伤害犯罪需要加强对农民教育;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化解矛盾的作用;广泛地推广复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从国际恐怖活动看我国的爆炸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我国正进行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造成一些人的心态失衡 ,国内外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引发的恐怖活动、暴力犯罪日益突出。恐怖活动多以爆炸犯罪为主的原因主要有 :效果明显 ,成本低、安全。我国爆炸犯罪的特点是 :诱因从单一向多元转变等七个方面。应采取的对策有 :① .加强各国间的联系 ;②加强立法 ;③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④强化情报信息的收集与反馈 ;⑤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制度 ,传授打击爆炸犯罪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加强犯罪情报管理,将暴力犯罪控制在预谋阶段,管好人口以及时发现可疑线索,控制武器装备以避免严重危害,加强路面控制以处置突发事件,创建安全文明小区以编织治安网络,提高侦破能力以震慑违法犯罪。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捕捉暴力犯罪信息,探索暴力犯罪规律并注意蛛丝马迹,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预防和控制暴力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自杀性犯罪是作为犯罪学上的概念而使用的,我们对它的研究是从犯罪学的视角进行的。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犯罪现象,自杀性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以同归于尽的心态及行为,以社会或者他人为危害对象,严重危害社会及他人的应受到指责、处罚和制裁的行为。自杀性犯罪有其自身的特征,是一种社会危害极其严重的犯罪。作为"同归于尽"的自杀性犯罪,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针对其产生的原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减少这类犯罪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6.
暴力犯罪作为一种传统的犯罪类型,一直是国家预防和打击的重点。新的社会条件下暴力犯罪表现出许多新特点。流动人口暴力犯罪占比较大;青少年暴力犯罪比例上升,低龄化趋势明显、暴力程度日趋严重;犯罪嫌疑人受教育程度低,大多无固定职业,经济状况较差;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为暴力犯罪的主要发案区域。为有效提升控制犯罪的能力,宏观上应当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微观上应从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流动人口、青少年和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与暴力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2年以来上海市暴力犯罪在数量、质量、犯罪动机、成员结构、犯罪地域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上海市经济发展态势的相互对应比较上看,经济发展对暴力犯罪具有系列影响:①从根本上说有利于防、控暴力犯罪的发生;②在经济形态转化过渡期,暴力犯罪有所上升,具体原因有贫富差距导致的心理失衡;社会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矛盾的局部加剧;观念上的混乱与迷惑对外交往中的一些负面影响等。  相似文献   

8.
对于暴力犯罪而言,犯罪空间条件是其犯罪行为发生的必备条件之一,对暴力犯罪的空间条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暴力犯罪的规律以及探寻暴力犯罪的原因。本文依据有关调查资料,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暴力犯罪的城乡地域分布及城乡地区犯罪率比较;二、犯罪场所与犯罪实施的关系及特征;三、犯罪人对犯罪地选择的主观倾向及原因。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能使人们对暴力犯罪的空间条件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而且对加强暴力犯罪的空间防范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生暴力犯罪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实施暴力犯罪的大学生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主要体现为规范意识不强、漠视他人权利和以自我为中心。而大学生实施暴力犯罪的动机主要有贪利动机、报复动机和性动机等,在意志特征上表现为控制力比较弱和实施犯罪的坚决性。社会转型期现实与观念的影响、教育功能的缺失、大学生需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等是形成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原因。开展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预防,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切实开展心理干预,努力消除犯罪情景,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适,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流动青少年犯罪具有犯罪数量多,犯罪比例大;犯罪低龄化严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犯罪类型以侵财犯罪为主,暴力犯罪亦很突出;团伙性犯罪上升,地域性特征明显等特点。流动青少年犯罪大量增多,既有社会转型历史背景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上相对贫困、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漏洞,家庭、学校教育不当和流动青少年自身心理异常等方面的原因。要遏制流动青少年犯罪多发的势头,必须采取大力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保障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流动青少年的素质;大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优化社会环境,完善社区建设;加强普法教育,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