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在法院执行难问题上“三箭齐发”,通过作出决议、强化监督和发挥代表作用,为法院解决执行难问题助力清障。截止目前,该市已清理未结执行案件7289件,占未执结执行案件的68.7%。  相似文献   

2.
王雅 《今日浙江》2016,(23):48-48
民事案件“执行难”一直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杭州市下城区法院围绕“保民生、强规范、抓惩戒”工作主线,依靠信息化技术,不断加大执行力度,优化执行模式,规范执行行为,为破解“执行难”创造了新经验。2016年1-11月,下城法院新收案件5806件,执结案件4760件,合计执行到位标的额15.74亿元。  相似文献   

3.
“执行难”问题是长期困扰人民法院的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连城县人大常委会连续五年将法院清理执行积案工作列为重点监督议题,先后5次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6次专题调研,有效推进了“执行难”积案的清理工作,化解了一批“执行难”案件。  相似文献   

4.
近期,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法院根据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积极探索解决“执行难”的有效途径,着力解决法院执行难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8年,该院共执结各类案件1959件,标的额5000万元,“执行难”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缓解。  相似文献   

5.
传统执行模式下,执行案件“一人一案一包到底”。当事人利益能否实现、何时实现、实现程度如何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件承办人的道德水准和执法能力。加之监督制约不力,流程管理缺位,案件办理处于封闭状态,信息不公开、不对称,“暗箱操作”无法有效避免。因此,“执行难”与“执行乱”相互交织,弊病丛生,  相似文献   

6.
刘抗 《人大建设》2001,(9):43-43
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是否能被及时、准确地执行,直接影响到法律的尊严和法律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据笔者最近看到的一份资料显示,某市每年的执行存案达200件以上,有的案件已经拖为“钉子案”、“骨头案”。执行难已成为目前困扰司法机关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现阶段执行难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执行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2007年12月21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执行工作中率先推出“分段流程管理机制”。从这一天起,旧有的一个法官“包案到底”的执行模式被完全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由“案件启动”、“财产查找查封”、“财产变现”、“综合结案”四个办案小组串成的一条执行“流水线”。自此,执行法官不再对个案全程负责,而是相对固定地专门完成执行案件的某一阶段任务。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全市法院执行干警在高院党组领导下,积极贯彻中央政法委去年年底下发的关于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52号文件精神,认真开展集中清理执行存案工作,执结了一批历年积累的执行难案件,化解了一批当事人反映比较激烈的社会矛盾,在实现案件了结、公正司法目标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尤其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劳动报酬、小额债务等执行案件的标的到位率已经达到了91.69%,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登封市人民法院以“执行难”为突破口,多策并举,克难攻坚,两年多时间执结案件5698件,使执行存案由原来的3047件下降至日前的255件,有效缓解了“执行难”问题,维护了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10.
如何破解“执行难”?浦东法院执行局(成立于2010年5月,前身为浦东法院执行厅)开出良方:多管齐下。在2010年推进清理执行积案工作中,浦东法院执行局有效清理案件1.1万余件,被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授予“集中清理执行积案全国先进集体999并荣获2009--2010年度上海市高院集体一等功。  相似文献   

11.
执行难是法院普遍存在的现象。出于各种原因,执行法官对久拖未决的案件在无奈之下采取终结执行方式。此类案件虽属少数,但对当事人而言,其损害则是百分之百,公正的判决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执行制度之中应增设以下立法:在执行条例中增设执行期限条款;设立债务书制度;建立执行凭证制度;建立定期公告制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民法院调解、裁定、判决的民商事案件“执行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对此,长宁区人大常委会把有效解决法院“执行难”问题作为执法监督工作的重点,加大监督力度,督促、支持法院破解“执行难”难题,推进法院执行工作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执行难”已成为制约整个国家司法活动的“瓶颈”,目前执行难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被执行财产难动,攻克这“四难”迫切要求执行机关在“人”的问题上取得突破,为此,文章有的放矢地深入论述了如何提高执行人员的敬业精神、法律业务知识、执行方式方法,以求有力化解“执行难”。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法院“执行难”一直为社会所关注,甚至已成为影响司法公正的瓶颈和焦点问题。据《南方都市报》2 0 0 3年12月19日报道,时下尽管造成“执行难”的因素很多,但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和人情干扰等却首当其冲,“70 %执行案有党政官员批条”,而一些领导身边便是一个权力市场,有些人就利用领导“批条”赚钱。为“保护地方利益”,一些地方政府干脆发文件限制外地法院到当地执行,外地法院来执行案件竟必须经当地行政领导批准(可谓另类批条)。而有些地方规定法院要查封企业财产必须经市委、政法委等批准。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还成立了“投资环境保…  相似文献   

15.
黄斌  红梅 《前沿》2005,(7):155-158
“执行难”是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一直是我国人民法院面临的一个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国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国家越来越重视民事诉讼中的执行问题。虽然《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执行制度有所规定,但由于执行立法、执行主体、执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执行难”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从“执行难”的概念、成因及对策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对理论与实务有一定的裨益。  相似文献   

16.
执行难是法院普遍存在的现象。出于各种原因。执行法官对久拖未决的案件在无奈之下采取终结执行方式。此类案件虽属少数,但对当事人而言。其损害则是百分之百,公正的判决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执行制度之中应增设以下立法:在执行条例中增设执行期限条款;设立债务书制度;建立执行凭证制度;建立定期公告制度。  相似文献   

17.
民商事案件“执行难”,长期以来影响审判社会效果的实现。近年来,在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支持和协调、督办下,一批长年积存的旧案得到清结。全国法院系统也及时调整了内部绩效考核体系,不再像过去那样去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执行“结案率”。更加注重以维护胜诉当事人权益实现为目标的执行“清偿率”“到位率”。并进而探索法院执行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代彦  王翁阳 《创造》2009,(4):84-85
“少讲执行难、多想怎么办”是五华区人民法院近两年的一大工作理念,也是今天全国法院学习“五华经验”的内核。从2006年的“公告惩赖执行”,到2007年“建立执行联动机制”;从2008年推出“财产申报”、“执行悬赏”,“市民体验”、“代表委员监督执行”等举措,到今年与“110”联动,措施与细节环环相扣,一套规规矩矩的执行操作系统争取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于伯军 《天津人大》2008,(12):40-41
执行难,是摆在广大执行法官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面对这道难题,宁河县人民法院执行一庭的法官们没有畏惧和退缩,他们发扬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勇敢地向执行难发起了强有力的冲锋和挑战,用智慧和汗水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执结了一起又一起案件……  相似文献   

20.
法院判决“执行难”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军 《公民导刊》2007,(9):53-54
法院判决“执行难”是一个既陈旧而又至今保持着极高关注度的话题。判决案件执行时“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严重影响到受害人及其家属正常的生产生活。由此引起的越级上访、异常上访、无理缠访居高不下,受害人及其家属甚至采取围攻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等过激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