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契约的界定——公共利益本位论视野下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云娇 《理论月刊》2005,(9):122-124
公共利益本位论认为行政法所体现和调整的是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利益关系.行政契约是行政主体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与相对人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它具有诸多特征,与单方行政行为和民事合同具有显著区别.在行政契约中,公共利益本位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行政合同是从民事合同中产生的,与民事合同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说它是民法精神渗透行政法的融合物。但行政合同又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合同,它属于行政机关实施的一种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在行政合同中享有优益权。为了防止行政优益权的滥用,防止行政机关借用合同的形式损害公共利益或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对行政合同行为予以法律控制,将这种新型的行政方式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运作,促使其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3.
张勇 《前沿》2001,(10):92-93
行政合同 ,是指行政主体以实施行政管理为目的 ,与行政相对一方就有关事项经协商一致而达成的协议。尽管行政合同在行政法中的地位仍有争议 ,但是 ,现代行政管理需要行政合同 ,且行政实践中大量行政合同被广泛应用并对各国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行政合同的功能 :(一 )合意功能。行政合同行为以自愿为主导原则 ,行政相对一方是否与行政主体签订行政合同 ,取决于自己的意愿 ,行政主体依自己的意愿选择较为合适的相对人 ,一旦相互选定后 ,合同的内容也必须是双方一致的意思表示。行政合同的合意性是实现行政性与合同性统一的前…  相似文献   

4.
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双方行为,是行政主体的特殊行政行为、弱权力行政行为、弱强制性行政行为和弹性行政方式.应当依据形式标准和实质标准,从不同侧面来综合识别行政合同,并以此来辨析行政合同与行政行为、民事合同、行政私法合同.  相似文献   

5.
梁雷鸣  石西津 《前沿》2005,(6):120-122
《行政许可法》首次在我国行政法领域引入了信赖保护原则。本文作者认为信赖保护原则乃是适用于包括行政合同在内的所有行政行为法律制度的一项普遍原则;行政合同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的确定性形成合理信赖,且这种信赖值得保护时,行政主体不得变更、撤销或废止该行政合同,如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行政机关的承诺(或合同)违法而确需变更、撤销或废止,必须对行政合同相对人造成的损害予以补偿或者赔偿。因此,行政合同领域同样适用信赖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6.
政府采购合同在性质上是行政合同还是民事合同,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分析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特征,明确政府采购合同为民事合同。但是,政府采购合同与一般的民事合同有所区别,其具有行政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一、税务行政合同的价值行政合同,又称行政契约,是指带有行政性质的合同。它是行政主体之间,或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某些目标而依法签订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税务行政合同是行政合同的一种,是指税务行政主体之间、税务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为保证国家税务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而依法签订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  相似文献   

8.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包括“公共”和“行政”两个方面。行政是“公共的”,是公共权力机构整合社会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处理公共事务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公共”的内涵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公共权力。行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服务并受人民的监督。政府公共权力行使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行政机关的行为“越权无效”。二是公共需要与公共利益。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和体现。三是社会资源。包括公共资源和民间资源两种。政…  相似文献   

9.
行政私法合同是与传统行政合同、民事合同有区别的一种新的合同类型。它是行政主体为实现对公民一方生存照顾的公共行政目标,而与行政相对人签订的具有公私法权利义务混合性质的协议。行政私法合同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均为保证实现国家对公民的生存照顾;双方当事人在公法上处于一方履行职责另一方享受权利的地位,在私法上则处于双方权利义务平等的地位;合同以生存保障为前提,但遵循偿付公平原则进行对价支付。在德国、日本等国家,行政私法已形成为较成熟的理论与制度。在我国目前贯彻"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行政私法合同作为一种新型行政活动方式,可以广泛适用于社会福利保障、公用事业服务等给付行政领域。  相似文献   

10.
在遵循依法行政原则的前提下,行政协议各方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从而实现行政目的。行政协议的主体和内容的二元性,即行政性和民事性,决定了行政协议的司法审查法律适用的复合性。行政协议的司法审查应公共利益和私人权益兼顾,并力求合法性与合约性、安定性之间适当平衡。  相似文献   

11.
政府采购合同是着民事合同的“外衣”,深藏着行政的实质。在政府采购合同中,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的委托人是政府采购合同的必然的一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受到限制;合同内容中存在着非约定权利;合同的变更或终止受到限制。解决政府采购合同纠纷,采用民事救济与行政救济途径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 世界各国的公诉制度,一般包括刑事公诉和民事行政公诉。目前我国的公诉制度主要是刑事公诉。民事行政公诉则是指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侵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或者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或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活动。民事行政公诉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检察职能,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加以确定,它反映了国家司法制度对民事自治和行政行为的干涉,当民事、行政行为侵犯国家和公共利益时,检察机关有权对这些行为进行指控,从而保障民事私法和行政关系的有序性、合法性,最终起到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的目的。笔者试对我国检察院担负民事行政公诉职能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合同诈骗罪等三种合同违法行为的分析,特别是对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比较,有助于在合同法理论与实践中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三种性质截然不同的违法行为,为依法处理合同民事经济纠纷、制裁合同行政违法行为与打击利用合同进行刑事犯罪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私人检查行为不仅是为了确保民事活动的顺利展开,也是为了敦促私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该类行为具有私法和公法的两个面向,在行政执法调查中起到了辅助作用。然而,为了避免给民事活动带来负面影响,防止行政机关不作为和私人滥用检查权,行政执法过程中私人检查行为在适用范围上要着眼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和弥补行政执法力量的不足;在检查强度上面,该行为的设定必须符合民事活动的习惯,同时还要兼顾私人的检查能力。  相似文献   

15.
合同又称契约、协议。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合同是指以确定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协议 ,包括民事合同、行政合同、劳动合同等。狭义的合同是将合同视为民事合同中以债权债务为内容的协议。本文所称的合同仅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即限定于债权合同。合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合同的一般规则就是规范商品交易过程并维护交易秩序的基本规则。国家运用强制手段保证这一规则的运行 ,使合同成为调整交易关系的法律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切交易活动都是通过缔结和履行合同来…  相似文献   

16.
论公职人员的权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祖爱 《理论月刊》2006,(9):103-105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权利保护,不仅是保证公职人员基本权利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需要。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公职人员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他作为行政主体的组成人员,代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代表的是公共利益;另一方面,他又同外部相对人一样,也有自己特定的个人利益,并同行政主体之间形成行政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行政行为是指其行使依法律授权的、为保障公共教育职能实现而实施的各种对教育合同的存续与教育目的实现直接有关的行为,此时的高校成为行政主体。其公权力具体包括录取权、学籍管理权、奖惩权、考试权、证书颁发权以及强化的民事管理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百年公共行政演变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公共利益旁落与回归的历史。什么是公共利益,如何实现公共利益,是行政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从政府职能的角度考察,传统的公共利益实现机制有两种模式,一是强调由国家或政府承担实现公共利益的职责;二是在追逐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在治理语境下,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不能靠单一的秩序来安排,要结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的优势,互相补充。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法治,规范行政程序,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9.
行政民事争议关联案件存在行政和民事两种不同类型的争议,且行政争议解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民事争议。在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则的情况下,许多行政民事争议关联案件陷入无休止的诉讼循环怪圈。调解与判决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矛盾的最终化解。在行政民事争议关联案件中引入全方位的调解制度将有助于当事人服判息诉,实现一案调解、解决两案的诉讼效益。  相似文献   

20.
朱辉 《人民论坛》2014,(11):100-102
行政民事争议关联案件存在行政和民事两种不同类型的争议,且行政争议解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民事争议.在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则的情况下,许多行政民事争议关联案件陷入无休止的诉讼循环怪圈.调解与判决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矛盾的最终化解.在行政民事争议关联案件中引入全方位的调解制度将有助于当事人服判息诉,实现一案调解、解决两案的诉讼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