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互联网的特征及其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传播性和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全球性以及互联网信息的瞬间性和易逝性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使青少年的人格和人际交往出现严重障碍,道德意识减弱,政治观念淡化,导致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识别能力弱,法制教育缺位,自控能力低。有效防范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应加强网络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上,尤其是要加强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2.
浅析大学生“触网”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在当今世界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它使人类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更大。因为他们无论从思想意识、文化层次、软硬环境都是最有“触网”条件的一个群体。互联网的快速性、开放性、自由性、时尚性、虚拟性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大大提升了大学生上网的热情。2001年我校大学生抽样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多样性,网络信息交流的开放性、互动性,网民身份的匿名性、虚拟性,网络言论的非理性化、情绪化,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面临许多新挑战。由于网络信息的难于控制,网络有时直接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有时间接推动了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党政部门在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中,应加强网络管理,实现有效控制;重视网络信息收集,关注网络舆情动态;积极正面疏导,控制和引导网络舆情走向。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存在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问题。主体的虚拟性、影响的广泛性、传播的快速性、情绪的极端性四个方面构成了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特点。应该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从预防和控制引导网络群体突发性事件两大方面入手,从政府、社会、媒体等几个层面出发提出应对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其背景下舆论影响力的不断扩散,群体性事件也具有了新的平台和契机,呈现出了新的状态——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自身时空的虚拟性,迅速的互动性和强大的集群能力,使得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对网络舆论的了解和研究,有效而快速地解决网络群体性事件,保证舆论倾向的正确性,以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开放性和互动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但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又助长了学生的放纵心理。许多学生由于忽视网络文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网络犯罪。网络道德失范从某种角度折射出大学生自身的诸多问题,极具危害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中国政府应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和政府网络形象两方面着手增强向心力,同时,中华民族又面临着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渗透和国内的网络危机处理这双重离散力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网络视频文化的产生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网络视频文化具有开放性、自由性、时效性强和互动性强等特点,网络视频文化的特点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网络视频文化入手,通过事实引导道德教育,娱乐教化作为促进公民教育和情感疏通强化心理教育的一个方法,可以对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群体具有互动过程的超时空性与开放性、行动空间再生产中的虚拟性、社会关系的平等性与自主性、秩序建构中的扁平化与多中心性、社群交往纽带的网缘化、群体成员的异质性较高和群体边界模糊等社会组织特征.其社会影响力主要表现为在互动基础上传播信息、提供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帮助、以弱关系为基础进行强社会动员、以舆论聚焦为基础开展...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网络被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预防和控制应立足于犯罪、被害和国家三元结构,被害人是犯罪预防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青少年网络被害包括精神性被害和物质性被害,青少年易遭网络被害的原因与其年龄、生理、心理特征紧密相关,具有网络被害性、加害与被害的互动性和被害的高发性和被害类型的特定性等特征。青少年网络被害预防包括社会被害预防、群体被害预防和个体被害预防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