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刘书祥 《求知》2004,(12):12-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认真学习、研究其他国家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政党政治的有益成果,对于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执政安全是一个关系执政党能否稳固、长久执掌政权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执政党永远直面执政的考验。执政党能否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关键在于能否在执政实践过程增强执政自觉。中国共产党要维护执政安全,必须不断增强执政自觉,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执政能力是执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则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本文从中共成为执政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特定的符合国情的宏观发展战略的指导。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和决策中枢的执政党,理所当然要成为制定和实施宏观发展战略的主体。因此,认识执政党的战略决策地位和总结执政党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执政党的依法执政能力问题是我国学术理论界近年来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在对"依法执政能力"概念定义上,存在两点不足.事实上,执政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作为一个整体的"依法执政能力";其二把党作为一个由很多先进分子结合而成的先锋队组织,主要是指党的领导干部的"依法执政能力".执政党依法执政能力关系到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大秀 《求知》2005,(1):11-1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55年来执政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因此,认真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增强忧患意识,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执政党的执政机构、执政手段和执政行为的总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执政系统,执政系统由执政决策子系统、执行子系统和信息反馈子系统三个部分组成,执政系统中信息流是执政系统中的"血液"。运用系统论来分析研究执政党的执政过程,建立执政系统长期的稳定平衡,对我们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树立执政意识、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原有的优势的合法性资源面临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党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这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执政实践以来,党的执政意识从渐生萌芽到正式觉醒,呈现出不断强化发展之势;党的执政实践也由自在向自觉呈现强化之势。作为一个执政党如何应对长期执政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如何才能长期执政,红旗不倒,是执政党特别是长期执政的党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执政方式是指党通过掌握、运用和控制国家政权,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途径、方法和机制的总称,是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在执政行为中的具体化。核心是怎样处理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即执政党以什么样的途径、方法把其政治主张变为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0.
政党文化是执政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党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尺。政党文化的影响力与文化自觉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党精神力量的发掘、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坚守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扩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发挥和强化政党道德的约束力都离不开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自觉和文化自觉。因此,要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升政党文化的影响力,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加强政党文化建设,发挥政党道德的自律作用,依靠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自觉和文化自觉形成与党的执政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建设高素质参政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怀西 《民主》2005,(1):4-5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站在历史、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对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的实施,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相似文献   

12.
论执政党的两种服务--领导与执政的异同及服务方式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领导与执政都是服务。厘清两种服务的八个方面不同和四个方面的一致性,对于增强执政理念和变革服务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党情、民情、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要求党的服务方式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和完善服务方式的重点,是正确处理党权与民权的关系,努力实现执政党服务的民主化;正确处理党权与政权的关系,努力实现执政党服务的政治化;正确处理党权与法权的关系,努力实现执政党服务的法治化;正确处理人与制度的关系,努力实现执政党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执政党执政就是要创造条件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益。执政党执政是有成本的。如果一个政权维持它的运作总是要比别的政权多花费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物力、财力、精力等,那么,实施的效果暂且不论,至少这种运作在成本上是难以为继的,如果入不敷出,就会导致执政破产。所谓执政效益,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运用执政资源所达成的执政成果和效率。执政资源是执政过程中可供投入的部分,执政成果是执政过程中的产出部分,是执政党表现出来的执政业绩,构成了执政收益。执政效率即是执政成本与执政收益的比率。执政党执政可以看作是一个“成本…  相似文献   

14.
执政党是执政国家政权的政党。执政党执政,就是按照党的意愿控制国家权力的产生和对权力进行科学配置。执政党执政的实质,就是执政党如何控制国家权力的产生和权力的配置以及权力的监督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六十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实现了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执政特色,在政党政治与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上有重大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水平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孙继业 《团结》2004,(6):19-21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于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加强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建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作为参政党,如何适应执政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参政能力建设,提高参政议政质量和水平,是目前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参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参政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更好地发挥参政党职能、适应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  相似文献   

16.
论列宁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俄共)的领导者,在领导俄共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党建理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他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根据自己地位和任务的变化,充分认识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从纯洁党的组织、密切党群关系、提高领导经济的能力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等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列宁关于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执政党获得合法性最持久基础。因此,各国执政党都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共同规律,然而由于每个执政党意识形态所处的国际地位、国内环境以及历史影响、革命传统、自身因素的不同,因而它们建设又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必须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和执政合法性中的其他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增加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 ,他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了持续探索 ,很多观点是规律性认识。回顾三代领导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 ,有助于我们自觉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有助于我们自觉加强执政党建设。  相似文献   

19.
执政风险是与执政党相伴生的历史现象。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必须高度重视长期执政环境下的执政风险问题。腐败是党执政的最大风险,因为腐败破坏党的性质和宗旨,危及政治稳定;腐败会危害经济的健康发展,动摇党执政的经济基础;腐败严重败坏了执政党党风,污染社会风气;腐败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因此,党要抵御执政风险就需要自觉划清党同腐败的界线,严惩腐败行为;通过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实现"源头治理";大力发展廉政文化,筑牢思想防线。  相似文献   

20.
执政意识是党在执政后对自身况状、客观条件、历史责任、奋斗目标以及面临挑战和机遇的一种深层次认识,它标志着执政党在政治上成熟和理论上自觉的程度。党员领导干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