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家泉 《台声》2007,(10):26-28
自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岛内关于“台湾意识”的炒作愈演愈烈。尤其是“大选”靠近,新一届“立委”选举靠近,执政的民进党拿不出政绩,而且是弊案如山,民众怨声载道,这就更加需要靠炒作被异化的“意识形态”了。我个人深感这样炒作下去非常危险。  相似文献   

2.
《台声》2007,(3):21-22
“正名”是民进党当局“台独”施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借去除公营事业名称中的“中国”字样而改用“台湾”字样,破除“大中国意识”,推动“台湾主体意识”。随着2008年“大选”的日益临近,民进党已开始加紧利用权力为其选举牟利“正名”正是争取“台独基本教义派”支持的良方,同时民进党欲借持续炒作“统独”议题把握选举主轴。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民进党在岛内各种选举中频繁打“抗中保台”牌,即以抹黑诋毁祖国大陆获取选票,而且屡试不爽,似乎成为其“救命仙丹”。但从岛内近期民意的变化看,这张牌已慢慢失效。如2022年“九合一”选举之前,一些民调显示曾经支持民进党的青年选票在逐渐流失,尤其在20至29岁间流失得非常严重,导致民进党前主席许信  相似文献   

4.
萧师言  孙香兰  于扬 《台声》2006,(1):12-14
2005年12月13日晚,早就被炒作为岛内蓝绿两大阵营对决的台湾“三合一选举”结果揭晓,在23席县市长中,国民党拿下14席,其他泛蓝势力拿下3席,而民进党只拿到6席,台湾媒体立刻作出“国民党大胜、民进党惨败”的评论。“民进党兵败如山倒”,“台湾政治大地震,民进党的地方版图一下子倒退16年”之类的文章充满台湾报纸。还有媒体认为,这次选举将牵动着2008年的台湾“总统”选举,并对台湾未来政治走向及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民进党从未经历的惨败“三合一”选举的县市长部分,中国国民党由原来的8席增加至14席;民进党则由原来的10席下降为6…  相似文献   

5.
李平 《两岸关系》2023,(1):43-45
<正>2022年是台湾地区选举年,岛内政局主要围绕2022年底的“九合一”地方选举发生激烈斗争和复杂变化。民进党当局执政陷入困境,丑闻弊案频发,该党试图在地方选举中打“抗中保台”牌,但未能奏效,岛内“讨厌民进党”的民意情绪持续累积,最终民进党在“九合一”选举中遭遇惨败。岛内政治格局呈现蓝营“地方包围中央”之势,国民党士气大增,但未来仍面临诸多挑战。2023年,岛内外各方势力将围绕2024年“大选”展开激烈博弈,台湾政局将更趋动荡。  相似文献   

6.
台湾第七届民意代表选举已经落幕,这次选举以国民党拿到近四分之三的席次,民进党萎缩为四分之一的席次而告终。民进党这次落败的原因众说纷纭。民进党方面有人认为,如果单看民进党“区域直委”得票率,第六届民意代表为35.72%,第七届为38.17%,还有微幅成长,故此次选举只是因选制变更而导致的民进党席次失败。难道真的是单一选区两票制导致了民进党在此次民意代表选举中的失败吗?笔者认为,民进党的失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杨毅周 《台声》2008,(2):14-14
台湾2008年的“立委”选举以国民党狂胜,民进党惨败而告终。此次选举,首次采用“单一选区两票制”,对民进党十分不利。但两党得票的差距如此悬殊,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吴宜 《统一论坛》2014,(1):36-38
2013年12月3日,“深绿天王”、年近七旬的游锡垫通过民进党党内初选,将参加2014年底的新北市市长选举。游锡堃是民进党创党元老,政治经历丰富,曾任省议员、宜兰县长、“总统府秘书长”、行政部门负责人、民进党主席等要职,在主席任内炮制了民进党“急独”的“正常国家决议文”而成为“深绿”代言人。  相似文献   

9.
台情扫描     
<正>民进党两岸政策策略性调整难掩“抗中保台”“倚美谋独”本质2022年“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强打“抗中保台牌”效果不彰,未挽回其惨败结局,在野党提出的“票投民进党、青年上战场”引发广泛共鸣,显示期盼两岸和平仍是台湾主流民意。近期,民进党及其当局策略性调整两岸政策,企图降低民众不满。一是通过“金马地区民众春节交通项目”,金门、马祖民众及大陆配偶春节期间可通过“小三通”返乡。二是蔡英文、陆委会数次称,基于“人道关怀立场”,愿协助大陆抗疫。  相似文献   

10.
陈先才 《两岸关系》2012,(12):15-17
2012年,民进党仍然没有摆脱内外交困,在年初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失利,再次遭到重大挫败。苏贞昌在5月党主席选举如愿以偿,但得票率创下民进党主席选举以来的最低纪录。民进党在两岸政策方面有一些尝试,但由于仍坚持“台独”分裂立场,没有改变“逢中必反”的思维逻辑,大陆政策调整仍然在原地踏步。  相似文献   

11.
晓沙 《台声》2008,(2):21-23
2008年1月12日,攸关台湾地区政党版图重划和未来政局走向的第七届“立委”选举揭晓。国民党取得压倒性胜利,成为岛内唯一“超级大党”,民进党遭受创党以来最严重的挫败。民进党败选后,党内也展开检讨,有责怪“小选区制”不利选情,有责怪“行政院新三宝”应负责。但怪来怪去,就是鲜少有人责怪陈水扁及其家人的贪腐。 据台湾媒体分析,技术性问题只是民进党败选的部分原因。民进党前“立委”林浊水表示,这次选举结果表达了台湾社会对民进党的不满,首先是对民进党在统“独”议题上走冒进路线的不满;其次是对民进党执政8年无法给台湾带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的不满。2008“立委”大选一役,说国民党打败了民进党,不错,但还不够准确。真正打败民进党的是其自已。  相似文献   

12.
2022年台湾地区基层公职人员“九合一”选举,不仅展现各方政治势力基层经营绩效,也会影响未来4年台湾地区基层政治势力的消长变迁,对于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与民意代表的“二合一”选举也将产生一定影响,故不少媒体称之为对于民进党的“信任投票”,或是2024年“二合一”选举的“前哨战”。“九合一”选举结果对台湾政局影响不小,不仅直接牵动民进党与以国民党为主的在野势力力量消长,而且影响各党内部各方力量的分化组合。民进党“九合一”选举落败,不利于其争取2024年“二合一”胜选。但是,两次选举虽有一定关联,却无法就此预估“二合一”选举结果,原因在于影响“九合一”选举与“二合一”选举的因素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1999年5月8日,民进党召开代表大会,为迎接台湾2000年的所谓“总统”大选做组织准备和思想准备。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作为替代“台独党纲”指导民进党参加选举。“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共分前言、主张和说明3部分。前言部分声称自1992年进行的“政治改造工程”至今,“已使台湾事实上成为民主独立的国家”,因此要“进一步诠释台湾的定位与走向”。主张部分共有7条,核心的是第一条“台湾是一主权独立国家,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其余6条基本上是围绕第一条…  相似文献   

14.
陈桂清 《两岸关系》2013,(10):14-16
随着2014年台湾“七合一”选举的日益临近,国民党、民进党两党展开选战布局,加强选举备战,两党阵营有杰之士倾巢出动,各种民调满天下。目前看,虽受马英九当局执政低迷影响士气不振,但在提早布局、提早辅选的安排下,有望稳住选举阵脚。民进党由于收到马英九执政不利影响而信心大增,  相似文献   

15.
杨毅周 《台声》2002,(9):9-10
最近,就在陈水扁就任民进党主席之后,公开发表了一系列“台独”言论,鼓吹两岸是“一边一国”、“公民投票决定台湾前途”、“一个中国是改变现状”等论调,声称要把民进党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作为未来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最高指导纲领。而这些“台独”言论的要害和基础就是所谓“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陈星 《统一论坛》2012,(2):57-60
2012年台湾“二合一”选举已经落下大幕。本次选举中民进党再次败北,原因很多,其中两岸论述的空洞与僵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客观现实来看,两岸论述调整是民进党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的问题。 民进党败选的两岸因素对于这次台湾大选的结果,岛内外的评论可谓汗牛充栋,观点也是五花八门。这些评论绝大部分都涉及到民进党两岸政策对这次选举产生的影响。尽管民进党内许多人现在依然不愿承认,  相似文献   

17.
最近,就在陈水扁就任民进党主席之后,公开发表了一系列“台独”言论,鼓吹两岸是“一边一国”、“公民投票决定台湾前途”、“一个中国是改变现状”等论调,声称要把民进党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作为未来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最高指导纲领。而这些“台独”言论的要害和基础就是所谓“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然而,所有有关台湾的历史、法理和现实都充分显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一个什么“主权独立的国家”。陈水扁的“台湾主权独立论”是一个误导民意,混淆视听的弥天大谎,更是…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五都"选举民进党打了一场"非典型"选战。在这场选战中,民进党扬弃了过去的"激情牌"和"悲情牌",在"北二都",刻意淡化民进党的政党属性,以"幸福牌"和"治理牌"为选战主轴,凸显苏贞昌、蔡英文的理性务实精神和贴近市民的柔性、感性诉求。许多新的观念和新潮事物被引入选举中,特别是网络和"客厅会"、"小英行动加油站"等小型动员方式的运用,是试图创造有别于传统基层组织和桩脚的新型动员方式。尽管选举结果民进党没能拿下"北二都",但在基本盘蓝大于绿的"北二都",选情却一直呈胶着状态。特别是第一次参选的蔡英文,在新北市一举拿下了百万票,显示民进党及其候选人的竞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本文以布鲁斯.埃.纽曼的政治营销模式的核心概念(选民细分、候选人定位、战略制定与实施)来解析民进党"北二都"竞选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14年5月25日,民进党主席选举结束,不出所料,前党主席蔡英文再次高票当选,第三次出任党主席,在民进党发展史上并不多见。当选之后,蔡英文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进党在“七合一”选举中获胜,为两年后参加台湾大选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台湾现行选举制度下,投票率是反映选民投票热情的重要指标,大型选举得票数更是被看作政党实力最直观的反映。虽然民进党2008惨败之后在蔡英文党主席任内比较快地恢复了元气,但2012岛内选举显示,如果民进党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两岸路线,2016的两岸议题仍将成为民进党的“罩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