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美丽的生命     
汤军 《思想工作》2005,(9):20-21
2004年12月27日,一位年仅28岁的赤峰女孩在她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日子里,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死后无偿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用自己的角膜为他人换来光明,为医学研究捐献遗体。  相似文献   

2.
<正>没有解剖,就没有医学,而没有遗体,就没有解剖。然而,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我国遗体捐献工作起步晚、阻力大、发展慢。上海市遗体捐献工作自1982年在我国大陆率先开展,并于2001年3月1日颁布实施了第一部遗体捐献的地方性法规。截至2015年底,上海遗体捐献登记累计已达41170人,约占全国的1/3,实现捐献累计8770人,约占全国的2/3,成为了全国遗体捐献工作的领头羊。回顾历史,在遗体捐献工作的推动、立法和率先垂范方面,上海九三社员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相似文献   

3.
<正>一、我国遗体捐献法律制度严重缺失1.立法体系不健全。国家立法存在缺失,没有为地方立法提供指引,导致地方立法各行其是,风险控制方式不一,使遗体捐献与组织利用的公益性饱受质疑。国务院颁布了《器官捐献条例》,但将遗体捐献监管权授予地方,没有建立遗体捐献与器官捐献两个密不可分行为的统一监管制度,使地方面临立法选择和法律适用难题,呈现巨大差异:一是制定遗体捐献条例,如武汉、江西、山东、宁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有关遗体捐献的地方性法规。  相似文献   

5.
有这么一位令人钦佩的老人,当他知道社会上有那么多人需要健康的器官挽救生命时,拿定主意,死后要无偿捐献自己一切有用的器官,并为此不辞辛苦奔波数年,终于将手续办妥。 透过辛劳的历程,老人对遗体捐献有了新的认识。他说,国家在这方面是不是投入得太少,注意得太少了,只有提倡,只有号召,却没有组织。他呼吁:遗体捐献亟待立法  相似文献   

6.
2016年5月1日《重庆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当年7月1日,一名出租车驾驶员,因脑出血去世,成功捐献了角膜、肝脏和骨骼.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副主任黎藜告诉记者,遗体捐献可以有效地服务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人体器官捐献则为某些器官功能丧失者提供器官移植的可能,使他们得以恢复健康、延续生命.  相似文献   

7.
遗体组织捐献利用中的主体包括自然人、自然人之继承人及社会公众三方,在遗体组织捐献利用过程中会产生三种形式的主体利益冲突:捐献决定作出时自然人与社会公众利益间的冲突;捐献决定未作出时自然人意志与其继承人意志间的冲突;以及捐献后对遗体组织利用的社会公益性需求与自然人之继承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之间的冲突。在处理利益冲突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恪守比例原则,为三类主体的利益折损保持其最基本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则要以自然人意思自治之利益为最高准则,仅在自然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情况下,以其近亲属类监护人的一致同意替代其意思自治。与此同时,要以鼓励行业自治的形式完善相关的社会公示与监管制度,从而构建一个周延的法律制度框架,保证遗体组织捐献利用的规范化与秩序化。  相似文献   

8.
早些年,“遗体捐献”恐怕还是人们不愿涉及的话题,原因在于国人自古以来“死后留全尸”的意识根深蒂固,似乎只有如此才能算做善终。捐献遗体,可以造福后人。而且其行为的本身,也是勇敢和伟大的。但全社会对这项崇高事业的理解和支持还有待提高。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遗体捐献工作依旧步履维艰。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身体和遗体。古人讲,身体肤发受之父母,绝不敢轻易毁伤,三国的夏侯惇眼球掉了,不敢扔,竟一口吞了下去。说到遗体,就更为在意,汉将马援病死疆场,还让人马革裹尸带回老家。由于迷信轮回转世,遗体是不能随便处置…  相似文献   

9.
<正>2009年12月13日,合肥市农工党党员姚敬业因病离开了我们,他生前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给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供医学教学研究所用。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以不平凡的行动,表现出一名老党员的高尚品格和大爱情怀。  相似文献   

10.
提起遗体捐献,家住大渡口区大堰村的张伟心头别有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11.
《世纪行》2016,(2)
正第六届省政协主席沈因洛20日在汉逝世遗体捐献给红十字会一张旧报纸,他珍藏了33年。报纸已经泛黄,承诺却不曾改变———33年前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24位共产党员关于"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其中就有他的名字。33年后,96岁的他在武汉安详离去,遗体捐献给红十字会,兑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2月20日15时09分,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届湖北省政协主席沈因洛  相似文献   

12.
新法知达     
《公民导刊》2005,(10):56-56
辽宁盘锦的胜大爷退休在家,他希望自己能为医学和科研做点贡献。于是决定把遗体无偿捐献给国家。可当胜大爷和另外两位大爷来到公证处,想为此做个公证时,却被告知每人要交500元的公证费。  相似文献   

13.
备课卡片     
捐献角膜救助他人邓小平同志捐献角膜、遗体用于解剖的遗言和壮举,感动着、震撼着、温暖着亿万人的心灵。如果说,遗体火化、丧事从简被誉为是对陈旧习俗的一次革命.那么死后捐献器官则是对陈旧习俗的又一次革命。救助他人.既可以表现为以钱、物.或见义勇为行为去救助他人;也可以表现为死后用自己的器官去救助他人。在这一点上.无论对伟人名流还是平民百姓、都具有完全平等的机会、据统计.全球有盲人1600万,其中中国700万,如果有足够的角膜3000万人可以走出黑暗。而角膜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因为即便是八九十岁老人捐的角膜.也可以供…  相似文献   

14.
王琰  康曦 《春秋》2011,(2):30-33
2010年12月1日,一位行医65年的老人在济南安详地离去了。家人根据他的遗愿,把他的遗体捐献给了济南市红十字会,成为山东省历史上第一位捐献遗体的外国友人。老人的后事没有隆重仪式,没有追悼会,甚至没有一个花圈,一束鲜花,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家人希望用这种方式,送老人安静地离去。然而众多的济南市民闻讯后,自发到老人的家中吊...  相似文献   

15.
3月10日,90岁的农工党党员刘子严同志去世,遵照刘子严老人的生前遗愿,他的遗体捐献给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3月11日上午8点,刘子严老人遗体捐赠暨告别仪式在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第三教学楼前举行。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联祥,邯郸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曾雪梅,农工党邯郸市委会秘书长岳增平,部分农工党员、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师生共100余人参加。刘子严生前是邯郸市眼科界的权威。刘子严的儿子刘兵说,父亲还在壮年时,就已经有意去世后捐献遗体。参加捐献仪式的农工党党员们表示,刘予严老人不仅是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更是农工党党员的楷模和骄傲。  相似文献   

16.
《协商论坛》2012,(3):62-62
湖北大学生黄圆圆因煤气中毒入院治疗,在其过世之前,其父代其决定,捐献遗体及器官。据医生说,黄的器官至少可以挽救5人。在捐献器官之后,贫困的父母却要缴纳因治疗产生的7万元相关费用。  相似文献   

17.
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学校及家里不设灵堂,不接受花圈,遗体捐献给国家用于科研;骨灰洒在华西坝……这是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省委主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学教授杨光华的遗嘱。79岁的杨光华,是国内病理界顶尖级人物,5月6日  相似文献   

18.
2006年6月20日上午,东风公司总医院太平间哀乐低沉,人们表情肃穆。东风公司总医院原皮肤科主任、农工党党员唐以昭同志的追悼会在这里举行。追悼会结束后,遗体被车缓缓运往郧阳医学院。郧阳医学院与唐以昭的家属在该学院举行了简短的遗体捐赠移交仪式。郧阳医学院解剖实验室高级实验师郭国荣称,医生捐赠遗体在全国都属罕见。“据我了解,唐医生应该是我们湖北省首位损赠遗体的医生,并且他们的遗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一位年迈的老医生,临终前还牵挂医学事业。其实,唐老捐献遗体的想法由来已久。1991年,他赴重庆参加哥哥的追悼会时,当时哥…  相似文献   

19.
《黄埔》2009,(1):10-11
2008年10月24日,深受广大黄埔同学爱戴的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李运昌离开了我们。李运昌会长是一位经历了中国百年风云的老人,一位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浴血沙场的老将军,一位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的老共产党员,一位把自己的晚年不遗余力地投入到祖国统一事业的老黄埔学长,最后他还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祖国的医学研究事业,这一切都让我们无比感动和敬佩。  相似文献   

20.
颜斐 《民主与法制》2008,(10):50-51
44岁的刑满释放人员王威(化名)走出大墙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北京同仁医院,报名死后捐献眼角膜,成为同仁眼库成立17年来第一位从监狱走出来的捐献者。他小心翼翼地拿着《捐献遗体眼球志愿书》和捐献卡说:”我刚出来还没有钱,只能力所能及,用简单的方式来献出我的爱心。这是对我过去罪恶的救赎,也是对关心我的监狱警官和家人朋友的回报。”王威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