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良之于汉高祖,算不算是好干部?恐怕人人说算。可是张良对于汉高祖的言行,却并不是句句赞成,事事拥护。刘邦打进咸阳后,一进秦宫,见宫内惟帐华丽,珠宝放光,美女迷眼,就不想出去了。樊哙劝他出去,他不听。于是张良就批评他说:“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还不错,刘邦  相似文献   

2.
会不会用人是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古今中外都是这样。刘邦在战胜项羽之后总结经验说,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张良、萧何、韩信,但是能够很好地使用他们,就夺取了天下;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信用,是他失败的原因。毛泽东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  相似文献   

3.
刘腾 《前线》2020,(3):86-88
秦汉之际,群雄并起,其中以刘邦和项羽两支力量声势最大。最终,布衣出身、文不能书、武不能战的刘邦竟然打败了出身将门、深谙兵法、身经百战的项羽。刘邦在总结战胜项羽的经验时说:“能够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能够镇守后方,安抚百姓,提供军饷,使粮食源源不断供给到前线,我不如萧何;能够带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只要发挥他们的长处,就能夺得天下。而项羽呢?他手下仅有一位谋士范增,却既不信任也不重用,这便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江淮》2011,(8):16-17
世间万物中,人才最宝贵。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刘邦建汉称帝,曾在洛阳南宫宴请群臣。酒过数巡,刘邦踌躇满志,问道:"为何我能得天下,项羽却失天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邦笑道:"在我看来,得失的原因主要在于用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粮饷,我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兵,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此三人为当世人杰,我能量才重用,所以我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使用,所以为我所灭。"看来刘邦深谙"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正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庆功宴上发话说,大家实话实说,我为何能得天下,项羽为何会失天下?部下回答不得要领,刘邦干脆点破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这番话,后来就成为"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最好注脚。但是,这里说的还只是"得人才"的功利  相似文献   

6.
霸王,即楚霸王项羽(前233-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西七里)人.楚将项燕之孙.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项羽24岁时,跟随叔父项梁斩会稽守殷通起兵反秦,为裨将.前208年,楚王任命项羽为次将、封鲁公.与末将范增在上将军宋义的统率下救赵.行至安阳,宋义逗留46日不进.项羽斩宋义头,拜上将军.悉引兵破釜沉舟救赵钜鹿,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击破秦军,项羽威名天下,始为诸侯上将军.率各路诸侯军西进消灭秦军有生力量,收降秦大将章邯后,直取秦都城咸阳.大军走到函谷关时,刘邦已占领咸阳,并派兵守关阻挡项羽入关.项羽大怒,破关而人,率40万大军在新丰鸿门安营下寨,准备第二天早晨一举消灭刘邦驻在霸上的10万军队.由于项羽的叔父项伯为报张良活命之恩,走露了消息.张良为刘邦出主意,解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止"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相似文献   

7.
最近期间,很多支部此过去更加重视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工作了。这些支部的领导人认识到这个工作是关系到革命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的大问题;他们也懂得这件事需要全党来做,千千万万党的基层组织把这件事做好了,才能培养出一支广大的革命接班人队伍。因此,  相似文献   

8.
前些时在深圳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已参加工作二年的大学生,到深圳闯荡天下,二十多天未找到工作,钱已用光,他就在一个机关门前,摊开一张行乞的求援书,要求“叔叔、阿姨、先生、小姐们”,“行行好,救救我这个大学生,好让我回家吧。”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找个体力活或者沿街摆个气筒挣碗饭吃,他竟然说出这样一句话:“我是大学生,做体力活多丢人,我又不是那些农村来的打工仔。”这番话使一个本想给他一点援助的人打消了念头。  相似文献   

9.
正为官之要,重在得人,这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哪一个时期重视人才,知人善任,经济社会就发展;哪一个时期忽视甚至藐视人才,任人唯亲,经济社会就落后。国家和地区都是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布衣崛起而得天下的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农家,从小小的泗水亭长起家,最后取得天下,除了他豁达大度、宽仁爱人等原因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他善于识人用人。他在去世的  相似文献   

10.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总结其战胜项羽的原因时,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大意是:论出谋划策我不如张良,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安邦治国我不如萧何。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之杰,但我能用他们。项羽也有个能人范曾却不能月用,所以我能战胜项羽。 刘邦善于识才,堪称伯乐。然而他更善于用人则超越了伯乐。伯乐因能识千里马而久为人们称道,但细想之,其相马之道可谓狭隘。千里马征战杀场大有用武之地,而普通作为牲口驯养的马也不乏“干才”,或善拉车,或善犁地,或善爬山等等。可  相似文献   

11.
张鸣 《廉政瞭望》2014,(1):56-56
<正>沛县的混混刘邦得了天下,封的诸王,异姓的有几个有名的,还都让他给废了,立个臭规矩,非刘氏不王。可是,自家孩子封的王,大抵籍籍无名,唯一例外的是淮南王。第一任淮南王刘长,有点来路不明。他的母亲,原是汉初异姓王赵王张敖的美人,诸姬妾之一。后来刘邦过境,张敖为了拍刘邦的马屁,把美人送给刘邦侍寝。这样的事,此前有,此后也没断了。但凡款待牛人或者上司,送个美人给尝尝鲜,就跟送金银玉帛一样的稀松平常。牛人睡过之后,扬长而去,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这样的礼物,可以送张三,也可以送李四,当然也可以自己享用。  相似文献   

12.
刘邦入关后来到秦皇宫,禁不住金银财宝、香车美女的诱惑,在纵情享受中把军中大事置之脑后。大将樊哙忠言劝之:主公你不能住在此处,这是何地?是以前暴君秦王享受的地方,你如果想得天下,就赶快离开这迷人之地!经多人劝说,刘邦幡然醒悟,立即搬离秦宫,屯军灞上,厉兵秣马,最终打败项羽。  相似文献   

13.
[活动的提出] 作文课上我让学生谈谈亲身经历的令人感动的一件事,可好长时间过去了,只有几个同学举手,且其中有几位站起来所讲述的也只是他们从书中看到的而并非亲身经历的事。难道在他们的生活中就没有发生过令他们感动的事吗?他们可都是家中父辈祖辈的最爱呀!长辈们的呵护与关爱难道就没有一件事令他们感动的吗?他们的情感世界是不是太淡薄了?  相似文献   

14.
吃雪·献血     
孔繁森在西藏做了两件与其身分不相称的事。其一,下乡途中吃雪就干粮,这样的伙食标准与其“州官”地位极不相称;其二,为了扶助几个藏族孤儿,他竟然暗中跑到医院开后门献血(实际上是卖血)三次,以换钱救急,这就更加与其身分不相称了。  相似文献   

15.
历史总是喜欢给世人留下许多疑问。迄今为止,人们在审视与回顾当年日本战败时所发生的重要事件时,显然忽视了一个人和一件事,而这个人和这件事却对日本的走向,甚至对远东的未来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那就是东条英机与他非同寻常的“自杀”。  相似文献   

16.
刘厚琴 《理论学刊》2004,(10):104-105
拥有一批忠于职守的贤能官吏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东汉统治者深谙此理 ,东汉建立之初就通过各种方式褒奖、激励忠臣 ,并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功利型与符号型相结合的励忠机制。励忠作为东汉统治者驾驭臣下、笼络人心、敦励风俗的一个法宝 ,对东汉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一、功利型励忠功利型是东汉励忠方式的主流 ,它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封侯、荣宠表彰忠心可嘉的开国功臣天下初定时期 ,封侯加官等往往是安抚忠臣的最有效手段。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以封侯加官方式褒奖了一批为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  相似文献   

17.
具圣姬 《世纪桥》2010,(17):32-32,37
汉高祖刘邦具有着很强的领导能力,具有领导者的素质。他信任人才,重用人才,能充分动员他们的积极性,又能暗暗警戒和统领全局。于是当时天下英雄豪杰都投奔到他手下,组成了最优秀的团队,并且最终打败了项羽,走向了全面的胜利道路。刘邦也认为自己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知人善任"。  相似文献   

18.
张闻天对遵义会议的特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这个纪念张闻天同志的座谈会上,我要说一件关于张闻天与遵义会议的事情,这件事我估计知道的人不多。 这件事发生在红军过乌江之前。当时我是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的团长,首攻乌江的就是我指挥的那个团。就在部队还没有到达乌江江边,进军到贵州黄平这个地方的时候,时间大约是阴历11月中旬,按公历算也就是1934年12月下旬的时候。那个时刻正是南方桔子收获的  相似文献   

19.
为扶贫村修一条砂石路,让山沟里的货物能及时运到集市上,对一个县里的部门来说是件小事,但对这个村几百户村民来说却是件大事。住在山边上的几户村民用上了电,看上了有线电视,看似小事,如果不是有关部门给予扶持,也许他们十年八载也看不上电视。对于群众,特别是目前一些生活还很困难的群众来说,像这样的小事很多,这些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一时又难以解决,小事也就成了大事。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谋大事、办大事的同时,要乐为群众办“小”事。  相似文献   

20.
汉高祖刘邦封王侯、任大臣一般都是由大臣提出,并经过充分讨论才作出决定,而且全凭功绩高低,好像非常民主、公正。但在卢绾封王这件事情上,大臣们看清了刘邦的用人“民主”原来是作秀,实际上却完全是个人说了算。 卢绾与高祖同乡,父辈的关系非常好。卢绾与刘邦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少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