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道”,所以解释老子思想的人,大都以论“道”为起点。然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一章),即语言所陈述的“道”,已不是恒常之“道”。那么,迄今为止,众说纷纭的“道”是不是老子所谓的“常道”呢?换言之,众人对“道”的解说,是否业已遮蔽了老子之“道”的本真?如果众人所论之“道”确为老子的“常道”,其理由何  相似文献   

2.
多年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古文断句翻译题,同学们答案各异,但今日一读,让我生出无数感慨。题目是翻译《道德经》中一段话,原文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相似文献   

3.
钱财物质.是人们生活之依靠,正当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追求不能是无限度无节制的,而是要符合道德原则.做到“欲而不贪”,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以义为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道艺论”所涉及的主要是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其中“道”是文艺本身的道 ,主要是文艺创作之道。而“道艺论”奠基于庄子 ,庄子之“道”是自然之道 ,庄子的自然之道就是生命之道。因此 ,中国古代的文艺之道就是生命之道 ,文艺创作就是创作生命意象。生命怎样诞生 ,文艺就应当怎样创作。  相似文献   

5.
质和本质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和本质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涵义不同,不能混淆。首先,质是某物区别于他物的规定性。我们说某物之所以成为某物,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质。质与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某物一但失去其质,就不成其为某物。本质也是对他物的关系,但它是对于自身的否定物(现象)的一种规定性。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本质在自身内具有与它物的联系,具有自身的中介作用。因此本质具有非本质的东西作为它自身固有的假象。”(黑格尔:《小逻辑》第114节)换言之,本质是通过它自身的现象反映出来。在黑格尔那里,质、量、度是放在“存在论”中一个一个地考察的,而“本质论”中的范畴是一对一对地考察的。因此本质较之于质是更深一层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精神打假     
精神打假■郭栋国人在被假冒伪劣产品“坑”怕了之后,突然发现假“器”的背后还有假“道”。如古人所云:“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物质决定精神也罢,精神决定物质也罢,或者叫精神有其相对独立性,“道”还是代表了一种“性灵”。如果精神领域中的“道”都...  相似文献   

7.
质和本质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涵义不同,不能混淆。首先,质是某物区别于他物的规定性。说某物之所以成为某物,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质。质与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某物一旦失去其质,就不成其为某物。本质也是对他物的关系,但它是对于自身的否定物(现象)的一种规定性。本质通过它自身的现象反映出来。本质较之于质是更深一层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田正铁  ;范小燕 《求索》2008,(6):124-126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方法论的抽象表达,不管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的把握始终是其研究的基本点。艺术以人们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它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所以,“反映现实世界”这一“自然”属性乃是艺术的现实支撑,它具有浓厚的哲学渊源,艺术不仅反映“自在自然”,更具批判现实之功能,这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理论,同儒家“和为贵”的管理思想、法家的法制理论相互辉映比照,成为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道的哲学。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道法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的,离开了自然的本性,道也不成其为道。“自然”的涵义,就是天然、自成、自然而然。詹剑峰先生解释老子的道时说:“凡物莫能使之然,亦莫能使之不然,谓之自然。”道生…  相似文献   

10.
唐《毛诗正义·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因此在文化发生学上,原始的文学意象对文化价值取向的类型研究往往具有强烈而生动的暗示与象征意义。例如,在道家心目中,“专气至柔”的“婴儿”(《老子》第九章)所隐喻的是一个和光同尘而与物委蛇的“无为无不为”的境域,而在《盂子》中,“大人者”所以“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却在于其能够涵养并扩充仁义孝梯之心的“良知”、“良能”。(《尽心上》)因而在儒、道经典中.即使对同一个意象,二者的感悟与发挥却可能趣同而旨异。因此,对…  相似文献   

11.
“道可道非恒道”老子如是说。 “科学没有永恒的理论”爱因斯坦如是说。 相隔两千年数万里的两位智者发现了相近的道理,却经历了不同的实践之路。老子的中华重道而轻器,终因挨了洋鬼子利器之重击,方发愤重“器”以自卫自强。爱因斯坦所在的西方则争相把科学引向重器之科技而轻道,如今更趋无道,正以空前之速破坏自然和谐与人类和平。故爱因斯坦惊呼:“科学越发展就越没有人性。”我认为他所说的科学实为科技而已。因此未来的世界,如要恢复和谐与维持和平,唯有以道制器,以人类之所以成其为人类的公德约束统领科技,才合乎人类生存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柳宗元寻求佛道三十年 ,至零陵才“独有得焉”,是有其特殊的“因”与“缘”的。这种“因”即是柳氏本身所具有的俊杰廉悍、刚正倨傲、不能摧折之秉性 ;“缘”即是他因永贞革新失败而倍遭他人诬陷、毁谤、误解与指责的孤立艰难处境。由于此种“因”“缘”,诗人所悟得的佛法主要是禅宗“性善”、“性静”论 ,于其诗文中也表现出幽清孤峭的冷冷禅意。这说明他一方面希望人际关系能够和谐亲密 ,另一方面又通过将自己孤峭人格寄寓于贬谪之地荒寒境界的诗文创作 ,表达了对冷酷无情之社会环境的抗争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的哲学视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现象产生的基础这一基本观点来看,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以虚拟网络空间为存在形式的现代新型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是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反映,也是对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不能把网络文化理解为“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也不能把网络文化仅仅理解为对“网络经济和网络政治”的反映。就其实质而言,网络文化作为对人类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它既不同于“整个人类的文化”,也不同于“关于网络的文化”,而是与现实文化、历史传统文化有别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新型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诸葛亮在《将情》篇中有曰:“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当然,这是古人提倡的为将之道。  相似文献   

15.
喻中 《思想战线》2022,48(1):91
在佛教盛行、道教兴旺的唐代,韩愈立足于捍卫儒家圣人之道,开辟了一个纲领性的法理命题:依道治国。就像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把法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一样,依道治国是把道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根据韩愈的叙述,作为治国依据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与老子之道具有本质的差异。儒家圣人之道的实体内容是仁义,具体体现为礼乐刑政。仁义是道之端,礼乐刑政是道之末。通过“求端讯末”,韩愈建构了一个赖以载道、据以治国的规范体系。从思想渊源来看,依道治国命题在内容上主要承袭了孟子的思想,在方法上吸收了禅宗的“教外别传”观念。从思想影响来看,韩愈的依道治国命题构成了“宋学”或“道学”的先导,为宋代的“四书”编纂提供了思想铺垫,构成了中国法理学史在汉宋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纽结。  相似文献   

16.
赵文禄教授等人在《心理领导科学》一书中认为,以往常从权力、权势、管理、控制和监督等角度对“领导”这一概念进行解释,但这些解释往往含混不清。领导实际上是指为使被领导者心甘情愿地、  相似文献   

17.
十三届五中全会和会前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三个不能急于求成: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改革不能急于求成,治理整顿也不能急于求成。强调我们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一个“急”字,确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回顾40年来的实践,“急”性病确是一犯再犯。为什么会“急于求成”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着重谈谈六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群众要求改变落后状态的急迫心理走向了极端化。建国以来多次的“大冒”、  相似文献   

18.
任俊华 《湖湘论坛》2002,15(5):30-31
近读池田大作《我的人学》中的一篇散文《忠实于自己》,有感于这篇文章对忠实观的探究涉及到人生的诸多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就此专门作一些议论。一中国古代哲人十分重视“忠”的问题,《忠经·天地神明章》就明确提出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的命题,认为在自然与社会当中,忠是人的行为和伦理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没有什么比它更大的了。“忠”确是与“善”的行为(伦理行为)紧密相连的,孟子就说“教人以善谓之忠”①。“忠”是儒家鼻祖孔夫子学说的精髓之一,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②孔子认为,人只要…  相似文献   

19.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华法学》第一辑至第九辑依次排列在案头的三层书架上,色泽如铭刻青史的磬石,纹样似编织金秀的锦绣,风“虎”云“龙”,若干“符号”,正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恢宏气象。——艰难,坚持而坚韧,尽责方尽善,《清华法学》终于“初九”了。在文武先贤、宋明先哲心目中,“初九”的意象深沉而深远。然而“坚持而坚韧,尽责方尽善”的意味对照这自第一辑至第九辑的《清华法学》却也不难品出。母校清华因梁任公的言说,而确定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校训,用乾坤之道来为《清华法学》第九辑做一个尾注,四海方家当宽恕小子的放肆大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