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学斌 《人民论坛》2023,(23):13-17
习近平文化思想扎根人民群众之“主体”,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总体”,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整体”,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之“大体”。这是执一端而驭万象之“体”,亦是纳诸多“用”于其中且熔于一炉之“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全局意义。  相似文献   

2.
战旭英  蔡瑛 《人民论坛》2023,(1):104-106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魂”;弘扬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根”。这三种文化相互影响、有机融合,构成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苏运蕾 《人民论坛》2020,(12):164-16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正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主动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应借鉴儒家学说的“自我觉醒”理念、“自我反省”哲学以及“自我重构”意识,推动文化自觉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季明 《学习与实践》2009,(11):58-65
新中国的成立,解决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历史任务终于完成了。要使中华民族复兴成为现实,还必须完成第二个历史任务——把100多年里因为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而变得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努力追赶时代发展步伐,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在60年华诞的时间节点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站在一个新起点上。当前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从未有过的新机遇新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在于把党锤炼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5.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凝聚起了亿万人民攻坚克难的正能量,“梦”在时代热词中独领风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对过去汉唐盛世的简单呈现,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全面振兴,体现着传承与创新、追赶与超越的大国复兴模式。靠什么来凝聚起亿万人民实现梦想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陈志良 《群众》2023,(1):37-38
<正>党的二十大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造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是十八大报告中的精辟论述。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把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是实施文化民生之大计,极大地振奋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精神,对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09,(12):5-5
云南创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综合性的文化传播推广机构。公司隶属于“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秉承基金会“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宗旨,坚持“文化创造价值.价值回馈社会”的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11.
马燕萍 《人大论坛》2014,(10):54-5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谈中华文明时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2.
王天玺 《创造》2012,(8):38-42
社会主义胜利前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大进步潮流在中华大地上融为一体,是人类历史上非常罕见的文化现象。这是我们在研究文化振兴时需要时刻牢记在心的文化大背景。当代世界有两大进步潮流,一是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潮流;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流。在中华大地上,这两大进步潮流是完全融为一体的。中国发展潜力之无比巨大,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近代以来,在争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中,经过中国几代先进分子的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日益清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口号的提出,既是对一个半世纪中国人民奋斗历程的科学总结,也是引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不仅是经济硬实力兴起的过程,更是文化软实力兴旺的过程。当前,经济与文化的亲密互动,文化需求的海量增长,科技时代无比宽广的文化舞台,国际金融危机中蕴藏的文化生机和转机,预示着中国文化软实力将迎来一个新的快速成长的周期。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文化软实力已经处于井喷式复兴的前夜。准确把握形势新变化,认清文化发展新方位,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代复兴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区别于“传统中国”“封建中国”或“文化中国”,“古典中国”是有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新论述。古典中国有若干方面值得现代中国借鉴,包括:领航世界的文明;相对良好的生态;礼仪之邦;生命的修行;文化的尊严;自由的表达;诗意的崇尚;教育的深刻。古典中国的概念,宜于国人对国史保持一种敬意与温情,是文明复兴的信心与前提。而古典中国的内涵,恰是现代中国生生不息的正能量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立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就新征程上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中国文化自强的底气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来自塑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来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比较优势。中国文化自强,是在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文化主体面向文化客体改造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进取性状态,具有主体性、连续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成分,不断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自强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化统战是以中华文化为载体,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人心、汇集力量,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积极作用。开展文化统战工作,必须在“同心”思想的引领下,深刻领会文化统战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文化统战的思想内涵,紧紧把握文化统战的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就是民族梦、复兴梦,归根结底是人民梦,”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以深厚的实践基础、深邃的理论思维和广阔的历史视野,科学回答了中国现代化和中国化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基本内涵、本质要求,为党和人民坚持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途径,并注入了强大动能。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3,(3):1-1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不久,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向世界庄重宣示“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会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再次畅谈“中国梦”,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党新的领导集体向中国和世界作出的重大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