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试述国际安全体系转型中的联合国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改革是当前国际安全体系转型中的重要一环.国际安全体系的深刻变化是联合国改革的原动力,而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对国际安全体系和平转型的贡献,将取决于其改革和制度创新多大程度上能够适应和管理国际安全威胁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新现实,以及如何在国际体系转型中强化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困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国际机制的局限性为理论出发点,剖析联合国在和平与安全领域的机制安排及其面临的困境.笔者首先从理论上阐述国际机制的局限性,尔后剖析了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内容--内外局限及其困境,最后提出解决这些困境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在科索沃危机中,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基本瘫痪,暴露出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局限性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集体安全机制建立在集体协助的基础上,而由于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它显得过于理想化。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最...  相似文献   

4.
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一并成为全球环境治理与合作的重要制度性框架文件。目前,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合作程度、社会认知深度、治理行动速度等都明显逊色。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迫切程度不亚于其他的全球性环境议题,但其议题安全化的分散性却不利于建构整体性的安全认知。生物多样性议题安全建构的碎片化体现在生态、治理目标、谈判、国家及其他行为体四个层面。生态层面是指生物多样性的安全认知;治理目标层面是指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爱知目标"与安全的联系;谈判层面包括资金机制、资源动员、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保护区以及主流化等议题;各缔约方及其他行为体层面不仅在各项议题上表达各自关切,同时也将生物多样性问题建构为粮食安全、水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经济安全等多元安全关注。生物多样性议题安全建构的碎片化导致了该问题虽然在话语上进入了安全领域,但是缺乏共同的安全认知,难以提供简明和清晰的治理目标和路径,不利于推动全球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5.
安全化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形成的必经过程。在非安全领域的问题能够造成(潜在)威胁并已成为国际社会重要议程的前提下,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本国独立维护安全能力所受威胁的认知以及国家与该问题起源地之间的地理距离,是决定该国是否将该问题安全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国家有关自身独立维护安全能力所受威胁的认知是核心因素。英美两国在气候变化安全化上的行为表明:若某非安全领域问题具有全球性,那么国家与该问题起源地之间的距离可以等同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安全环境受到较大威胁,那么国家认为其独立维护安全的能力也受到较大威胁,本国将该问题安全化的可能性增大。如果国家安全环境受到威胁较小,这将出现两种情况:第一,若国家认为其独立维护安全的能力未受较大威胁,那么本国将该问题安全化的可能性小。第二,若国家认为其独立维护安全的能力受到较大威胁,那么本国将该问题安全化的可能性大。为了限制国家在安全化行为上的反复变化给全球气候治理造成的障碍,联合国可以通过发挥集体安全机制的作用促使气候变化"集体安全化"。  相似文献   

6.
亚洲区域缺少涵盖整个亚洲地区的集体安全体系是导致这个区域时常出现不安全状态的根本原因,特别是中国逐渐崛起,美国日渐衰弱,成为(或被认为)亚洲区域的不安全因素。要实现亚洲的长久和平,亚洲需要一个包括中国、美国和众多亚洲中小国家在内的多边集体安全体系,而不是如目前东盟或东盟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安全对话这种次区域合作机制,也不是某些人的所谓中美G2机制.更不是冷战产物美日、美韩式的安全同盟。这个体系必须是包括安全、经贸、政治和外交等多方面有利于所有成员国的体系.其中虽难免存在大国主导权之争,但这种竞争不仅要受到大国之间互相制约,同时要受到众多中小国家的集体制约。  相似文献   

7.
近20 年来,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法律性质无疑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与1945 年 联合国初创时提出的理念渐行渐远。在国际关系中,西方国家倡导的“人道主义干涉”和“为维护民 主实施的干涉”盛行,严重冲击着国际法上关于使用武力的原则规则;联合国屡次背离长期坚持的 “不偏不倚第三方”立场,强行介入国内武装冲突,招致重大损失;有关国家集团在联合国体制内或 者体制外使用武力产生了极为消极的法律后果;某些国家或者国际组织未经当事国同意实施“强 制和平”行动,个别经济类区域组织越权对会员国采取军事行动;为配合联合国的政治行动国际 刑事法院多次对在任国家元首发出逮捕令。这些做法在使国际法的制裁和强制功能得到加强的同 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试图根本颠覆传统国际法上的一系列原则规则制度。因此,我们必须用一种 批判和反思的态度对待当前的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与国际社会一道对其 进行改革和重构,使其在强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功能的同时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相契合, 以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刘卿 《国际问题研究》2023,(4):1-16+135
全球安全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关于全球安全治理的核心理念,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安全领域的具体体现。全球安全倡议贯通了人的安全、国家安全和全球安全三个层面的安全关系,强调安全的重点不仅包括国家安全,还包括个人和集体意义上的人民福祉。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并向更广泛的非传统安全和发展领域延伸,成为多层面的安全概念。全球安全倡议与联合国宗旨和原则一致,致力于解决国际冲突的根源,认为只有坚持共同、综合、可持续的安全观,消除不平等,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繁荣。中国秉持安全共同体理念,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国际社会协力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李文良 《国际安全研究》2013,(2):136-153,159,160
冷战时期,东盟将美苏角力、分离主义等视为威胁东南亚各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孱弱的东南亚各国为了化解威胁,一方面积极推进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步伐,另一方面努力探索东盟安全机制的构建。1967年东盟正式成立后,东盟先后签署和发布了《曼谷宣言》、《吉隆坡宣言》、《巴厘协议》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协议和宣言就东盟安全机制的决策机构、运行原则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界定,东盟安全机制初露端倪。在其四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东盟安全机制框架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多元安全决策主体体制的确立、安全运行原则的恪守以及争端处置程序的设定等方面。尽管此机制框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在化解东南亚国家安全问题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性保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需要警醒的是,东盟安全机制所彰显出的大国平衡性、制约中国的针对性和多边主义转型的时代性,对中国周边特别是南海地区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必须及时做出战略性应对。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联合国关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制安排的根本使命和最终目标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使国家无战事;集体安全,抗击侵略,使国家无可战之敌;裁减军备,解除武装,使国家无可战之器;区域办法,协助维和,使冲突无蔓延之势。所有这些既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也充分体现了前瞻性。然而,联合国建立不久,整个世界就陷入冷战的笼罩之下,联合国的核心使命当然也无法完成。在冷战对抗的大气候下如何处理频繁的国际冲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是摆在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面前的一新课题。由于大国一致原则无法实现,《联合国宪章》所设计的集体安全机制难以发挥其功用,“集  相似文献   

11.
对信息技术与国家安全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由信息技术 (IT)进步引发民族国家和全球事务活动方式的革命 ,已经将人们带入了继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之后、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三个时代 ,即知识经济时代 ,亦可称为信息时代。①全球化和信息 (网络 )化 ,两者相互关联、彼此推动 ,是促进 2 0世纪最后2 5年世界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相比而言 ,信息 (网络 )化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比全球化更大、更为广泛 ,它已经触及和深入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思想、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② 同样 ,信息 (网络 )的迅猛发展也冲击着国际关系及其研究领域。一、科技发…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National Security Agency)是专职境外技侦与监听的军方情报机构,主要负责搜集信号情报。它是1952年11月,根据杜鲁门总统的秘密指示,由当时的武装部队安全局(AFSA)和陆军安全局(ASA)合并组建而成的。其与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隶属于国防部,经国家安全委员会向总统提供情报。NSA总部设在马里兰州米德堡,现任局长迈克尔·海登(Michael V.Hayden),在编军情和文职人员约3.8万人(中情局约1.7万人,其中大部分为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专家以及密码破译专家。除在总部外,情工人员主要在遍布全球的各监听基地工作。2000—2001财年,美国情报界年经费预算总额约为300亿美元,而NSA的财年经费约为70—80亿美元,占预算总额的23%。其经费和人员编制都超过了中央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是其防务政策和外交政策的总和。尽管在冷战的相当长时间内美国没有正式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美国的防务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变化中看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概貌。1986年,美国会通过《戈德尔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之后,美总统每年向国会提交一份综合性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由此,研究和了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有了更加可靠和完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概述美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部分构成。社会保险包括养老、遗属及残障保险 ,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 3个方面。其中养老、遗属及残障保险在美国通称为社会保障 ,它是公办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项目 ,是美国社会福利的基石。社会福利则主要指一系列对低收入阶层和贫困的社会成员进行救助的项目。主要包括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补充保障收入、医疗补助、食品券、一般援助、社会服务和儿童福利服务、住房补助以及教育补助等。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 2 0世纪 30年代初。 192 9年 ,美国爆发经…  相似文献   

15.
美国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到现在的分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从20世纪60年代阿帕网(Arpanet)的建立到信息高速公路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提出和实施,美国的信息和应用技术一直遥遥领先。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不仅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而且也成为美国交通、能源、金融、通讯乃至国防、情报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US-China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是美国国会为填补中国获得永久性最惠国待遇后,在全面审议美国对华政策渠道方面出现的空缺而设立的机构。它自2000年10月成立以来,频繁举办各类听证会或进行实地调研,这些活动虽大多低调行事,但亲台反华立场清晰可鉴。2002年7月15日,委员会推出首份年度报告,大肆渲染中国威胁,呼吁采取强硬的对华政策,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该组织的预定功能。现将该委员会的背景、主要活动及人员情况等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孙霞 《国际资料信息》2006,15(7):10-14,34
东北亚在地理范围上包括中国的东北部、蒙古、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同时,由于美国对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渗透和美国与该地区安全利益的相互依存关系,美国也应该被包括在东北亚地区安全的范畴内。东北亚地区存在着各种严重的安全问题,包括几个有核打击能力大国的军事力量形成的军事安全威胁,领土争端和分裂所形成的政治安全,能源短缺、经贸争端形成的经济安全等问题。目前,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具体表现为:围绕一个核心的安全问题———朝鲜核问题,在四个大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之间产生安全互动。一、东北亚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18.
巴以安全困境及美国的中东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和平进程的核心问题。安全困境始终是困扰巴以双方的主要因素,也是近来巴以流血冲突不断的根源。威慑和平只能保障国家安全,却不能保障平民安全,只有合作和平才能真正实现和平,走出安全困境的怪圈。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美国的中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东和平进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供应链安全已成为全球广泛讨论的重大课题。供应链之所以被视作安全问题,学界主流的解释是安全化理论。根据该理论,安全化是一个政治选择与社会建构的过程。本文从安全化理论出发,对供应链安全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提出一国在参与全球供应链体系时所面临的三类安全问题,即绝对安全、相对安全和系统安全。通过对中美博弈论模型推导、特定行业检验和后疫情时代分析,本文发现,国际机制在保障供应链安全实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供应链领域存在严重缺位,是导致中美陷入供应链安全竞赛的主要原因,而推动成立世界技术组织可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仅仅以现实主义逻辑看待中美军事透明度问题,容易得出安全困境难以缓解的结论,进而失去认识该问题的必要前提,因而存在着很大局限性.从新安全观出发,积极寻求和构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制度,才能找到安全困境的有效解决途径,也才能为解决军事透明度问题(包括能力透明和意图透明的关系)提供必要前提.树立新安全观、加强中美军事交流与合作、建立双边制度化保证的军事信任措施,是切实解决双方军事透明度问题分歧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