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数字环境下诞生的一项新的著作权权项。信息网络传播权使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服务受到很大的限制。图书馆在现有的法律条件下拓宽思路,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版权政策,成为其在数字环境下发展的关键。图书馆在遵守法律对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限制规定的同时,还应当为建立多渠道的授权模式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一种私有财产权利,数字图书馆也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区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图书馆如何受到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制约,并如何采取具体的版权管理应对措施,以达到知识共享扩张与保护私有财产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版权协议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万方数据、重庆维普资讯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作者同意本刊享有该论文的发行权、复制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并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图书馆时代知识产权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姬光 《前沿》2003,(1):127-128
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过程中 ,会涉及到复制权、传播权、数据库使用和数据库保护等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利用国内外版权法赋予图书馆“合理使用”的权利 ,特别是结合WTO关于知识产权的有关协定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用户的信息需求。本文从信息资源数字化与复制权、信息资源网络服务与传播权、数据库的版权、网上信息资源下载链接与侵权四个方面认识思考  相似文献   

5.
敬告读者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被视为作者同意本刊享有该论文的发行权、复制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并许可《中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之法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胜珍 《理论月刊》2007,(3):108-110
我国《著作权法》确立信息网络传播权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具体细化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制度,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与之精神保持一致。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具有主体的专有性、客体的广泛性、行使方式的特定性、财产权性、内容的复合性、合理限制性、保护方式的特殊性等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7.
敬告读者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被视为作者同意本刊享有该论文的发行权、复制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并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数字化方式使用。本刊将上述著作权使用费与纸质版稿酬合并,一次性向作者支付。  相似文献   

8.
敬告读者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被视为作者同意本刊享有该论文的发行权、复制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并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数字化方式使用。本刊将上述著作权使用费与纸质版稿酬合并,一次性向作者支付。  相似文献   

9.
敬告读者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被视为作者同意本刊享有该论文的发行权、复制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并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数字化方式使用。本刊将上述著作权使用费与纸质版稿酬合并,一次性向作者支付。  相似文献   

10.
班克庆 《人民论坛》2014,(6):102-104
我国仅在《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规定了版权技术措施刑法保护的一般性原则,而迄今为止,刑法典尚未做出相应的具体规定,司法实践仍然存在操作难的问题。为了使今后相关的立法更科学、合理,有必要对中外版权技术措施刑法保护的立法状况进行梳理,然后比较分析,并从中总结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与分享经济的热潮下,网络直播成为了社交、营销、教育等传统活动的新方式。网络直播平台是网络直播服务的载体,性质是网络服务提供商。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直播平台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版权纠纷,主要集中在网络转播与网络直播两方面。纠纷体现在版权侵权的客体认定、版权归属以及网络直播侵犯了邻接权人的广播权还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关于其是否属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中的交互式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也有一定困难。网络直播平台中出现的版权纠纷,是技术发展与法律滞后冲突的体现,在适用著作权法保护时应该回归原本的立法目的、原则、体系和语境中解决,不应一并以不正当竞争作为兜底保护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网络信息资源传播和利用中所涉及的著作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玲 《前沿》2002,8(12):85-87
随着因特网的兴起和普及利用 ,信息资源不断数字化 ,从而产生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 ,使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利用涉及到版权保护问题。本文拟从网络化信息资源的合理复制和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即版权人的利益平衡等方面 ,探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传播和利用中的著作权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敬告读者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被视为作者同意本刊享有该论文的发行权、复制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并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数字化方式使用。本刊将上述著作权使用费与纸质版稿酬合并,一次性向作者支付。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或个人组稿或代收、代转稿件及收取任何费用,作者咨询投稿事宜请拨打编辑部办公电话。  相似文献   

14.
敬告读者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被视为作者同意本刊享有该论文的发行权、复制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并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数字化方式使用。本刊将上述著作权使用费与纸质版稿酬合并,一次性向作者支付。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或个人组稿或代收、代转稿件及收取任何费用,作者咨询投稿事宜请拨打编辑部办公电话。  相似文献   

15.
敬告读者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被视为作者同意本刊享有该论文的发行权、复制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并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数字化方式使用。本刊将上述著作权使用费与纸质版稿酬合并,一次性向作者支付。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或个人组稿或代收、代转稿件及收取任何费用,作者咨询投稿事宜请拨打编辑部办公电话。  相似文献   

16.
正凡向本刊所投稿件,全体作者需在投稿(或录用)时签署《论文著作权转让书》,将该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来源期刊。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将同时通过因特网进行网络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务,稿件一经刊用,将一次性  相似文献   

17.
正凡向本刊所投稿件,全体作者需在投稿(或录用)时签署《论文著作权转让书》,将该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来源期刊。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将同时通过因特网进行网络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务,稿件一经刊用,将一次性  相似文献   

18.
《贵州民族研究》2016,(12):47-47
凡向本刊所投稿件,全体作者需在投稿(或录用)时签署《论文著作权转让书》,将该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来源期刊。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将同时通过因特网进行网络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务,稿件一经刊用,将一次性  相似文献   

19.
凡向本刊所投稿件,全体作者需在投稿(或录用)时签署《论文著作权转让书》,将该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来源期刊。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将同时通过因特网进行网络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务,稿件一经刊用,将一次性  相似文献   

20.
正凡向本刊所投稿件,全体作者需在投稿(或录用)时签署《论文著作权转让书》,将该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来源期刊。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将同时通过因特网进行网络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务,稿件一经刊用,将一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