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史的观点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是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的观点看,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都将获得重新解释,因此“回到马克思”就是“回到历史中去”。问题的关键是要对“历史”有种深刻的理解和领会,确立历史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革命是一场话语革命。从话语视角看,西方传统哲学历史是形而上学话语的发生史,马克思的哲学话语革命就是对西方传统哲学话语的根本性颠覆和改造。从话语逻辑看,马克思将西方传统哲学话语的思辨逻辑转变为现实逻辑;从核心范畴看,马克思将西方传统哲学话语中的知性范畴转变为生活范畴;从话语受众看,马克思将西方传统哲学的小众话语转变为大众话语;从话语功能看,马克思将西方传统哲学解释世界的话语转变为改造世界的话语。  相似文献   

3.
柴婷婷 《学理论》2008,(10):74-76
传统人道主义哲学对人的提问方式,仍然是“人的本质是什么”,目的是追求人的理想的永恒的本质,并以抽象的一般本性为基本理论原则,去解释一切哲学问题和评价社会历史,这必然是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我们说马克思哲学不是这种抽象的人道主义,并不是说马克思不关心“人”,马克思同样以人为核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姑且称之为“新人道主义”,这种“新人道主义”的评价尺度与传统人道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即它是以生存为评价尺度的历史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哲学立场是"一元立场"与"多元立场"的统一,马克思的哲学立场是一元"实践主体"立场,马克思哲学的"多元立场"是一元"实践主体"立场的展开.马克思哲学的"实践主体"立场的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实践主体"的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在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以"本体论承诺"的形式标示了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宗旨。通过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马克思哲学的解放话语及其实践路径真实地呈现了出来。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正是对马克思哲学解放话语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注历史中的社会现实问题,他的“现实”概念是在与哲学、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中得以呈现的,从中产生的一些内容也是我们熟知的东西。当我们对这些关系和内容进行深思熟虑的考察的时候,会发现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现实”概念,需要对哲学与现实的同一关系、社会与现实的具体关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总体关系进一步加以思考。而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现实”概念,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思想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生活哲学是在不断继承和超越诸多先哲关于生活哲学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本真意蕴可以从生活本体论(生活是世界的"事实")、生活认识论(生活是思想的源泉)和生活历史论(生活的演进是客观历史过程)三个维度加以全方位解析。对马克思生活哲学本真内涵进行系统梳理,能够为构建当代中国特色民生话语范式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重读马克思”等提法不时见诸报端,有关这方面的新著不断问世,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如有的同志在读解马克思哲学时得出马克思不承认有客观的物质世界存在,不承认有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有的同志用西方哲学来读解马克思,得出回到康德的“抛弃知识,为信仰开拓地盘”的结论。还有的同志在诠释马克思哲学时认为马克思从未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其他任何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恩格斯误读马克思的产物。这就有一个如何读解马克思的问题。我不赞成“回到马克思”的提法。我认为,在当前读解马克思时至少要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派别中,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独树一帜,它吸取了哲学史上自然观的优秀成果,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从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向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进而完成了人与自然关系向社会历史领域的哲学转向。今天,在直面人类生存发展的困境时,我们有必要回到马克思人与自然的理论话语中,梳理其本真释义,探索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无可替代的当代意蕴,这对于我们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其“哲学立新”的关系,对于澄清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性质,正确界定其起点,有重大学术意义。通过深入思考、辨析,可以确认: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其“哲学立新”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二者在时间上一致,将它们认定为先后发生或进行的两个事件或两个过程是不妥的。他的“哲学革命”的历程,绝不是在其“哲学立新”完成后才真正开启,而是与后者同时开启、同步进行和深化。马克思的“哲学立新”是一个过程,其“哲学革命”同样是一个过程,二者的起点完全相同。澄清这些事实,有助于深刻认识马克思所发动的“哲学革命”及其特征,消除学界长期以来流行的所谓“马克思‘哲学革命’一次完成论”的消极影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推进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1.
赫斯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渊源人物.国内外学界曾围绕赫斯与马克思在经济异化、货币伦理、共产主义和共同体思想的传承关系上发生争论和探讨.如果说没有哲学与经济学的成功结合,马克思难以创立唯物史观,那么赫斯就是引导马克思从哲学话语置换到经济学话语的关键人物,早年的马克思正是在赫斯等人的基础上推进哲学与经济学的内在联结,并将共产主义的论证逻辑从赫斯的人本主义逻辑转换为历史生成逻辑,从而把人类解放理想奠基在唯物史观和实践辩证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1843~1844年间是马克思社会革命观的初步确立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的革命观,实现了政治革命观向社会革命观的初步转变.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其社会革命观生成的逻辑起点,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明确了市民社会在社会批判中的基础地位.马克思对“政治革命”限度的揭示是其社会革命观生成的中介,阐明了政治解放只是形式的解放.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论析了超越政治解放的历史主体、主体所承载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革命道路,并通过辨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整体上对社会革命的合理性做了进一步论证,标志着马克思社会革命观的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13.
近代西方哲学家由于脱离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把主体能动性简单地看作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抽象活动。马克思从多角度批判历史上对于主体能动性的解读,强调通过实践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最基本的精神就是通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社会主义哲学,实现将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体地历史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罗伯中 《理论探讨》2006,1(5):48-50
国内学界通常认为马克思早年先后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三个阶段;他早年的政治哲学立场是卢梭式的民主主义立场;其哲学基础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命题。通过对马克思早年所有文本的研究,可以发现“真正民主制国家”意义上的政治批判才是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活动的中心;而马克思的立场与卢梭等近代哲学家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虽然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但在官僚制国家与真正民主制国家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 ,与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 ,有着历史的内在联系 ,两者的理论前提就是科学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6.
当前话语体系建设问题有两种思考方向,分别为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创新。当我们把论域划定在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上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历程可以作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经典范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也是一场话语革命: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理解话语的根本方法,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马克思的新话语奠定现实根基,参与现实的革命斗争使新话语最终确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历程对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启示在于:话语建设和理论创新互相带动;话语革新在根本上取决于现实社会关系的变革;话语体系建设既是思想家的工作,又必须通过掌握群众来"改变世界",它要求思想理论工作者不仅把话语建设作为理论研究对象和工作任务,更应该作为一种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6)
张一兵教授对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师承孙佰的两条思路、两条逻辑的矛盾观点后推陈出新。他提出两条逻辑线索:一条是占主导地位的人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逻辑,一条是正在发生的从现实描述出发的客观唯物主义逻辑线索。两种语境指的即:一是延伸了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逻辑的劳动异化理论的隐性唯心语境;二是从现实出发的经济学唯物语境。而这两种理论运演逻辑的复调语境就是在这样两种完全异质的理论逻辑和话语并存的情况下在马克思的同一文本中呈现的双重语境交织。张一兵认为这种新的逻辑思路才真正是马克思后来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开端,而客观逻辑线索是青年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对古典经济学的社会唯物主义的隐性发生的无意识逻辑,是从一种客观逻辑出发,而非从对象化逻辑生发出来。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主义尽管反对思辨历史哲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但其在本体论上依然是形而上学的,即相信历史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此意义是与上帝紧密相联的。而随着世界的祛魅,这种历史意义却成了问题。仔细分析历史主义理论本身的逻辑结构,就能得出其不可避免走向虚无主义的命运。现代许多思想家为了拯救由历史主义导致的虚无主义而主张回到古希腊的"自然"观念。其实,这种回归仍然是一种观念论的。马克思基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及其"只有正确理解现在才能理解过去"的历史性思想克服了"回归到过去"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19.
李刚  欧阳 《理论视野》2020,(1):21-27
在共产主义思想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共产党宣言》三部经典著作,解析了“共产主义是什么”“共产主义何以是必然”“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等重要问题,从而凸显了马克思在研究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所蕴藏的逻辑起点、客观必然和实现路径等演进规律。这一演进规律表明,回到马克思来理解共产主义,就是要把共产主义从真正人的人性升华、贵在追求的现实运动、社会与个体的双重解放等维度来辨证看待,从而批判对共产主义的“遥遥无期论”“与己无关论”。  相似文献   

20.
在福柯眼里,马克思与尼采、弗洛伊德一样是独具一格的话语体系的创造者,但同时,马克思的理论作为19世纪知识型的代表,难逃“人之死亡”的命运。福柯用“话语/权力”学说构筑新的人文科学话语,对以人道主义为基本特质的近现代哲学进行清算,并有意保持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的距离。作为一个用生活实践理论的哲学家,福柯充满战斗性和反抗精神的个人生活与马克思所说的革命在旨趣上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